首页 理论教育 《问津四雅·问津》-天津问津书院编印的内部资料

《问津四雅·问津》-天津问津书院编印的内部资料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津》是天津问津书院编印的内部资料,当下读书界艳称的所谓民间读书杂志的一种。《问津》的出现,说是异军苍头突起,毫不为过。现在一整年过去,十二册出齐,我的心绪也趋向好转,任务完成,应该谈谈关于《问津》的感想了。对于书,我挑剔过甚,很少心满意得,《问津》也是如此。我不甚满意于《问津》的,其一是版式装帧。《问津》体现出天津地方文史研究的深入、细致、扎实。

《问津四雅·问津》-天津问津书院编印的内部资料

[辽宁]萧文立

春节过后,取回最后四册,2013年的《问津》全了。

《问津》是天津问津书院编印的内部资料,当下读书界艳称的所谓民间读书杂志的一种。先说读书界。读书还能成为一种界别,我百思不解,读书不过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虽然许多人根本不读书,但无论如何,读书只是学习,进而言之是生存生活的一种手段,万万不能成为一种姿态,尤其不能搔首弄姿,以读书自高自大,以读书界自成一体,区别于其他不读书的俗人。果真有此心态,读书也就和打牌打麻将穿名牌追明星等同,成为所谓时尚的一种,那可和读书的本意相隔悬殊到甚于云泥。至于所谓民间读书杂志,更不知所云。什么是民间,我就想不清楚。但无论如何,读书是我的赏心乐事,所谓民间读书杂志也是我关心的一种,但同时又有了新问题:民间读书杂志真不少,能看得下去的有几本?我翻阅过的,真有些内容不是简单的读后感作业簿的,但这确实罕有。如济南自牧编的《日记杂志》、慈溪上林书社的《上林文丛》,一关心日记这种体裁,一关注慈溪地方文化,算是其中翘楚罢。更闻名遐迩的《开卷》,因为近年心境的转换,反倒觉得可有可无。《问津》的出现,说是异军苍头突起,毫不为过。

知道《问津》,好像是在山东阿滢的博客上,见其提到有一期是刘云若的诗集,觉得颇出乎意料,于是试着与编者王振良(杜鱼)联系,人家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不久就寄来《问津》前八册。说起编者,似乎耳熟,几年前为雪堂天津旧居照片事,曾托龚云起先生代联系过,云起先生给了电话,我却因循未打。接到前八期很高兴,因为是小型近乎正方形开本,典雅精致。但其时正赶上心烦意乱,未能实时细看,不久临时赶着为老友施乐先生打工,帮忙整理其十六代祖李永绍的诗集,以致拖延至今。现在一整年过去,十二册出齐,我的心绪也趋向好转,任务完成,应该谈谈关于《问津》的感想了。

对于书,我挑剔过甚,很少心满意得,《问津》也是如此。虽然得到人家赠书,却还挑三拣四,实在有些不讲究,但心里有话总得说,公开说比腹诽总要好,那就先说说不甚满意的地方,想来编者杜鱼先生大量,不会计较。

我不甚满意于《问津》的,其一是版式装帧。前面说,开本精雅印制精良,确实不虚,但还有可以改进的。依我看,一是内文书眉,正反页都印“问津(总第1期)”之类,不很方便而且无意义。若正反页分工,一印期数与总期数,一印本册书名,似乎更好。其二《问津》一期一书,采取专刊形式,而封面只印“问津”,不印当期书名,也不甚方便。其三制作上似乎应再求精一步,如用纸应统一,开本大小应更精确一致,书脊书名要排列整齐,否则放到书架上不太好看。这些都是看似小事,而其实颇影响书刊质量的细节,改进起来也并不困难。

我不甚满意的,其实都只是小焉者,从整体上看,我非常欣赏这套丛书,说丛刊似乎更恰当。因为它在目下颇有些泛滥成灾的所谓民间读书杂志中,其实是另类。从形式上说,它不是杂志而是丛书丛刊,一期就是一本书;从内容上说,它不是读后感作业簿,它继承延续的是地方文献丛书的血脉,主题集中,内容扎实,资料难得。因为流传一定不会太广,我且将十二期略作分析,归纳列为下表:

第一期 原住民口中的西沽 张建著 口述实录172页

第二期 天津吆喝 王和平民俗史272页

第三期 津门小令注 樊彬著 苏克臣 杨仲达注 民俗史210页

第四期 海下文武高跷 刘国华 曾莹著 民间文艺84页

第五期 津门烟话 曲振明著 地方工业史 收藏 民俗140页(www.xing528.com)

第六期 耕堂忆趣 张璇(孙犁外孙女)著 人物研究 文学史146页

第七期 待起楼诗稿 刘云若著 张元卿编 文学史 人物研究100页

第八期 玉堂曲艺集 杨辉祖著 高鸿钧整理 民间文学94页

第九期 卢木斋文存 卢靖著 罗容海编 文集 人物研究118页

第十期 一沤阁诗存 张同书著 侯福志点 人物研究 文学史148页

第十一期 慎始基斋琐谈 杜鱼编 人物研究 地方史204页

第十二期 水西庄人物 郭凤岐著 地方史 人物研究92页

可见《问津》涉及之广泛,主题之集中,体裁之多样,材料之宝贵,眼光之独特,这是一般所谓民间读书杂志无法望项背的。一句话,有用。我感兴趣的,如《玉堂曲艺集》用大鼓书演绎《论语》,不禁想起柳麻子说书;《天津吆喝》搜集之广解释之深,读了解渴;《耕堂记忆》写亲人的亲切入微;还有关于卢木斋的两本及《一沤阁诗存》的有关史料,都有味道。《问津》体现出天津地方文史研究的深入、细致、扎实。

《问津》我只是大体翻阅一过,有几本稍微细看了看,觉得整理上还得加强,这是对整理者和作者说的,与编者无关。如《水西庄人物》将乾隆帝归入官吏,无论如何都不合体例;《一沤阁诗存》整理尚需提高质量。

去年才创刊,就按时出版十二期,没有拖延,编辑者好像只有一个人,非常难得。我也编过此类杂志,深知此中甘苦,对王振良先生,不得不表示敬佩。何况他还亲自编了其中一本,还在编《天津记忆》呢。

(载于《上林》2014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