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三抗战:为历史记忆拯救中国

南京三抗战:为历史记忆拯救中国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5年9月9日上午,在南京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上,以冈村宁次为首的日军代表团,签署了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书。今天,人民并没有忘记为了这座城市,为了这个民族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灵谷寺大仁大义牌坊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牌坊前石兽1929年9月,为了安葬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上兴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南京三抗战:为历史记忆拯救中国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组图)

这一天,利济巷旧址陈列馆迎来了一位耄耋老人。对于当年的惨痛经历,老人已无法用语言倾诉。

慰安妇幸存者陈连村说:“这里有很多和我有同样经历的姐妹,看到有一样命运的姐妹心情更加沉重,更加难受。”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讲解员王丹丹说:“我们看到的这尊雕像叫‘流不尽的泪’,这是我们以海南一名叫林石姑的慰安妇为原型塑造而成的。她代表了所有曾经遭受慰安妇制度迫害的慰安妇们,伤心和痛苦的泪水伴随着她们一生。”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长达6周的时间里,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日本军队杀害。然而,罪恶远不止这些。从1937年12月底开始,慰安妇制度迅速在南京建立与发展起来,日军在南京城内外长期设立的慰安所就有40多家。这些清新典雅的民国建筑沦为日军发泄兽欲的罪恶场所,成为慰安妇的地狱

利济巷2号,与著名的总统府,仅隔一条中山东路,这里原是一座旅馆,共有8座两层建筑,是国民党中将杨普庆所建,然而在日军铁蹄还未逼近时,这位杨将军就逃离南京了。历史对他没有过多侧目,若不是隔了66年之后,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老人来到南京,指认当年浸透着她血泪的慰安所,或许,他和他当年的这幢小楼早已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说:“朴永心告诉日本专家,她只记得她曾经在这两层楼,她在楼上的17号房间。这座楼旁边有一个大操场,她看到有日本军队早上操练。旁边有个大水塘,不远处有铁路通过,因为她夜里睡觉听到有火车响声。日本学者就要求我,这个同行,帮助他们找到这个慰安所在南京所在地。”

经盛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南京大屠杀问题研究专家,他和新闻工作者朱红等人一同参与了利济巷2号考证与认定的全过程。

利济巷慰安所内景(组图)

经过讨论,经盛鸿确定把太平南路、科巷、长白街一带作为重点调查地区,先后寻访了周边多处慰安所旧址,最终确认是利济巷2号慰安所。

经盛鸿说:“2003年11月份,我们把朴永心老人从朝鲜平壤接到南京,朴永心老人一到利济巷,她还不太熟悉,一进那个大铁门,她立即恢复记忆了,她不需要我们其他人指点,她立即跑到二楼,指17号房间,这是她当年遭受日军蹂躏的地方。这样我们就确定了。”

这座民国小楼,有着朴永心老人一生的伤痛和挥之不去的噩梦。如今,老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唯有这些小楼,它们是凝固的悲怆的音乐,给了我们别样的震撼。经过认定,利济巷2号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也是唯一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2014年,南京市政府将其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5年9月9日上午,在南京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上,以冈村宁次为首的日军代表团,签署了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书。当时会场一片肃穆,中国受降主持人何应钦上将坐在中间,左边是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校张廷孟,右边是陆军二级上校顾祝同、陆军总参谋长肖毅肃。

抗战经年,刚刚建设成型的现代南京城,到处是血色,人们被迫逃离,一度兴盛的城市建设热潮彻底停顿,唯有这些在中山路两侧的梧桐树,在这漫长的停顿中,慢慢生长为这座古都的象征。今天,人民并没有忘记为了这座城市,为了这个民族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

2016年10月10日,灵谷寺景区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旧址。这一天,距离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光已静静流淌了整整105周年。这位白发老人叫王仲山,他是辛亥革命元老凌昭的外孙。

王仲山说:“辛亥革命人物谱上面,倒数第三个凌毅就是我三外公。当时凌毅、四外公凌锐,还有我们外公凌昭,是辛亥革命时的‘凌氏三兄弟’‘三杰’。”

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凌氏一家涌现了很多革命志士。抗战中,凌昭入川,任军委会中将参议,在重庆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还将八弟凌淦送入黄埔军校八期,凌淦在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中,英勇杀敌,在坚守光华门的战斗中以身殉国。(www.xing528.com)

王仲山和外公凌昭一起生活了五年多,一直以外公为荣,记忆中还珍藏着一些外公讲过的故事。对他来说,这里的每一块砖都记载着祖辈革命救亡的故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灵谷寺大仁大义牌坊

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牌坊前石兽

1929年9月,为了安葬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上兴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之后,这片公墓群又加入了抗战牺牲的阵亡将士。而这座公墓建筑群的设计者,又是这个熟悉的名字——亨利·墨菲。

周琦说:“其实阵亡将士公墓很有意思,它是墨菲在中国最好的作品,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所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讲我觉得它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墨菲用西方的钢筋水泥做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雕花,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建筑布局,既参照了中国传统的陵墓建筑手法,又加进了西方风格的几何形绿地广场。同时,新旧建筑巧妙结合,既有对比,又互相交融,形成了纵深变化的丰富景观。

进入正门,是一条青石铺砌的甬道,甬道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只石虎。祭堂利用原有的无梁殿改建,整座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这里看不到寸钉片木。它是中国同类结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无梁殿

祭堂

周琦说:“但是当年在墨菲接手的时候,无梁殿毁坏已经很严重了,然后做了很多装饰,内外装饰,比如外部石头的台阶、雕花,刻的那个印记,都是后来他加上去的,内部也做了一些改造,因为内部要改造成阵亡将士供放排位的地方,但是基本的空间还在。”

无梁殿的四壁嵌有110块编号的太湖青石碑,上面刻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名单,共33224人。无梁殿以北,为第一公墓。公墓不远处是纪念塔,九层八面,采用钢筋水泥和花岗石混合结构。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层,共252级。塔顶和每层批檐均覆盖绿色琉璃瓦。在山峦和苍穹之间,在灵谷深松和灵谷丹桂环绕之下,这座塔一直在守望着南京城的逐梦之路。

这些静守在紫金山当中的民国建筑,见证着一座城市从战乱中走出,从废墟里崛起,最终发展为今天的繁华都市的过程,这一改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时代的更迭,是人民成为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而最能够见证这一切的,要属另外一座民国建筑。

灵谷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