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勘察设计质量技术手册

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勘察设计质量技术手册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20:当隧道建筑限界中的侧向宽度小于等于1 m时,顶角宽度未按不大于侧向净宽度进行取值。问题23:隧道建筑限界设计时未考虑隧道内紧急停车的因素,两车道隧道未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或停车港湾、单车道隧道未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最后,根据论证结果并结合规范要求合理拟定建筑限界。图19.5隧道排水沟布局示意图问题26:当同孔隧道内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时,隧道内未考虑安全隔离设施。

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勘察设计质量技术手册

问题20:当隧道建筑限界中的侧向宽度小于等于1 m时,顶角宽度未按不大于侧向净宽度进行取值。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3.5.1条关于建筑限界顶角宽度(E)不应大于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的侧向净宽度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C 3370.1—2018)第4.4.1条关于当侧向宽度小于等于1 m时,顶角宽度应与侧向宽度相同的规定。

【处理措施】首先根据道路等级、设计车速选择合理的侧向宽度,然后根据侧向宽度选择顶角宽度。当侧向宽度小于等于1 m时,顶角宽度(E)的取值应小于等于侧向净宽度(W1),当侧向宽度大于1 m时,顶角宽度可取1 m,如图19.3所示。

图19.3 隧道建筑限界图

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h—缘石外露高度;H—建筑限界顶角高度;Hc—机动车车行道最小净高;Hp—检修道或人行道最小净高;Wc—机动车道的车行道宽度;W1—侧向净宽;Wmc—路缘带宽度;Wp—人行道宽度;Wsc安全带宽度。

问题21:隧道建筑限界设计时未对洞内路幅分配进行论证,未考虑不同的路幅分配会对隧道建筑限界产生不同影响的因素。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4.2.1条关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典型横断面宜由机动车道、路缘带等组成,根据需要可设置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特殊断面还应包括紧急停车带及检修道等的规定;违反《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版)第5.1.1条关于横断面设计应按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结合各种控制条件,在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合理布设的规定。

【处理措施】即使在路基宽度相同的情况下,路幅分配的不同也将导致隧道建筑限界的不同。因此,隧道建筑限界设计时应首先对洞内路幅分配进行论证,然后根据论证结果并结合规范要求合理拟定建筑限界。

问题22:隧道建筑限界设计时未对洞内人行系统进行论证,未考虑人行系统和车行系统相互影响的因素。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4.3.2条关于城市地下快速路严禁在同孔内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的规定;违反第4.3.3条关于城市地下道路除快速路外,当同孔内设置非机动车或人行道时,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宜采取隔离措施、第4.3.4条关于当城市地下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同孔内需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时,必须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隔离护栏的规定;违反第4.3.5条关于当城市地下道路检修道兼作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时,其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对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的规定。

【处理措施】隧道建筑限界设计时,应首先对洞内人行系统进行论证,根据规范要求确定洞内是否能设置人行系统。当洞内设置有人行系统时,应考虑人行系统和车行系统的相互影响,根据规范要求确定是否采用隔离措施,最后根据论证结果并结合规范要求合理拟定建筑限界。

问题23:隧道建筑限界设计时未考虑隧道内紧急停车的因素,两车道隧道未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或停车港湾、单车道隧道未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4.3.8条关于在行车方向的右侧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第4.3.9条关于当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困难时,宜设置应急停车港湾和第4.3.10条关于单向单车道的城市地下道路主线或匝道应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的规定。

【处理措施】隧道建筑限界设计时,应首先根据隧道长度、设计速度、设计车型、使用功能、经济成本以及工程可实施性等方面对紧急停车带或停车港湾的设置进行综合论证。其中,长或特长单向两车道城市地下道路宜在行车方向的右侧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单向两车道的城市地下快速路应在行车方向的右侧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当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困难时,宜设置应急停车港湾。单向单车道的城市地下道路主线或匝道应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最后,根据论证结果并结合规范要求合理拟定建筑限界。

问题24:隧道内轮廓未考虑通风、给排水、消防、供电照明、监控、内饰装修等配套附属设施和安全疏散设施所占空间要求。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4.1.1条关于城市地下道路横断面设计在满足建筑限界条件下,应为配套附属设施和安全疏散设施提供安装空间,通过合理布置充分利用空间,同时应预留结构变形、施工误差、路面调坡等余量的规定。

【处理措施】首先,综合隧道所处位置、隧道长度、隧道进出口用地性质、管网规划及各个管线主管部门的意见,根据规范规定合理确定隧道内需要布置何种管线,如图19.4所示。同时,结合隧道长度、交通量、消防等级、照明及装饰要求等,确定通风、给排水、消防、供电照明、监控、内饰装修等各种附属设施设备和安全疏散设施的安装空间;然后进行多方案比选,最终选取结构受力合理、工程造价低的内轮廓设计作为推荐方案。(www.xing528.com)

图19.4 隧道管线布局示意图(单位:cm)

问题25:隧道两侧路缘边沟盖板位于道路标线位置,未考虑标线施工及行车安全因素。

【原因分析】违反《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第4.4.4条关于隧道内路侧边沟应结合检修道、侧向宽度、余宽等布置,其宽度应小于侧向宽度的规定。

【处理措施】由于市政隧道各种管线较多,隧道人行道或检修道下空间往往被各种管线占据,而隧道墙背围岩内的水及隧道路面的水只能排入两侧路缘排水边沟。当水量较大时,隧道两侧路缘边沟盖板宽度将大于路缘带宽度,导致路缘边沟盖板位于道路标线位置,标线仅能画在盖板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设计过程中应根据隧道涌水量确定路缘边沟尺寸,当两侧路缘边沟盖板宽度大于路缘带宽度时,可采用以下处理措施:①减小边沟宽度,加深边沟;②将盖板及边沟设置在路面下;③路缘边沟调整为中心排水管(沟)。隧道排水沟布局示意图如图19.5所示。

图19.5 隧道排水沟布局示意图

问题26:当同孔隧道内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时,隧道内未考虑安全隔离设施。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4.3.4条关于当城市地下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同孔内需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时,必须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隔离护栏的规定;违反《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版)第13.3.4条关于长度小于等于1 000 m的隧道,当需要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时,必须设安全隔离设施的规定。

【处理措施】当隧道内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时,必须设置护栏等安全隔离设施。

问题27:当隧道内存在超高横坡路段时,超高横坡路段的隧道内轮廓不满足建筑限界的要求。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3.5.3条关于城市地下道路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的规定。

【处理措施】根据转弯半径确定隧道内是否存在超高横坡,当存在超高横坡时,应复核考虑超高横坡后的隧道内轮廓是否满足建筑限界的要求。如不满足建筑限界的要求,应考虑加大隧道内轮廓。

问题28:隧道内人行道宽度未按隧道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与地域折减系数的规定设置。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版)第4章、第5章和第9章中关于隧道内人行道宽度应考虑隧道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与地域折减系数的规定。

【处理措施】由于隧道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烟雾汽车尾气等的影响下,隧道人行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比常规市政道路低。同时,隧道一般穿越山体,人流量也少于市政道路,设计应根据规划资料、区位及人流量等确定隧道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与地域折减系数确定隧道内人行道宽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