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燕王哙登基遭阴谋识破,子之替位引发内乱

燕王哙登基遭阴谋识破,子之替位引发内乱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333年,燕文公去世,燕易王即位。燕易王十二年,易王去世,他的儿子燕哙继承了王位。燕王哙刚刚登上王位,苏秦的阴谋被齐国人识破,被刺死在齐国。燕王哙好奇地追问原因。苏代这样回答燕王哙的目的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增强燕王哙对子之的信任。燕王哙同意他的说法,真的把王位让给了子之。子之经过一番假意的推脱后,替代燕王哙登上了君位。这时候,燕国太子姬平和将军市被联合起来,准备发兵讨伐子之,夺回王位。

燕王哙登基遭阴谋识破,子之替位引发内乱

公元前333年,燕文公去世,燕易王即位。燕易王在位的时候,苏秦和燕文公的夫人私通,害怕被杀,便想出一计。他向燕易王提出,自己愿意到燕国的敌对国——齐国去搞间谍活动,扰乱齐国。燕易王答应了,派他出使齐国。

苏秦: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佩六国相印。

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易王去世,他的儿子燕哙继承了王位。燕王哙刚刚登上王位,苏秦的阴谋被齐国人识破,被刺死在齐国。燕国大臣子之和苏秦关系非常好,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有来往。苏秦死后,齐宣王开始重用苏代。子之和苏代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子之作为燕国的丞相,独断专行,尽管如此,子之的权力欲望还是没有得到满足,他渴望拥有更大的权势,甚至想自己做燕王。有一次,齐宣王派遣苏代出使燕国,子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苏代,并请他帮忙,苏代答应了。当苏代朝见燕王哙时,燕王哙问苏代:“齐宣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齐宣王肯定不能成为霸主。”燕王哙好奇地追问原因。苏代回答说:“齐宣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许多贤能的大臣都被埋没了,凭这一点就知道他不可能成就霸业。”苏代这样回答燕王哙的目的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增强燕王哙对子之的信任。这条妙计果然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燕王哙觉得如果要成就霸业就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大臣,而燕国头号重臣就是丞相子之。从此以后,燕王哙更加尊重信任子之。

子之的野心依旧没有得到满足,他派遣亲信大臣鹿毛寿去游说燕王哙。鹿毛寿对燕王哙进言说:“您应该把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尧帝之所以被称为贤人,是因为他把天下禅让给了许由,而许由却没有接受,尧帝因此享有了禅让天下的美名,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现在您如果把天下禅让给子之,子之也一定不敢接受,这样您不就是拥有了和尧帝一样的美名了吗?”燕王哙同意他的说法,真的把王位让给了子之。子之经过一番假意的推脱后,替代燕王哙登上了君位。他再次派亲信游说燕王哙说:“夏禹本来打算把王位禅让给益,但任用太子启的亲信作为臣子,夏禹年老的时候,启和他的亲信们联合起来推翻了益,夺得了王位。您现在也是一样,把王位禅让给了子之,但朝廷任用的官吏都是太子的亲信,实际上不还是等于太子在当权吗?”燕王哙一听,就把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高等官吏的印信文书全部收上来交给子之,并且授予子之任免官吏的权力。从这时开始,子之正式行使了国君的权力,国事一概由他来治理。真正的国君燕王哙却不理朝政,反而沦为臣子。(www.xing528.com)

在子之治国的3年内,燕国国内大乱,百姓一直处于恐慌之中。这时候,燕国太子姬平和将军市被联合起来,准备发兵讨伐子之,夺回王位。齐国得知了燕国内乱的消息后,决定趁着这个时机攻破燕国。齐湣王派人对姬平说:“我听说您要驱除奸佞,发动义举。我的国家虽然力量薄弱,但愿意听从您的派遣。”太子姬平得信,马上聚集自己的亲信兵马,任命市被为将军,讨伐子之。市被包围子之居住的王宫,奋力攻打。但子之的防守很严密,连续两个月也没有攻下来。子之派人离间太子和市被的关系,市被动摇,反而与百官联手回过头来攻打太子。市被在战斗中身亡,太子把他的尸体陈列在闹市,让百姓参观。燕国这一乱就是好几个月,死去的人有好几万。燕国的百姓非常恐慌,民心离散。当时,孟正在齐国,就建议齐王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进攻燕国。于是齐王派匡章为主帅,以帮助燕国的名义大举进攻。燕国的百姓对子之恨之入骨,因此热烈欢迎齐国军队,根本不作抵抗,齐军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到达燕国首都。燕国军队军心涣散,连城门都没有关闭,齐国军队轻松攻克了燕国都城。子之在做了徒劳的抵抗之后被杀,燕王哙也在混战中被乱刀砍死。一个妄想成为尧、舜那样贤明君主的国君落下了这样一个结局。子

齐湣王:妫姓,田氏,名地,临淄(今山东临淄)人。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齐宣王之子。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