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塔里的技术宅:学会动手动脑

塔里的技术宅:学会动手动脑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40多年的时间里,王炳交几乎天天都要对这个15.4米高的“老古董”进行检查,每一个按钮、每一颗螺丝、每一条电线都要仔细地过目,把自己变成了有着一双“火眼金睛”的“技术宅”。然而并不是空凭一腔热血就可以守好灯塔,要保证这个“老伙计”能够正常服役,王炳交在这上面可是下了一番苦功。

塔里的技术宅:学会动手动脑

团岛灯塔也叫游内山灯塔,位于青岛台西半岛最西端的小岛,海拔仅24米。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团岛连同周边的几个岛屿填平并与大陆相连,此地距对岸的薛家岛仅3000余米,为扼守胶州湾的要地。因胶州湾湾口处水流湍急并有暗礁分布,出于对港口发展的考虑,需建设先进的导航设施。团岛灯塔便是最早兴建的出入港指示灯塔之一,1898年即开始砌筑,1900年工程竣工,德国人在安装了灯具及相关设施后于12月1日正式启用,如今已经在青岛服役了118年,但在王炳交的细心呵护下,时间并没有在这座古老的建筑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许多参观者对于团岛灯塔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座坚守了百年的灯塔看上去依然像新的一样,似乎还要坚守下一个一百年。

“刚来的时候,环境跟现在没法比。”王炳交感慨地回忆起当初1976年刚刚被分配到这里时的情形。那时候的灯塔就像是一个已经超期服役的机器,塔上的零件也是隔三岔五就坏,王炳交每天就是一个想法,那就是怎么给灯塔更换零件,让它能够继续为船舶指引方向。

王炳交说:“那时候日子苦,一个月赚几块钱,所以总是想着少花钱把灯塔修好。”

1984年,团岛的雾号设备在性能上已降到最低限度,由于设备是进口的20世纪50年代产品,既无图纸,又无配件。于是他一寸一寸地摸索,贴上白胶布编上号一点儿一点儿地拆,再根据标记和画好的草图组装,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终于查清了紊乱的线路,更换了老化的管线,使老设备焕然一新。这台被称为“海牛”的设备也是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唯一一台雾号设备。在40多年的时间里,王炳交几乎天天都要对这个15.4米高的“老古董”进行检查,每一个按钮、每一颗螺丝、每一条电线都要仔细地过目,把自己变成了有着一双“火眼金睛”的“技术宅”。(www.xing528.com)

在守塔的日子里,无论是寒冬还是酷夏,王炳交都会对灯塔细心地呵护。每到夏季,灯泡都会因为过热的问题频繁烧坏,王炳交就在水晶透镜内的灯泡底座处安装了小风扇,在顶部安装了排热筒,这样灯泡就不会因为积攒了多余的热量而烧坏。冬季的灯泡由于灯丝温度太低,在电流接通的一瞬间会导致灯泡烧毁,王炳交就在配电箱中安装了一个滑动变阻器,每次开灯,变阻器都会慢慢地转动调整到灯泡所需要的电压,而这项小发明就保证了灯泡的正常工作。除此之外,他还自己设计制作了停电报警装置、灯塔灯光同步显示器、航标灯状态自动监控装置等,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航标经费。

然而并不是空凭一腔热血就可以守好灯塔,要保证这个“老伙计”能够正常服役,王炳交在这上面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德国人所建造的团岛灯塔设备结构复杂,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王炳交为了能够搞清楚原理,刻苦地自学了无线电基础理论、电工学、无线电显示等课程,并且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去请教无线电老师,久而久之,王炳交对灯塔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了然于心,柴油机、油漆、焊接、电路控制等样样在行,灯塔的日常保养维修他都能够一人承担、不在话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大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