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汪时鸿家族的扬州活动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汪时鸿家族的扬州活动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汪时鸿所属的汪三晖堂,出自旌德板桥汪氏。[206]汪时鸿之祖籍虽系旌德,但一生多半在扬州活动。太平天国战乱时期,旌德汪氏族人多从家乡出逃至扬州府避难。由于汪时鸿“以客为家,久侨寓扬州”[210],为方便照应,遂谋调回扬州左卫街的典当铺。[214]汪勋很可能出自汪时鸿家族。汪时鸿家族仍与祖籍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汪时鸿家族的扬州活动

汪时鸿所属的汪三晖堂,出自旌德板桥汪氏。汪时鸿的父亲汪承翰(1775—1854),先于泰州某布庄当学徒,后在泰州攩军楼前开张承茂布号所,并于通仓桥北置廒房积谷,以至于被人称为“八房三省堂拥赀有数十万之厚”。汪承翰的长兄汪承泽,乾嘉年间在扬州的泰州、东台等地开设德茂、亿茂两爿布号,获利亦很丰厚。[206]汪时鸿之祖籍虽系旌德,但一生多半在扬州活动。

太平天国战乱时期,旌德汪氏族人多从家乡出逃至扬州府避难。咸丰末年,汪时鸿全家一时四散,其长兄汪时培奉其大伯母“窜入宁国山里,绕建平、东坝、溧阳,由江南偷渡江北,适干净土之泰州,长、次两嫂各挈一婴孩与俱来,幸无恙”。徽州商编路程《摽船规戒》中有“徽州府至扬州陆路图”[207],是一条逃亡的捷径,可知汪时培所行路线如斯。大量族人相继来扬州投奔,给汪时鸿一家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群萃于斯,年深月累,遂不支”,布号先后易主,只有承茂号店还在勉强维持。后来布业衰歇,全家搬至扬州,“专以馆谷为家计”[208],生活上陷入困境。汪氏族人多经营布业,其中也有参与经营典当业的。[209]汪时鸿的儿子汪尔玲先是“习贾于高邮之临泽镇为典业”,后调江都县仙女镇“改业扬州城市之衣庄”,此后到南陵县学习典业。由于汪时鸿“以客为家,久侨寓扬州”[210],为方便照应,遂谋调回扬州左卫街的典当铺

除了商人群体,汪氏旅扬族人中亦有专攻学问者。汪时琛(原名汪时深)“在扬州处馆”,光绪元年(1875)中举[211],光绪九年(1883)进士[212]。族裔汪声玲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民国初年担任福建民政长官。[213]据《安徽白话报》记载:“有一位旌德人汪勋,寄寓扬州几十年了,前年他同一位丹徒人华君朗三,开办了一所求是两等小学堂,规模美备,听说明年还要大加扩充呢。”[214]汪勋很可能出自汪时鸿家族。(www.xing528.com)

汪时鸿家族仍与祖籍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扬州到旌德的路程颇为艰苦,但他坚持将妻子灵柩运回故乡埋葬,并在此前返乡将墓地预先修好。他在传记中描绘了欣赏家乡风景的感受:“从扬州来者,颇似睹隋堤烟景,而木桥,而水碓,而远近大小村落,望去更如辋川图画中。”[215]专门将旌德与扬州做了对比,显得直观而亲切,也折射出汪时鸿对两地的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