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及社会变迁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及社会变迁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宁国府地形与分区图片来源:据Google Earth地形图标注而成。位于分水岭北侧的宁国府,辖区可分为平原圩区和丘陵山地两大地理板块。宁国府北部包括宣城、南陵两县主体部分在内的区域,地势相对低洼,青弋江、水阳江蜿蜒屈曲,属较典型的平原地貌,是沿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国府南部包括泾县、旌德、宁国、太平在内的区域,地势向南逐渐抬升,由丘陵过渡为山地,是皖南山区的组成部分。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及社会变迁

在层峦叠嶂的皖南山区,分水岭的地理阻隔效应非常明显,大致以黄山为中心,以九华、天目、五龙诸山为辅的山系,将皖南的水系切为几大流域,清末《安徽地理说略》对时人的地理认知有较详尽的描绘。[5]各区域在地形、地貌上的差别,推动交通区位、农业条件乃至社会结构等方面差异之形成。

图2 宁国府地形与分区

图片来源:据Google Earth地形图标注而成。

位于分水岭北侧的宁国府,辖区可分为平原圩区和丘陵山地两大地理板块。发轫于皖南山区的诸多水系是沟通山乡与圩区的纽带,将两大板块串联起来,为宁国府的区域交流和整合提供了条件。府内主要有东、西两大水系。西部的黄山水系沟通了宁国府西部,该水系的主要河流青弋江,发源于宁国、徽州池州等府交界区域,分别接纳了黟县、石台、绩溪诸水,汇入宁国府境内,串联旌德、太平、泾县、南陵、宣城诸县,在太平府芜湖县注入长江,河道全长309公里,流域面积7 195平方公里。[6]传统时期对“青弋江”的涵盖范围有不同的理解,有调查认为青弋江镇以北始名青弋江[7],更多观点倾向于把泾县与南陵交界处以北的河道称作青弋江。[8]东部天目山水系的主要河流水阳江(句溪),发源于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区,串联宁国和宣城两县,沟通广德州和江宁府诸水,其下游分为东西两支,西支与青弋江相连,东支在当涂县注入长江,干流河道全长254公里,流域面积10 305平方公里。

宁国府北部包括宣城、南陵两县主体部分在内的区域,地势相对低洼,青弋江、水阳江蜿蜒屈曲,属较典型的平原地貌,是沿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水网发达,农业条件优越,是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圩”是低地重要的生产组织形态。[9]据梁庚尧统计,南宋时宁国府圩田占全府25%。[10]北宋沈括《万春圩图记》说:“江南大都皆山也,可耕之土皆下湿,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蓻其中,谓之圩。”[11]芜湖县万春圩毗邻宣城、南陵两县圩区,可视为对宁国府圩区的描述。南宋杨万里的解释颇详:“江东水乡,堤河两涯而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12]他将圩田与围田视为对等的概念。“围田”的说法亦存在于宁国府北部,旌德人任志叶在宣城“乌纱围南阳冲”置办膏火庄田。[13]有学者认为围田与圩田没有实质区别,只是具体形态略不同。[14]也有学者考察发现,围田与圩田的组成方式及其村落形态不同。[15]缪启愉认为围田是围占湖河为田,是障碍和破坏水利系统的,与圩田不相容。[16]黄宗智认为太湖周而复始的拓展与收缩,也许可解释历史文献中“围田”和“圩田”两词的混淆。[17]本书不拟细分二者的差异,将宣城、南陵统称为“平原圩区”。

宁国府南部包括泾县、旌德、宁国、太平在内的区域,地势向南逐渐抬升,由丘陵过渡为山地,是皖南山区的组成部分。该区由丘陵、低山、台地、盆地和谷地组成,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带。丘陵是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多呈脉状分布。山地与丘陵的差别,在于其绝对高差比丘陵大。基于山区在泾县、旌德、宁国、太平等县均占有相当比重,这片区域统称为“丘陵山地”。[18]

图3 当代山区景观

照片来源:2015年11月30日摄于泾县榔桥镇溪头村。(www.xing528.com)

图4 当代圩区景观

照片来源:2015年2月13日摄于宣城金宝圩内的水阳镇总管庙。

图5 传统山区景观

图片来源:岛崎役治摄影《穰溪の黎明》,收入《亚细亚大观》第百六十回第十四辑四回《芜湖ツその附近》,亚细亚写真大观社,1942年,页10。穰溪位于太平县(今黄山区)境内。

图6 传统圩区景观

图片来源:洪迥《安徽省水灾查勘报告书》中编第二十节《宣城县》,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页49。图片显示的是金宝圩决口情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