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的影响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的影响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亮吉与鲁铨之间的冲突,看似是学者文人与地方官员的理念碰撞甚或意气之争,但是其背后却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31]由此可知,宁国府下属各县的经济实力和承担赋役存在显著差异,各县的政治地位亦有不同,主要表现为官方志书中的排序。由此可以推论,泾县自明代以来在科考、阳明学讲会等方面成绩斐然,相对于南陵的文化优势一直维持至清代。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的影响

在《宁国府志》的纂修过程中,南陵生员为何上书,鲁铨为何要维持现状?洪亮吉与鲁铨之间的冲突,看似是学者文人与地方官员的理念碰撞甚或意气之争,但是其背后却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实际上,南陵与泾县的排序之争,其根源在于两县的综合实力发生了转换。这大体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就赋役的角度审视宁国府内各县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实力,将南陵排在泾县之前的做法大体符合明代的实际。按照传统农耕社会以地利优先的准则,南陵的务农条件比泾县优越,承担的赋役亦较泾县为重。嘉靖《宁国府志》作为宁国府现存最早方志,据各县里数、人口数之多寡,将南陵排在泾县之前。[30]万历《宁国府志》沿袭这一排序,符合明代人对各县实力的评判。[31]由此可知,宁国府下属各县的经济实力和承担赋役存在显著差异,各县的政治地位亦有不同,主要表现为官方志书中的排序。

就明代中后期的情况而言,嘉靖府志对各县赋役作了描述,“六县惟南陵养马”[32],南陵独受马政之害,还承担繁重的赋役、接待任务。明代泾县官绅张应泰认为南陵“已代各邑遍受敝”,对该县赋役偏重表示了同情。[33]未刊刻的嘉靖《南陵县志》收录一则颇有意味的序言:“考南陵宁郡属邑,较之宣城不及者十之七,较之泾、旌、宁、太四邑过者十之五。里以百计,编户联比,而十倍之;赋税匝地,而百倍之。山川之概有胜,民生之需有出。名宦之遗馥,乡贤之懿德,世未乏焉。然而志无完书。”[34]就人口和赋税等重要指标而论,南陵在府内的地位仅次于宣城,居然没有一部完整的志书,与实力不太相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代中后期的南陵人基于地方实力,期待在宁国府内获得相应的政治、文化地位。

第二阶段,随着清代以降泾县综合实力的上升,依照传统格局编排的县域地位,其均衡性逐渐受到挑战,这就牵涉社会、经济、文教等综合因素。

其一,各县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自明代中后期以降,宁国府南部山区形成外出经商的社会风气,泾县商人逐渐发展为宁国商人的中坚力量。经商风气较盛的区域,对文教事业的投入相应更多,无论参与地方建设还是府内公共事务,商人施展能力的空间越来越大。嘉庆年间的宁国府文庙重修工程,由泾县黄田朱氏族人担任,用银七千多两。[35]宁国府试院于乾隆道光年间两次重修,所费白金合计一万多两,皆出自商人之手。[36]

其二,泾县在科举文教上一直保持对南陵的优势。泾县与南陵的科举成就在明代已经相差明显,据嘉靖府志统计,南陵共有举人19名,其中进士3名;泾县的举人多达40名,其中进士19名,可见两县的举人、进士数量显然不是同一水平。[37]据万历府志载,南陵文风“视宣、泾少让”[38],然而两县在明代的文教差距持续扩大,南陵的乡举人数为30人,泾县则以66人高居宁国府榜首;南陵的岁贡为112人,泾县则为118人。[39]迄于明末,南陵进士数量增长到11人,泾县达到42人。[40]此外,明代南陵的乡举合计46人,泾县则有99人。[41]泾县朱氏谱载:“旧谱修于嘉靖,时泾邑东路各都风气犹未开也。嗣是文风丕振,科第接踵以起,彬彬乎家有弦歌,而古学优长者,郢曲阳春,类多雅奏。”[42]可知自嘉靖以降,该族乃至泾县地方的科举文风发生了丕变。入清以后,文举的县域差异维持不变,迄至嘉庆年间,南陵进士10人,泾县高达28人。[43]在武举方面,府志称“宁郡前朝武闱独盛于南、泾二邑”,实际上明代泾县武举人数远远超过南陵,南陵有武进士5人,而泾县为24人。至清嘉庆年间,南陵有武进士4人,泾县则有12人;泾县有武乡举68人,亦多于南陵的42人。[44]就宁国府的整体情况而言,明清泾县文举的实力仅次于宣城,武举实力在明代为魁首,清代则仅次于旌德。可见无论是文举或武举,泾县都保持对南陵的优势。

泾县与南陵虽属毗邻县份,但透过一些文字描述,可以感受两县自明代中后期以降的地域文化差异。据嘉靖方志载,泾县人以“士善文章取科第”出名,而南陵“弦诵鲜闻”,文化氛围并不浓厚。[45]宁国府作为阳明学讲会的重要基地,学者名流云集,拓展地方知识人的思维观念和文化意识,对地方文教亦有积极效应。不过,宁国府阳明学讲会的空间差异明显,以泾县、宣城和太平三县为盛,近在咫尺的南陵却显得落寞。[46]康熙宁国知府佟赋伟也指出,南陵士绅向来低调,“前朝各社大兴之时,陵人声援绝不相涉也”,其参政意识和合作精神并不强烈,在阳明学讲会中默默无闻;泾县则是另外一番风气,“明时科第之多,几与宣[城]埒,讲学亦相应和,至今民间无少长礼读书,士皆加于人一等,亦美俗也”[47]。当然,明末清初泾县官绅赵善增说过:“曩虽人文骏发,科第蝉联。迩来文运否塞,自万历壬辰以至于今,通籍甲榜者仅四五人。”[48]可见泾县科举在明末的发展亦非一帆风顺。但就整体而言,明代至清初泾县文化风气胜于南陵当属无疑。(www.xing528.com)

清代以降,泾县继续保持对南陵的文化优势。洪亮吉对乾隆以降宁国府科举不振的情况作了概括:“自乾隆中叶后,宛陵、春谷,秦汉以来素号文薮者,至是实学渐稀,文采渐落,科第亦渐不振。”[49]“宛陵”“春谷”的地理文学概念较泛,此处应该理解为宣城、南陵两县。早在康熙年间,地方名士施闰章评价南陵文风与建县历史相背离的尴尬:“县之来最古,未闻有文学之士卓然特著于册者。”[50]乾隆宣城知县吴飞九认为,宣城当地科举之风有减弱的趋势:“宣故江南之名邑也,或以为前此毋论,即明以来科甲之盛甲于南邦。迄国初,鼎甲翰苑,联镳而起。今之少逊。”[51]可见与南部山区相比,清中期以来宣城、南陵两县的人文风气与鱼米之乡的优越环境不太匹配。咸丰年间的安徽学政邵亨豫认为,“宁郡文风,宣、泾、旌皆优”[52],亦未提及南陵。西乡何氏素称南陵望族,道光十八年(1838)官员何彤文返乡视察,发现“近年来岁科试不进一人”[53]

由此可以推论,泾县自明代以来在科考、阳明学讲会等方面成绩斐然,相对于南陵的文化优势一直维持至清代。就宁国府整体而言,随着南部丘陵山地文教实力的上升,与此对应的是北部平原圩区文教的衰微。

第三阶段,伴随着泾县与南陵之间的实力转换,引发南陵知识人的群体性焦虑,主动采取了一些举措。康熙年间南陵争取学额分配的上书之举,即是针对地域竞争之压力而实施的改良行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月,江南督学林之浚在“为循例请广入学之额以崇文教事”奏折中,引用宁国知府佟赋伟、南陵县学生员刘景等人呈文,希望据各县赋税之多寡来确定入学额数:“宁郡六邑,首宣城,次南陵,次泾县。查南陵额征赋税四万有奇,泾县仅二万六千两。泾县同宣城为大学,而南陵抑为中学。每遇岁科,应童子试者,南陵亦数浮于泾。数多额少,乞题改为大学等情。”由于南陵和泾县的赋税和学额差异甚大,引起林之浚的重视。经安徽布政使年希尧调查,得出“南邑钱粮较泾将倍,而人文亦盛于泾”的结论,据此引用康熙四十八年河南陕州、叶县以粮赋多于信阳而增入学额数之例,希望将南陵县学升为大学。经过一番行政运作,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获得批准,学额由16名升至20名。[54]

在这场扩大南陵学额的政治运作中,宁国知府佟赋伟和南陵名绅刘楷、刘景发挥了重要作用。佟赋伟在《新定南陵县大学碑记》中,详细揭示这场行动的社会背景。他首先注意到,“学校规模多采胜国”,是为科举方面“清循明制”的结果。[55]他接着介绍行动的缘起及关键人物:“余来守宛陵,属邑有六,而南陵居次,人文财赋,实为望县。顾宣与泾皆大学,而陵为中学。一日,与故光禄蘧庵刘公相见,公慨然曰:某于此,屡与乡人请督学诸公入告,未之行也。惟公一言以为重。余颔之。阅十年,所会莆阳林公之浚来视学,余力为请。”[56]其中“光禄蘧庵刘公”即为刘楷,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刘有源是明末名宦,他本人是康熙朝进士,曾官至光禄寺卿,南陵知县宋廷佐在《新定大学碑记》赞扬刘楷等人对县学升格作出的贡献。[57]

然而,南陵县学改属大学所取得的成效非常有限。康熙二十八年(1689)定额如下:府学25名,大学20名,中学16名,小学12名。至康熙五十七年,南陵县学由中学升为大学,学额与宣城、泾县相埒,可惜这一格局并未持久。六年后,国家再度调整了文教政策。雍正二年(1724)出台新规:“人文最盛之地,大学照府学,中学照大学,小学照中学。”[58]由于所谓“人文最盛之地”的标准模糊,颇具政治操作性,学额又是极度稀缺的文化资源,势必引起各地的争夺。大概受限于经济实力以及缺乏领袖人物,南陵人已没有康熙年间的热情。与此相反,泾县人动员大量的社会资源,胡蛟龄撰《升郡学碑记》详载这一经历。雍正新规颁布后,泾县绅士群集于明伦堂商议,翟思成主动请缨,最终为泾县争取5个名额,并出钱购置学田,展示泾县士绅争取文教资源的实力。[59]与泾县绅商相似,同属南部山区的太平县亦忙于将中学升为大学。太平人谭宗缵即为典型人物,据说当地“官吏皆不善承辩,宗缵访之各属,极力襄其成,至今颂之”[60]

雍正学额新规颁布后,历经复杂的利益分配。当年安徽全省只有广德州和宣城、泾县、凤阳、怀宁、桐城五县获得参照府学额的资格,各取进童生25名。[61]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南陵县学也借此良机再次升格。雍正学额新规重新划分宁国府的学额等级,在泾县和宣城升为参照府学资格的同时,南陵再次沦为与其他几县相等的地位,其中宁国县乃“居深山中,占毕之家尽寒畯”[62]的科举弱县,这实际上宣告康熙年间南陵学额升格行动之失败,至少使其成果大打折扣。此后,南陵的学额始终比泾县低一个等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