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的聚落形态及空间分布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的聚落形态及空间分布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聚落”一词指村落,最早出现于《汉书》:“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123]近代以降的“聚落”泛指居民点。[125]可见研究聚落形态构造及地域差异,有助于捕捉地域社会的部分特质。目前学界对于宋代以降宗族之形成过程及其标志,已有较详尽的探讨。所谓近世宗族社会,是以个体家庭为基础,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一定规范结合的社会组织,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聚族而居。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的聚落形态及空间分布

中国古代的“聚落”一词指村落,最早出现于《汉书》:“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123]近代以降的“聚落”泛指居民点。按照法国地理学家德芒戎的观点:“居住方式的某些特点向我们揭示某些社会气质和某些物质文明的特点。”[124]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说得更为直白:“聚落的地域类型,也就反映了生产的地域差异。”[125]可见研究聚落形态构造及地域差异,有助于捕捉地域社会的部分特质。

目前学界对于宋代以降宗族之形成过程及其标志,已有较详尽的探讨。所谓近世宗族社会,是以个体家庭为基础,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一定规范结合的社会组织,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聚族而居。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在名著《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的开篇,就从民居聚集度谈起东南地区的宗族。[126]关于宗族形成的标志和聚族而居之标准,又可谓聚讼纷纭,有学者归纳出的宗族特征竟然多达十二条。[127]较典型的有几种观点:其一,徐扬杰和冯尔康认为界定宗族的标准是祠堂家谱和族田三要素,冯尔康进一步将聚族而居和建设祠堂视为宗族的两个侧面。[128]其二,郑振满认为在近世宗族的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和祭祖习俗。[129]徐斌整合上述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宗族的组织化过程,认为宗族三要素是这一过程的里程碑,而非宗族组织发展完全的标志。[130]与此相对应,濑川昌久对弗里德曼宗族理论的解读早有类似的阐述:“只有那些以存在共同祖先名义上的财产、祠堂和坟墓为标志,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围绕共有财产的经济活动和祠内墓前进行的祭祀活动的集团,才被称为‘lineage’和‘segment’。”[131]此外,陈瑞对徽州乡村社会控制的研究指出,宗族通过软硬兼施的双重途径以实现族内控制。[132]总而言之,宗族是由宗祠、谱牒等“硬件”和祭祖活动等“软件”相结合的产物,聚族而居是其基本的前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