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及社会变迁的文献来源与研究路径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及社会变迁的文献来源与研究路径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是建立在对官私文献解读的基础上,内容包括历代方志、谱牒、文集、契约、文书、档案、地图等。多贺秋五郎认为苏浙皖的族谱质量较高,其中皖南的明代谱牒尤多,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研究优势,并举出泾县《泾川吴氏统宗族谱》的例子。有学者对当代泾县农村的调查显示,该地区宗族控制完全弱化,社会控制不同以往,这就消解了田野调查的学术效力。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及社会变迁的文献来源与研究路径

笔者访问上海、北京、南京、合肥杭州芜湖、宣城、黄山等地公藏机构,蒐集300多种地方文献,形成本书的核心资料。本研究是建立在对官私文献解读的基础上,内容包括历代方志、谱牒、文集、契约、文书档案、地图等。

宁国府自宋元至民国年间的志书,除佚志或无法阅览者外,计有38部,包括明代6部,清代27部,民国5部。按政区分,府志、宣城县志各7部,宁国县志6部,泾县、太平县志各5部,南陵、旌德县志各4部。对历代方志的有机排列,为观察地方社会动态变迁提供不可或缺的地域背景。

本书大量使用了谱牒资料。关于谱牒的名称,潘光旦主“家谱”说,罗香林主“族谱”说,多贺秋五郎主“宗谱”说。[136]本书在表述中使用“谱牒”或在内地影响深广的“家谱”,引用材料则以原文为准。众所周知,家谱编撰是一个如何利用“过去”来解释当前群体关系的过程,借此维护和增强集体记忆,其缺陷显而易见,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史料。[137]本书参考的166部谱牒如下:

表1 宁国府谱牒的分布(www.xing528.com)

宁国府存世谱牒以旌德、泾县和太平等南部县域居多,北部的南陵由于民国谱牒较多而显得突出。就谱牒的时间而言,乾隆光绪和民国年间是三个高峰期,其中乾隆谱高度集中于旌德,光绪谱和民国谱的分布较均衡;与之相对应的是明末清初、咸同年间、清末民初三个低谷期。明代谱牒绝大多数分布于宁国府南部山区,泾县以7部高居榜首,成化九年(1473)木刻活字印本《安徽泾县京兆舒氏统宗谱》是宁国府现存最早的谱牒。多贺秋五郎认为苏浙皖的族谱质量较高,其中皖南的明代谱牒尤多,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研究优势,并举出泾县《泾川吴氏统宗族谱》的例子。[138]虽然宁国府谱牒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但方志的地域分布相对平衡,部分弥补了这一缺陷。

在充分掌握和阅读乡土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还辅以一定的田野调查。自傅衣凌等老一辈学者开始,华南学者就注重田野调查。[139]这有其历史地理的因素,华南作为帝国统治较为薄弱的地区,居民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依靠对现今社会的调查,有助于推想原有的社会结构。然而,宁国府所处的长江下游地区不同,作为帝国的核心地带,长期受国家力量的强烈干预,并饱受历代兵燹的冲击,尤其是近代太平天国战乱造成宁国府大部区域的居民构成发生巨变。有学者对当代泾县农村的调查显示,该地区宗族控制完全弱化,社会控制不同以往,这就消解了田野调查的学术效力。[140]有鉴于此,笔者因地制宜开展适度的田野调查,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理解乡土文献。对待田野调查方法的差别,乃因区域社会性质之差异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