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库之行: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体验与评价

巴库之行: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体验与评价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差不多一周的巴库之行中,笔者入住紧邻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宾馆,多次参加在其中举办的会议并有幸体验流动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全天候观察民众与建筑及其广场之间的动态关系。如果说扎哈的大部分作品现场感觉远不如媒体呈现的话,阿利耶夫中心算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意外。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仲继寿认为,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建筑与广场融为一体,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

巴库之行: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体验与评价

在差不多一周的巴库之行中,笔者入住紧邻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宾馆,多次参加在其中举办的会议并有幸体验流动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全天候观察民众与建筑及其广场之间的动态关系。显然,整个建筑的管理、维护和使用状态良好,既保持着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又被充分而有效地使用着。几乎在同一时段,建筑内既有高端国际专业和学术会议,也有不同主题的艺术、文化和商业展览,并且有频繁而多样的商务活动穿插其中。室外广场及公共空间更是民众喜爱的场所,台阶式广场正在举办摄影艺术展览,布满动物雕塑的坡地草坪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独特的建筑造型及曲面台地成为婚纱摄影的经典场景,静谧的水池周边时常吸引朋友及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在微风中欣赏建筑和广场的黄昏晚景。巴库民众祥和而安逸的生活常态令我们代表团成员感慨不已。

此次同行的中国建筑师代表团成员针对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评论,无论是肯定的还是质疑的。

清华大学张利教授评价说,与扎哈的其他作品一样,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实际使用感受与看照片和线图完全不同。如果说扎哈的大部分作品现场感觉远不如媒体呈现的话,阿利耶夫中心算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意外。首先是在尺度上,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同时向水平和垂直延展的夸张曲线受到了巴库新区纪念性的开放坡地空间很好的衬托,并不显得傲慢;其次是在曲线的意义上,桃形尖拱式的弧线片段至少可以与阿塞拜疆的文化传统找到联系,其相对克制(按扎哈标准衡量)的曲面组合也对巴库的日照条件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再次是内部的空间,谢天谢地在这个曲面壳体内相对经济地容纳了三个(可合成一个)矩形的多功能厅和一个大观众厅,过厅及残余空间的利用效率也远高于类似思路的首尔DDP项目。

天津大学孔宇航教授认为,以自由曲线替代传统欧几里得几何作为设计构思的基础性图解,哈迪德在近30年来引领了该方向的设计思潮。该作品再次验证了建筑师非凡的空间想象力和成熟的建造控制力。在内部空间构建层面,人们能够感知到关于自然洞穴与现代船舶形式的隐喻与再现,以及全方位立体式的空间流动性。哈迪德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形式语言,并且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但他也提出质疑,该类型的建筑空间与形式具有建筑学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吗?强烈的艺术性表达与建筑的本体性、在地性生成有何种关联性?在急剧的不确定的时代变迁中值得建筑创作主体去深思与追问

图29,图30.礼堂内部(www.xing528.com)

清华大学庄惟敏教授表示,这座建筑坐落于城市中心的高地上,展示出了一种英雄主义的意象,构成了城市的中心景观。为了突出这种意象,建筑与景观坡地广场以石材铺装为主,石材多为灰白色磨光,在强烈的日光下易造成眩光,且在雨雪天气会造成湿滑。广场烘托了建筑,形成标志性,但广场缺乏人性化设计的考虑,无法成为有活力的、人们可以停留的城市公共交往空间。这是形式大于功能的典型。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仲继寿认为,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建筑与广场融为一体,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尤其是那些精心组织的起伏、褶皱,让人流连于不断绵延的空间之中,不自觉地发现着各种不同的空间体验。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和玻璃纤维增强聚酯表皮实现了广场、屋面、室内空间的自然过渡,空间钢网架和混凝土框架两种结构的组合实现了无柱空间的自由流动和精致皱褶,似沙丘,似长河,却又在周边环境的冲突中找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但一切为了形式与空间流动,也带来了方向感的消失,至少建筑师找不到主入口的感觉也是不常见的情形。空间、材质的统一让“门”的消失带来新的迷茫。

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唐文胜认为,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流动性的建筑形态使建筑、室内、广场、景观天衣无缝地形成一个整体,极具标志性,满足了阿塞拜疆政府希望摆脱苏联范式的建筑风格,并以极具现代感的设计对首都城市环境进行彻底改造的心态。从深层次来讲,扎哈的设计还是从当地的传统而来。但她绝不模仿传统,坚持在更高层次上通过现代的方式回应各种条件的制约。对于场地高差用一个美丽的梯田式广场化劣为优。建筑的形态虽然是极其复杂的双曲表面,但建筑的平面功能布置还是比较合理的,外部形态与室内空间也是表里如一。这个建筑的建筑构造处理得很精细,开缝式的幕墙由于雨水可以在幕墙GRC板背后的防水层上流动,避免了双曲面幕墙表面容易污染的弊病。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薛明认为,扎哈以其个人标签式的曲线,创造了标志性极强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建筑,但在扎哈建成的项目中,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可认为是在形式上最为完美,并且与内容也较为相称的作品。流畅的造型赋以纯洁的白色,飘动在宽阔的坡地上,与城市形成了较好的过渡。为了实现流畅的造型,非线性的表皮通过严谨的分格设计,基本保证了建筑在中距离的细部表达。其内部空间也力求形式的延续,形成了富有变化的空间场所,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提供了富有活力的空间。但体验下来,还是有一些缺憾:建筑与周边道路的关系比较疏远,可达性较弱;入口缺乏提示性,寻找起来有些费劲;室内有些部位过于强调形式而降低了实用性;广场铺地材料质地不佳;表皮GRC挂板接缝不够齐整,近观效果略显粗糙。

清华大学高级建筑师张维觉得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视觉上十分震撼,但也有一些缺憾:缺乏主要入口安检之外的室外灰空间,导致排队人群只能在烈日中暴晒;欢迎厅和主会场之间缺乏联系,茶歇期间与会人员只得步行数十米转场到休息区;多功能厅缺乏声学处理,架空地板地面的插座不足,摄像机和其他设备只能临时拉线。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它仍是国际上的建筑艺术精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