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吉林往事:筹募善款修建万善石桥的故事

吉林往事:筹募善款修建万善石桥的故事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一善而凝聚万善,便是力量。这个人叫吴长存,100多年前,他发动万千民众,足迹遍布四省区筹募善款,修建了万善石桥。到了清朝,这里又被称为“夹津沟”。可是,晚清政权已经苟延残喘,民间疾苦无处申诉。吴福林生了6个儿子,吴长存行五。1884年,12岁的吴长存被父亲送到长春岭一家商铺当学徒。可是,长春岭毕竟人口有限,捐的钱远远不够。善行感动善心,四路僧人共化得善钱1644652吊。

吉林往事:筹募善款修建万善石桥的故事

一善是心念,百善是成全,万善就是功德。因一善而凝聚万善,便是力量。当年,在长春岭镇,有一位让人敬仰的乡贤,他为家乡留下了一座石桥,口碑长传。这个人叫吴长存,100多年前,他发动万千民众,足迹遍布四省区筹募善款,修建了万善石桥。

为什么要修桥呢?2000多年前,这里是古夫余国,有一股松花江水流过,被称为“家鸡水”。因为当时这里的居民已走出狩猎而生的生存方式,开始人工饲养家禽,以鸡最多,所以将这股江水叫作“家鸡水”。宋代时,这里被女真人占领。到了清朝,这里又被称为“夹津沟”。清朝中后期,很多蒙古人来到夹津沟流域开荒种地,这里被大面积开发,逐渐成为扶余市内重要的产粮区。粮食富足了,运输也就成了大问题。从长春岭到扶余(今宁江区)必得经过这个夹津沟,沟内水流湍急,虽有一座木桥悬空其上,但因年久失修早已不能承重。这种情况下,重新在夹津沟上建桥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晚清政权已经苟延残喘,民间疾苦无处申诉。就在这两难之际,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倡议大家集资建桥,既解了官府之难,又遂了万民心愿,他就是当年还不到40岁的吴长存。

万善石桥

吴长存当时是长春岭有名的商人,家里有义学私塾,专供穷人家的孩子上学读书。离庙堂之远,已是江湖之人,为什么还要以一介民身替官府担下重任?

说起吴长存,还真有些故事。他是闯关东山东人,祖籍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吴家庄。当年,吴长存的父亲吴福林挑担逃荒来到长春岭,遇到一个叫吴家屯的村子,吴福林觉得吴家庄与吴家屯仅一字之差,就有了他乡遇故乡的亲切感,于是便领着一家老小在此落脚了。吴福林生了6个儿子,吴长存行五。因为家贫,读书是奢望。1884年,12岁的吴长存被父亲送到长春岭一家商铺学徒。也就是从12岁开始,吴长存离开家门开始了独闯江湖的人生旅程。从长春岭到长春,吴长存当过学徒,也当过二掌柜。他一边学艺,一边见缝插针地认字。随着视野的开阔,他清醒地认识到,不识字,连账本都弄不明白。所以他无论闯荡到哪里,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哄着掌柜的教他认字。也就是从认账本的动机开始,在学文化的过程中,吴长存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正是这些传统而古朴的人生哲理,让吴长存没有将眼光和智慧都用在经商上。他在长春岭经营日杂、粮栈等生意,因为他不欺不诈,不偏不倚,很快就在当地有了相当好的口碑,被推举当了长春岭商会会长和慈善会会长。(www.xing528.com)

1910年,夹津沟子上的木桥在风剥雨蚀之后已经不能再用了。虽然夹津沟子宽不过40米,但没有船与桥沟通,也形同天堑。商旅不通商人急,两岸不通百姓怨。吴长存将这些看在眼里,他无意替官府担当,却有心为百姓解难。虽然当时吴长存年纪不算大,但他知道,民众的内心都有向善的潜意识,关键时刻需要一个渡口汇集。他自忖,凭自己多年攒下的名望,登高一呼,应者不会少。于是,他和志同道合的好友石洪范一起来到官府,应下了建桥的差事。

吴长存

果然,吴长存一出面,响应者众。由于吴长存经常做善事,他在僧俗两界都有很高的声望,更何况修桥铺路本就是百姓心目中积德积福的好事,所以,大家纷纷解囊。可是,长春岭毕竟人口有限,捐的钱远远不够。当时,长春岭庙宇很多,各寺僧人见他为给乡亲修桥四处奔走,佛心道义令他们自发地行动起来为修桥化缘。僧人们曾远到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修桥行善,不修今日修来世”的化缘口号沿路传播。善行感动善心,四路僧人共化得善钱1644652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