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诚集:海疆学术与闽南文献》的沿革

《明诚集:海疆学术与闽南文献》的沿革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圣才对陈盛明兄弟筹办的“海疆学术资料馆”很感兴趣,认为符合基金会的宗旨。1946年5月5日,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租用厦门虎园路21号正式开馆。于是由厦大报请华东教育部批准,将“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并入厦大。海疆学术资料馆成为南洋研究馆附属的“海疆资料室”,陈盛明任资料室主任。

《明诚集:海疆学术与闽南文献》的沿革

陈盛明筹建资料馆时,已经家道中落,他本人以文职工资谋生,在经费上面临困难。当得知盛明的计划后,其弟陈盛智当即汇钱回家,作为开馆费用。1945年冬,陈氏兄弟终于在泉州中山路(今355号)借一店楼,挂起了“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筹备处”的牌子。(1998年4月,泉州在整修中山中路时,发现了资料馆匾额,已加以修复保护。)筹备处牌子挂出后,先是聘了数名闽南名士董事,本是想借以向外募捐筹书之用,但因资料馆僻处泉州,工作难以展开,一时未能得到大力支持。正感为难之际,陈盛明遇到老朋友,也是闽南名士的张圣才。当时张圣才与黄其华以抗战胜利后,要在家乡兴办教育事业为名,向菲律宾华侨募捐一笔款项,成立“现代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并由张、黄二人负责。基金会成立后,在支持厦门双十中学的同时,正想进一步拓展一些其他文化事业。张圣才对陈盛明兄弟筹办的“海疆学术资料馆”很感兴趣,认为符合基金会的宗旨。经洽谈,决定由“现代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支持资料馆。但张提出泉州相对闭塞,不利发展,而当时厦门已是闽南通往海外的枢纽,华侨出入的港口。且厦大刚从长汀迁返,学人云集,有一定的学术气氛,资料馆宜设立厦门,作为“现代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的事业之一,经费由其提供,馆务由盛明按自己的意愿主持。于是盛明辞去泉州工作,把所有图书资料运往厦门,并以创办人名义聘基金会主要捐款人黄水源及张圣才、黄其华、张天昊等人为董事,正式成立董事会。董事会成员还有秦望山、陈村牧、梁龙光、郑玉书、张述、李述中等。由张圣才任董事长,陈盛智为副董事长,陈盛明为馆长。1946年5月5日,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租用厦门虎园路21号正式开馆。不久,因业主收回房屋,资料馆于1947年秋改租鼓浪屿观海别墅为馆址。此处为华侨黄奕住私宅,内仅大厅、内室四间,缺乏发展余地。于是在厦门解放后的1949年冬,再次迁往日光岩西林别墅(今郑成功纪念馆)。这时,资料馆也知名度日高,为加强研究工作,提高学术水平,经董事会研究,决定聘请厦大林惠祥教授为馆长,陈盛明改为任副馆长。添设研究部,聘当时的《江声报》主笔陈一民为研究部主任,厦大副教授李式金为研究员。另有几位厦大助教及高年级学生也来帮忙工作,兼做学问。当时林惠祥的主要职务是厦大历史系主任,身兼两职,多有不便,加上资料馆出现经费危机,不久,林教授即辞去馆长职务,陈盛明重任馆长。

盛明办馆宗旨是奉献社会,资料馆纯属服务性机构,凡来查阅资料的均免收费,阅览报刊一律不必交钱办证,资料馆有支出,无收入。馆中的日常费用,每月由张圣才、黄其华以现代文化教育基金为资本开设的“互惠实业公司”(张天昊为总经理)拨出,图书设备购置费另行筹募。由于经费紧张,馆中工作人员长期不领薪金,都是义务或半义务,根本无法养家糊口,连馆长都得为报纸兼任编辑以维持生计。馆中曾出现不辞而别者,其他人员有兼职教师者,有为报馆供稿者,若不是出于对事业的热爱、执着,资料馆早已维持不下。解放前夕,“互惠实业公司”倒闭,张圣才又和林梦飞合伙开设“裕康行”,经营香港船票生意。刚开始赚了不少钱,张圣才和陈盛明商议,添聘林梦飞为董事,资料馆经费改由裕康行负责。可是裕康行兴盛几个月后,因两岸战局影响,航运中断,也开始走下坡路,馆中经费又成问题。盛明先生年青时曾追求进步,投身于大革命洪流,如今亲身经历在国民党统治下文化事业不受重视,任其自生自灭的艰辛。而解放后,厦门军管会负责人常来看望,对海疆资料馆表示关注,人民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使盛明深受感动,觉得不应再将资料馆看作个人的事业,于是萌发献出资料馆交由国家管理,以利于更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想法。

解放后,王亚南先生出任厦大校长。王先生在厦大任教时,即对资料馆深为重视,与庄为玑、林英仪、林惠祥、李式金等均为馆中常客。出任校长后,有意发挥厦大位于东南沿海的侨乡特色,开展南洋研究工作,正感资料不足。当陈盛明征得张圣才董事长同意,向厦大提出将资料馆归并厦大的建议时,立即得到王校长首肯。于是由厦大报请华东教育部批准,将“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并入厦大。

盛明先生就资料馆的归并厦大,拟就一份建议书,对建议归并旨趣,做了如此阐述:“本馆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机构,过去反动统治者轻视一切学术研究,我们感觉海疆研究事业的重要,不揣绵薄,起而设立本馆。四年来,在不良环境经济拮据状态下,极力支撑。幸是初具规模,但终日在飘摇中,进度极为有限。现在人民革命基本胜利,在人民政府提倡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高潮即将到来,我们感觉学术研究事业,私人力量究竟有限。孤立探索,所见也不广,效率不会高,成果也不大。为着把工作搞好,使事业获得发展,应该把本馆献给国家,由公家来办理。”

建议书对为何交由厦大也做了说明:“厦门大学是东南侨乡最高学府,对于东南海疆和东南亚的区域研究,无论人力、物力都能更有效地负担起这个使命,获得甚大的成果,无限地发展这个事业。因此在本馆创办人和董事会协议下,决定将本馆归并厦门大学。”

建议还对归并办法提出了意见:(www.xing528.com)

“(一)海疆将所有图书资料暨附带设备全部无代价捐献与厦大。

(二)厦大应保持海疆致力区域研究的特点,就原有基础加以扩充,继续展开关于东南海疆东南亚暨华侨活动等项资料的收集、整理及调查研究工作。

(三)归并后的名义编制,由厦大定立,但海疆原有工作人员由厦大仍予量力录用。”

归并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1950年8月初提出合并建议,8月底,华东教育部部长吴有训的批复就下达。9月份合并手续完成,馆中图书资料、设备及一块十一亩多的由李献武先生赠与资料馆,准备建馆的地皮等财产,均无偿献于厦大,成为人民财产。于是厦大成立了“南洋研究馆”(后改为“南洋研究所”,现为“南洋研究院”),林惠祥为首任馆长。海疆学术资料馆成为南洋研究馆附属的“海疆资料室”,陈盛明任资料室主任。从此盛明先生服务于厦大,直至1966年退休返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