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诚集:海疆学术与闽南文献

明诚集:海疆学术与闽南文献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资料馆的宗旨,在于“储集学术资料,研究海疆问题,沟通中南文化,促进海外发展”。据陈盛明拟订的《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归并国立厦门大学建议书》云,海疆资料馆迁厦后,举办了如下事业:(一)进行关于东南海疆和东南亚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调整。(三)从事东南海疆和东南亚的调查研究,并给馆外研究工作者以资料阅览和供应便利。

明诚集:海疆学术与闽南文献

海疆学术资料馆创办于抗战胜利之后,当时陈盛明从台湾的光复,太平洋的恢复太平,华侨与祖国的恢复联系中感受到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认为闽南为重要侨乡,今后对外发展必更为兴盛,了解侨乡和华侨历史,了解华侨的老居留地——东南亚的情况,有利于闽南、福建的发展。为此必须在掌握充分的资料,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侨务政策。本来这应是国家的责任,可此时国民党政府正专心于“劫收”,准备内战,无人顾及文化事业。出于对家乡,对文化事业的热爱,陈盛明自思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不妨先开个头,同时寻求志同道合者的帮助,一步步地扩大此利国利民的事业,也算人生在世,留下一份业绩吧。

1946年的福建省晋江县敌伪档案中存有海疆资料馆向当局申请办馆备案的呈文,对办馆目的如是阐述,“我中华民族之发展,盖由此而趋东南,大陆而临海洋。史迹昭彰,势有必然。闭关时代,固以大陆围为重。开港以后,海疆实居冲要,以我国海线之长,海利之薄,海外侨胞之众,海疆国防经济文化诸建设,攸关建国前途,不待智者而知。方今国运中兴,台澎光复,非图进出海洋,无以确保胜利。此后国际重心移太平洋,勿论微波巨浪,我胥首受荡激。知己知彼,古有明训,海疆问题之研究,实有不容或缓者。顾研究工作,必以资料为本。资料不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诚宜专设机构,以从事各项资料之收集,历史文献之保存,与夫研究风气之提倡。斯亦推进学术所必需,而建国程中之要务也”。一片冰心,跃然于文中。由此可见,资料馆的宗旨,在于“储集学术资料,研究海疆问题,沟通中南文化,促进海外发展”。因之,资料馆取名“海疆”。其办馆目的的一段话,在改革开放,实施外向型经济的今天,不啻真知灼见,实乃先见之明。

1949年冬,资料馆在迁往西林别墅后,从各类资料室设置到方便查阅研究,扩充资料等,都做了进一步调整与充实。西林别墅有三层楼,除安排书库存、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办公室外,还专门设了文物室、研究室等,颇具规模。馆中资料,分为“图书”、“剪报”、“博物”、“研究”、“出版”各部门,收集不嫌广泛,供应力求便利,务使好学之士,参阅所有,并以研究所得,贡献社会。平时馆中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剪贴旧报纸,编制图书,编写重要图书摘要,出借书刊。

据陈盛明拟订的《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归并国立厦门大学建议书》云,海疆资料馆迁厦后,举办了如下事业:

(一)进行关于东南海疆和东南亚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调整。

(二)进行关于东南海疆和东南亚标本资料的收集和调整。

(三)从事东南海疆和东南亚的调查研究,并给馆外研究工作者以资料阅览和供应便利。

(四)进行关于东南海疆和东南亚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编译出版。

为此,资料馆举办了多次主题展览。如在厦门举行“百帧图片展览”,在集美中学举办“福建文献展览”,在南普陀举办“佛教图书展览”。还编辑了《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丛书》,出版了陈盛智利用馆中日文资料写就的《印度尼西亚民族运动史》。剪辑报刊资料,是资料馆的一大特色。几年来,资料馆剪辑了多册侨情侨史研究珍贵资料,如《菲律宾华侨人物志》(1936.5—1948.8)、《菲律宾华侨情况》(1946.6—1950.6)、《闽籍华侨事情》(1925.5—1949.3)、《侨汇统计》(1935.10—1950.7)、《侨汇情况》(1940.8—1949.11)、《民信局与侨汇》(1946.6—1950.7)、《归侨侨眷生活》(1942.2—1947.2)、《归国华侨及归侨团体》(1946.12—1948.2)及《陈嘉庚》(1940.12—1950.4)、《陈嘉庚生平》(1934.4—1950.4)、《陈敬贤先生纪念刊》等早期陈嘉庚研究的重要资料。1966年盛明退休后,返乡继续为家乡文史事业奉献余热,为“泉州学”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其中《泉州地方文献联合书目》等资料集的编订,多得益于当年海疆资料馆馆藏文献。

申办资料馆的呈文(2)

陈盛智《印度尼西亚民族运动史》代序(www.xing528.com)

陈盛智《印度尼西亚民族运动史》目录

对馆中资料,盛明先生精心整理,按类编成有《馆务日记簿》、《报纸调查簿》、《图书分类表》、《剪报分类目录表》、《杂志调查簿》。其中剪报因素材较广泛,采用的是十进法分类,类下分纲、目、节、项。报纸剪贴后,依其性质分存封套,各附内码,依序排列。纲目之间,隔以大小木板,以便检查。某项资料到一定数量,就装订成册。归并厦大时,剪报已达十万余页。报刊上图书,也照样剪贴,在分类别码加“+”符号,如“2174”为苏联民俗,“+2174”就是苏联民俗图片。

因一切管理皆以方便学者查找为出发,虽有借阅资料不准携出室外等规定,却因馆中资料的丰富及便利,许多学人还是舍得往返,甚至自带干粮来馆查阅。据盛明自述,馆中阅览平均每天六十五人,请求借阅或提供专门资料的,每天平均三件,以报社、文化机关、侨务机关、建设机关、金融贸易机关、大学教授和学生为多,省外和南洋也有通讯提供。

馆中的资料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为起斋图书馆藏书,二为依靠董事协助外出募捐征购,三为海内外各界索赠。盛明先生曾两次外出募捐购书,一次是1946年秋去上海募捐,在沪董事郑玉书与秦望山除自捐巨款外,还协助向上海闽南帮商家劝募。所募款项就在沪购买大量图书,余款作为基金,寄存上海南侨实业公司生息。另一次是1948年冬,去台湾募捐,由梁龙光董事出面,向在台湾的永春帮商家劝募。此行主要采购日文图书,当时台湾旧书店积存不少日本蓄意南进时出版的有关南洋的书籍。其中不乏有价值的资料,如《菲律宾的矿物资料》、《南洋史纲要》、《白人的南洋侵略史》、《安南通史》、《大东亚海的文化》、《太平洋史》、《群岛之国——印尼》、《日本之南生命线》、《马来亚半岛与欧洲之政治关系》、《南洋政治地理史志》、《马来—日本语字典》……此行盛明跑遍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各书店。边募捐边访购,收获甚丰。后来资料馆中的文物室就是这趟台湾之行的募捐所得而搭成架构的,内中大多是台湾省少数民族民情风俗文物,如台湾高山族连杯,台湾高山族土偶。

因经费拮据,资料馆自己订阅报刊极少,大多向外界索赠。向海外索赠的有《星洲时报》、《南侨日报》、《南洋日报》、《南洋商报》、《生活报》、《槟城日报》等,向香港索赠的有《星岛日报》、《华商报》、《文汇报》等。向上海索赠的有《新闻日报》、《文汇报》、《大公报》、《申报》等,向省内索赠的有《星光日报》、《大公报》、《泉州日报》、《江声报》、《立人日报》、《福建日报》、《中央日报》等,向台湾索赠的有《公论》。一度闽、粤、浙诸县都自印县图,海疆资料馆也先后去函索求,收到不少寄赠地图。

资料馆迁厦时,由泉州运去的图书近三千册,剪报图书约近千件。至1950年秋并入厦门大学时,有图书杂志近三万册,其中英日文本千余册,剪报资料装订本一千多册,图片万余帧,地图(包括海图)两百多幅,文物数十件,以及各种附带设备若干。实际馆中资料不止这些,解放前夕,因国民党军队占驻馆内,被毁损资料约两千册。

值得一提的是,陈盛明先生因痛恨国民党的专制腐败,向往进步,在添置资料时,曾从香港秘密购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国内外进步书刊,供进步青年阅读,并以资料馆作为进步学生的活动场所,提供方便。厦门解放前夕,陈盛明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曾被迫离厦避往香港。

泉州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从筹办到归并厦大,前后不过五年。但这几万册的图书、杂志、剪报、图片,却是陈盛明二十年来呕心沥血努力的结果。如现存于南洋研究院一套四册几十万字的《闽人墓志铭》中的一些拓片,就是当年陈盛明跑遍泉州、晋江民间石刻印社,一一预付订金,交待若遇名士、侨商、侨眷去世,凡由名家撰稿、书写之墓志铭,均请工人在安放墓碑之前先行将全文拓下,妥善保存。如今这些墓志铭拓片,不仅成为研究侨史地方史的宝贵史料,也是极为珍贵的闽人书法作品。

盛明先生从创办资料馆到把资料馆无偿献给国家,始终抱定一个宗旨,为国家利益,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愿望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实现。建国初期,中央对台工委会、省侨委等都从北京或福州派人来馆借用大批图书资料。资料馆收藏的珍本、善本及大量的珍贵文献文物,为研究东南亚历史,华侨、华人历史及福建沿海地区与海外交通贸易史,福建地方史提供了方便。在1992年,厦大出版了校勘《闽书》,作为主校本之一、藏于南洋研究院的《闽书》,也来自海疆资料馆。虽“文革”期间,盛明先生因此而遭冲击,被从老家泉州揪回厦大劳动年余,但每当念及一个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而辛苦支撑的事业,获得稳定基础,成为人民事业,大批的图书资料得以保全,免遭散失,至今仍在为南洋华人、华侨研究及地方史研究事业发挥作用,盛明先生总是深感庆幸。晚年常以此引以为慰。

原海疆学术资料馆藏书《丰州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