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利县小康村建设成果与基础设施发展

平利县小康村建设成果与基础设施发展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4年春,平利县开始推进小康村建设。1996年后,又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同小康村建设联系在一起。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在小康村建设过程中,全县农民的衣食住行发生根本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995~2000年,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4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2.1倍。八仙、老县、广佛等城乡集镇建设粗具规模,一批以产业化为支撑的农村新村建设启动,城镇和新村建设累计投资比“八五”末净增1.26亿元。

平利县小康村建设成果与基础设施发展

1994年春,平利县开始推进小康村建设。1996年后,又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同小康村建设联系在一起。县直机关、区乡单位包村,抽调大批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其中,1994年251人,1995年260人,1997年134人。经过多年努力,至2000年,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小康村建设要求。

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200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1995年增长33.8%,年递增6%。199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7383万元,2000年,财政收入2891万元,比“八五”末增长83.9%。经济社会发展位于全市前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加快实施,农民就医条件得到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加快。至2000年,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达到100%。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发展迅速。1995年,依法实施6年义务教育达标。1998年5月,省教育部门评估验收“两基”工作,宣布平利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在小康村建设过程中,全县农民的衣食住行发生根本变化。1993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6.03万人,2000年贫困人口2.64万人,减少近4万人。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46元,比“八五”末净增371元。在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人均占有粮食保持在400公斤以上,贫困人口350公斤以上,吃饭问题得到解决。2000年,农民人均居住面积比“八五”末增加2.8平方米。(www.xing528.com)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1995~2000年,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4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2.1倍。交通状况一改旧貌,城乡电网改造完成,安康至平利110千伏输变电、八仙至镇坪110千伏输变电等重要工程竣工,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达国标。电信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步伐加快。八仙、老县、广佛等城乡集镇建设粗具规模,一批以产业化为支撑的农村新村建设启动,城镇和新村建设累计投资比“八五”末净增1.26亿元。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