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政策,成功改革赵国

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政策,成功改革赵国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赵武灵王决定实施胡服骑射政策,得到了大臣肥义的支持,却遭到了大臣公子成、赵文、赵造等的反对。事实证明,赵武灵王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正是他的成功改革,使赵国走上了军事强兵之路。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1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2之迹,计胡、狄3之利乎?”2简、襄:分别指赵简子、赵襄子,皆为武灵王先人。

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政策,成功改革赵国

导读

赵武灵王决定实施胡服骑射政策,得到了大臣肥义的支持,却遭到了大臣公子成、赵文、赵造等的反对。三人反对的理由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中国是礼教文明之地,先王的圣贤之道、礼仪之制不可变。武灵王则认为他们的看法都是世俗之见,他大胆主张变革创新,反对文化保守主义,认为赵国要想强大只有大胆革新,打破世俗,与时俱化,实行胡服骑射。事实证明,赵武灵王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正是他的成功改革,使赵国走上了军事强兵之路。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1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2之迹,计胡、狄3之利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4务明主之长,臣之论5也。是以贤君静而有道6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7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8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舜舞有苗9,而禹袒入裸国10,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注释

1肥义:赵武灵王的大臣,后为赵惠文王的相国。2简、襄:分别指赵简子、赵襄子,皆为武灵王先人。3胡、狄:北方的少数民族。4错质:犹“委质”,献身给君主。5论:通“伦”。6道:通“导”。7弟:同“悌”。8翟:通“狄”。9舜舞有苗:传说舜跳有苗之舞,苗人归服。10禹袒入裸国:相传禹赤身进入裸国,裸国归降。

译文

赵武灵王白天无事,大臣肥义在一旁陪坐,说:“大王是在考虑天下形势的变化,权衡军队的使用,追念简主和襄主的功绩,盘算得到胡、狄的利益吗?” 武灵王说:“继承王位不忘记先祖的功德,这是君王应遵循的原则;委身事君一定要光大君主的优点,这是臣子应遵循的原则。所以贤明的君主安静时从事引导民众方便行事的教育,行动时发扬光大古代先人的功绩。作为臣子,困窘时要培养敬长爱幼、谦虚礼让的品行,显达时要建立帮助民众、辅佐君王的功业。这两点是做君臣的本分。现在我想继承襄主的功业,开拓胡、狄的土地,然而最终没有人能理解我的用心。敌人弱小,用力很少而得到的功绩很多,可以不用百姓劳累,就能享有像先人们一样的功勋。那些高超卓绝的功绩,必然承受风俗习惯的拖累;有真知灼见的谋虑,必然为一般人所恐惧。现在我打算用胡服骑射来教育百姓,然而世人必定会非议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犹豫就不会建立功业,行动迟疑就不会取得功名。现在大王已经定下了违背世俗的想法,那就不要顾及天下人的非议了。谈论高尚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伟大功业的人不与众人谋划。从前舜跳有苗的舞蹈,禹赤身进入裸体国,这并不是满足欲望、愉悦心志,而是要宣扬德行、建立功业。愚昧的人对于成功的事情也看不清楚,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没露出端倪时就已察觉,大王赶紧行动吧。”赵王说:“我并不是怀疑改穿胡服,我担心天下人嘲笑我的做法。狂人感到快乐的事,聪明人感到悲伤;愚昧的人感到好笑的事,贤能的人感到忧愁。世上若有顺从我的人,那么推行胡服的功绩就不可估量了。即使让天下人都来嘲笑我,胡地和中山国一定会被我占有。”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1告公子成2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3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4贵。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今寡人恐叔逆从政之经,以辅公叔之议。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5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6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7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注释

1王孙绁(xiè):人名。赵臣。2公子成:人名。武灵王叔父。3通谊:即“通义”,普遍适用的道理与法则。4信:通“伸”。5不佞(nìng):谦称。6义行:即“仪形”,效法。7畔:通“叛”,违背。

译文

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绁告诉公子成说:“我已改穿胡服,并且将穿着它上朝,希望王叔也穿上它。家事听从父母,国事听从君主,这是古今公认的法则;子女不反对父母,臣子不违背君主,这是先王以来普遍适用的道理。现在我批示改穿胡服,而王叔不穿,我担心天下人非议这件事。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法则,而造福百姓是根本;处理政事有一定的原则,而以政令实行为最佳。所以彰明德行在于考虑地位卑贱的百姓,推行政令在于贵族奉行。现在改穿胡服的想法,并不是为了满足欲望、愉悦心志。事情有了开始,功业就会达成,事情成功,功业建立,那么道德就会显现出来。现在我担心王叔违背从政的原则,去附和公叔们对改穿胡服的非议。况且我听说:‘事情有利于国家,行动就没有偏差;依靠贵戚们行事,名声就不会受损害。’所以我希望仰仗公叔们的大义,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派王孙绁来拜见您,请您改穿胡服。”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早就听说大王改穿胡服了,可是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所以没有及早进见大王。大王现在命令我,我就大胆说出我的愚见。我听说:‘中原国家是聪明睿智的民族居住的地方,是各种物资财富聚集的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施行的地方,是诗、书、礼、乐践行的地方,是各种绝学技艺表演的地方,是远方国家参观学习的地方,是少数民族效法的地方。’现在大王丢弃这些,而袭用边远地区的服饰,改变了古代的教化,更改了古代的大道,违背了人们的心意,背叛了圣贤的教导,偏离了中原风俗,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祝发1文身,错臂左衽2,瓯越3之民也。黑齿雕题4,鳀冠秫缝5,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6,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7之境,西有楼烦8、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燕、东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9,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注释(www.xing528.com)

1祝发:断发。吴越一带风俗。2错臂:刻画手臂。左衽:衣襟向左开。衽,衣襟。3瓯越:古代越族一支,分布在今浙江、福建一带。4雕题:用丹青在额头刻画。题,额头。5鳀(tí)冠:用鳀鱼皮制作的帽子。秫(sh&)缝:用长针缝制衣服,谓缝制粗拙。秫,通“”,长针。6薄洛之水:漳水之别称。在今河北宁晋东南。7东胡: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匈奴之东而得名。8楼烦:古代北方部族名,精于骑射。9鄗:赵邑,在今河北柏乡北。

译文

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汇报给武灵王。武灵王说:“我本来就听说王叔生病了。” 立即去了王叔公子成家,亲自告诉他说:“衣服是用来方便使用的,礼仪是用来方便行事的。所以圣人观察乡土民情而因地制宜,按照实际需要来制定礼仪,这样可以富民强国。剪掉头发,身刺花纹,手臂也刺上花纹,衣襟向左开,这是瓯、越民族的习惯。把牙齿涂黑,在额头刻上图画,戴着鳀鱼皮做的帽子,穿着缝制粗拙的衣服,这是吴国民俗。他们的礼节和服饰不同,但便于生活却是一样的。所以乡土民情不同而做法跟着变化,实际情况不同而礼节有所变通。所以圣人认为假若可以方便百姓,就不需要同样的做法;果真可以方便行事,就不需要相同的礼节。儒生们师从同一位老师而对礼的认识却不相同,中原国家习俗相同而政教不同,又何况山谷地区地处偏远,需要方便行事呢?所以对事物的取舍,聪明人也不能强求统一;远近地区的服饰,圣贤也不能强求相同。穷乡僻野的地方往往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喜欢争辩。不知道的事情不去怀疑,和自己意见不同也不轻易非难,这才是求善的公正态度。现在您所说的话,都是些世俗的言论;而我所说的话,是如何革除世俗的言论。现在我们国家东边有黄河、薄洛水这两条河流,和齐国、中山国共同享有,却没有战船使用。从常山到代、上党,东与燕国、东胡为邻,西边与楼烦、秦国韩国接壤,却没有骑马射箭的装备。所以我将筹集材料制作战船,寻求水边居住的百姓组建水军来守卫黄河、薄洛水;改穿胡服、训练骑射,来防守与燕国、东胡、楼烦、秦国、韩国接壤的边境。再说从前简主不把国土局限在晋阳和上党,而襄主兼并西戎和代地,驱逐各部胡人。这是愚蠢的人和聪明的人都很明白的事情。从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大军队,侵犯、掠夺我国土地,俘虏我国百姓,引水围困鄗邑,要不是社稷的神灵保佑,鄗邑差点儿失守。先王对此非常愤怒,仇恨至今还没能报。现在改穿便于骑射的胡服,从近处讲可以保卫上党地区,从远处讲可以报中山国的仇恨。然而王叔却要顺从中原之国的风俗而违背简主、襄主的遗愿,讨厌改穿胡服带来的不好名声,却忘记了国家蒙受的耻辱,这不是我对您的希望啊!”公子成拜了两拜叩头说:“我愚昧没有明白大王的意图,大胆地向您讲了些世俗的偏见。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主、襄主的遗愿,顺应先王的志向,我哪里敢不听从命令。”说完又拜了两拜。于是武灵王赐给他胡服。

赵文1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注释

1赵文:人名。赵臣。

译文

赵文进谏说:“农民辛勤劳作来供养君子,这是政治的常规。愚蠢的人陈述想法而聪明的人讨论评定,这是教化的方法。臣子不隐瞒自己的忠心,君王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愿意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考虑事情不要担心受到干扰,忠言直谏不会因言获罪,你就放心地说吧。”赵文说:“当政要顺从世俗,这是古代的大道。衣服合乎习俗,这是礼仪中的规定。遵守法律,不犯错误,这是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正是古代圣人用来教育我们的。现在您放弃这些,而袭用远方的胡服,变更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人的大道,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这件事。”赵王说:“你所说的是世俗的看法。普通百姓沉溺于风俗习惯,读书人沉溺于书本知识。这两种人,是用来做官和顺从政令的,并不能高瞻远瞩和讨论治国的根本原则。况且夏、商、周三代的服饰不同而能统治天下,五霸教化不同却能实现政治目标。聪明的人制定政教,愚笨的人服从制度。贤能的人议论习俗,不贤的人被习俗束缚。受制于衣服样式的人,不值得和他讨论思想;拘泥于俗礼的大众,不值得和他们交流意见。所以说,习俗随形势变化而变化,礼仪随形势变化而变化,这才是圣人的大道。秉承教化而行动,遵循法律而大公无私,这是百姓的职责。聪慧而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改变,通晓礼仪的演变,与时俱化。所以自我完善的人不依赖别人,治理当下社会不效法古人的陈规。你还是放弃那些想法吧!”

赵造1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犯奸者身死,贼国者族宗。此两者,先圣之明刑,臣下之大罪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竭意不讳,忠也。上无蔽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2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3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注释

1赵造:人名。赵臣。2辟:通“僻”,邪僻。3宓(fú)戏:即伏羲,传说中的古代三皇之一。相传他教民渔猎,取牺牲以供庖厨,故又称庖牺氏。神农:传说中的古代三皇之一。相传神农教民用木制耒、耜,从事农业生产。又传说他尝百草。一说神农即炎帝

译文

赵造进谏说:“隐藏忠心不尽力,这是奸邪行为;为了私利而欺骗国家,这是贼害行为。作奸犯法的应被处死,贼害国家的应被灭族。以上两种行为,是先王严明的刑罚,是臣子的严重罪行。我虽然愚笨,愿意竭尽忠心,不避死亡。”武灵王说:“直言不讳,这是忠诚。君主不阻塞谏言,这是英明。忠诚则不逃避危险,英明则不拒绝臣下的谏言,你尽管畅所欲言。”赵造说:“我听说:‘圣人不改变百姓而进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顺着百姓习俗而教化他们,不用劳累就能成功;依据民俗而行动,谋虑事情直接且容易见功。现在大王改变百姓原来的生活方式,不顺从民俗,改穿胡服而不考虑世人的意见,这不是教化百姓遵守礼仪的方法啊。况且穿奇装异服的人往往思想不正,风俗怪僻的地方往往百姓混乱。所以执政者不穿奇装异服,中原国家不学习蛮夷的行为,因为这不是教化百姓遵守礼仪的方法。再说遵循过去的办法没有过错,学习礼仪不会走上邪路,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赵王说:“古代和现在民俗不同,为什么要效法古代?历代帝王不互相因袭,为什么要遵循古代礼制?伏羲、神农时代教育百姓而不用刑罚,黄帝、尧、舜施以刑罚而不迁怒别人。到了夏、商、周三代君王,观察时代变迁而制定法律,依据实际情况而制定礼仪,法令、制度都顺应时事,衣服、器械都为了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国家就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法古代。圣人的兴起,不因袭前代而称王;夏、商的衰落,没有改变礼仪制度也最终灭亡。既然这样,那么反对古代旧俗就不应该受到非议,遵循传统礼仪制度也不值得赞赏。况且如果说穿奇装异服就会思想不正,那么邹、鲁两国就不应有邪僻的行为;风俗怪僻的地方百姓就会变坏,那么吴、越两国就没有优秀的人才了。所以说圣人认为适合身体的就是好衣服,方便行事的就是好政教。前进、后退的礼节,衣服的样式,是用来统一百姓,而并不是用来评论贤能的人。所以圣人随着风俗而改变,贤人随社会变化而变化。谚语说:‘根据书本知识来驾驭马匹,不能完全了解马的性情;用古代来衡量现在,不能通达世事的变化。’所以遵循旧法难以建立卓绝的功劳,效法古代的学说难以治理当今的社会。你还是别再反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