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滨水景观形式美的应用:水域文化的设计实例分析

滨水景观形式美的应用:水域文化的设计实例分析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观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最主要的是比例、尺度、节奏和韵律。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滨水绿地设计最能够体现形式美的法则,这不仅是自然美,而且还是人工美、再创造美。滨水景观以开敞空间为主,对于空间色彩的选用不同于室内景观,应做到主色调统一、辅色调统一、场所色统一。

滨水景观形式美的应用:水域文化的设计实例分析

景观设计形式美法则,最主要的是比例、尺度、节奏和韵律。在具体的建筑手法中,表现为欧洲古典建筑的两大系统——罗马式的古典风格和哥特式风格,而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宫殿庙宇和园林以及其中的屋顶、色彩、假山、装饰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构图形式和手法,形成各种不同的法式

环境空间运用形式美法则包括对称、对比、虚实等一系列手法。对景观的一种纯形式美的处理,要求创造出某种富于深层文化意味的情绪氛围,进而表现出一种情趣、一种思想性,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震撼人的心灵,达到渲染某种强烈情感的效果。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滨水绿地设计最能够体现形式美的法则,这不仅是自然美,而且还是人工美、再创造美。以纯粹的点、线、面、块等几何基本原型为材料,按美的法则通过空间变化,如平移、旋转、放射、扩大、混合、切割、错位、扭曲,还有不同质感材料的组合,来创造出具有特殊美的绿化装饰形象。点是指单体或几株植物的零星点缀,如植物单植或丛植点的合理运用,也是设计师们的创造力的进一步延伸,具体手法有自由式、陈列式、旋转式、放射式、特异式等,点的不同排列组合也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此外,造景中虚与实的处理,包括空间的大小处理、空间的疏朗与密实的处理、空间分隔与节奏感的形成等,其实在环境空间中每个景点(区)的营造,每个景点(区)之间的衔接与过渡,都须注意虚与实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的变化主要就是虚实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一种无声而有韵律的秩序与节奏,让游赏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到舒适与惬意。由于景观中出现的亭、榭、廊等建筑的主要作用在于点景和观景,而不在于居住与屏蔽,因此,其所形成的空间,不是一个密实的围合空间,而是一个开敞或半开敞的虚空间。它们的存在,也让游览者视线通透。而在植物造景中,虚实空间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这里,虚实具有了某种相对意义。如密林与疏林,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而疏林与草地景观,前者却为实,后者为虚;又如高绿篱与矮绿篱比较,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而矮篱或花卉密植色块与草坪空间比较起来,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节奏与韵律的充分使用,使景观有紧有松、有主有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虚与实的体现。色彩的强弱,造型的长短,林间的疏密,植株的高低,线条的刚与柔、曲与直,面的方圆,尺寸的大小,交接上的错落与否等可组合运用。节奏也是一种节拍,是一种波浪式的律动,当形、线、色、块整齐而有条理地重复出现,或富有变化地排列组合时,就可以获得节奏感。(www.xing528.com)

滨水景观以开敞空间为主,对于空间色彩的选用不同于室内景观,应做到主色调统一、辅色调统一、场所色统一。滨水空间是旅游者和市民喜好的休闲区域,具有开阔水面和优越环境,那么主题色调应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高彩度,与天然城市滨水景观相映生辉,广场和铺地的主色调应体现地方特色,周围建筑与之相呼应,在绿色植物的衬托下,体现出稳重、大气、典雅的氛围。商业性景观场所要求有醒目、悦目、舒适、明快、协调、整体、统一的视觉指向,应尽可能营造热闹、繁荣的氛围,色彩选择可以较为鲜艳、亮丽,色彩丰富,尽量避免使用混沌、暧昧、纷乱、无秩序以及晦暗的低明度色彩。大型交通性建筑的色彩要求具有明显标志性的高明度纯色色调,以展示城市的风格和文化气质。公共建筑的色彩设计应以人性化、公众性、时尚性为核心,体现当代城市市民的心理和文化的特点和审美情趣,杜绝杂乱无序、色调刺激的建筑色彩。

但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美,不考虑人的需要,没有场所性和地方性特色,实际上是对城市形象和地方精神的污染。可见,形式美与内容不能分离。然而,形式美不是轻易能得到的,它来自生活,来自发现,来自创造性的想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