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域文化呈现: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水域文化呈现: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杭州之出名,与西湖山水之名冠天下实不可分。杭州城市的整体意象是围绕着西湖组成的,而西湖周围滨湖景观意象的建设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一个独特的意象景观。和其他景点不同,苏堤不是一个静止的点,而是从南山延至北山的十里长堤,是西湖这幅画上的一条线。西湖的诸多景观中,存在着大量的节点元素。三潭印月本身也是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的,三个石塔原是立于沿苏堤一线的,明万历年间重建时有了现在三足鼎立的模样。

水域文化呈现: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沉淀,加上旖旎的湖山景色,这就是杭州。如果把杭州比作一部人书的话,人们在阅读这些“地上文章”时,不觉多了几分深沉的目光。西湖的景致美在不经意间的编排,美在整体意象的完美把握,也美在任何一个角落所散发出的迷人的意境

杭州之出名,与西湖山水之名冠天下实不可分。无怪白居易在怀念杭州的诗中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东临城区,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涵碧水,构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西湖的风景名胜美不胜收,在南宋时期就形成西湖十景,八百年来不断经营发展,西湖的景点、景区和文物古迹又不断地丰富,有一湖、二峰、三泉、四寺、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之说,但也难以概括其丰富的内容。

杭州城市的整体意象是围绕着西湖组成的,而西湖周围滨湖景观意象的建设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一个独特的意象景观。

唐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筑堤建闸,疏浚六井,建成了著名的“白堤”。“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是白居易的名句。北宋元祐年间,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出任杭州知府的时候,组织民工开掘葑滩,用葑泥在西湖上筑起一条纵贯南北的长堤,更增添了西湖的秀色,世人称为“苏堤”。苏堤对于西湖完全是一种闲庭信步式的表述,草长莺飞的春日里,葱茏新绿,姹紫嫣红,漫步苏堤,是体会西湖妩媚气质的最佳选择。遍栽花柳的十里长堤虽然是人工造就的,却不着一点痕迹,悠游其间,全然是融性情于自然之中,大约这就是“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味”所在。和其他景点不同,苏堤不是一个静止的点,而是从南山延至北山的十里长堤,是西湖这幅画上的一条线。中国画是讲究线条的,苏堤、白堤使西湖更具有一种中国式的线性美。这些都是人为地对自然的改造,西湖十景几乎都是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却给整个西湖增添了生机。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如同神话世界中海上三座仙山鼎立湖中,苏堤、白堤、赵堤和花港观鱼半岛,横卧在两湖的东西、南北,把西湖分隔为内西湖、里西湖、西里湖、岳湖和小南湖五个大小不等、比例合宜的水面,避免了如太湖的浩瀚之感,又增加了层次和深度。

旧时的西湖十景有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曲院风荷、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而20世纪80年代,西湖又评选出“新西湖十景”:云栖竹境、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和宝石流霞。这些散落在西湖边的珍珠,点缀着西湖这一颗耀眼的明珠。

环西湖的滨湖大道形成岸上的主要道路,苏堤、白堤两条长虹形成湖中的主要道路,而西湖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连串的传统桥梁,“六桥烟柳”就是最好的例子,走在六桥上是不会厌倦的,“诗在烟光柳色间”。六桥都有着优美的名字: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桥,如西泠桥、玉带桥、断桥等。有了这些桥,就像音乐有了起伏和变化,有了停顿和连绵。

西湖的诸多景观中,存在着大量的节点元素。亭是中国传统的建筑之一,在西湖,亭是一个主要的节点元素,在西泠桥畔就有“慕才亭”,它讲述着才女苏小小的传奇。除了这些节点元素以外,塔是西湖最为称道的标志性建筑,最为著名的应该是保俶塔了(图7-17)。由于一次次的重建,一次次地改换着容颜,形成了现在的一座美人塔。

图7-17 保俶塔(www.xing528.com)

在西湖的意境创造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却几乎都离不开中国传统的创造意境手法。

首先,佛教元素在西湖的景观中被大量运用。如在杭州西湖中,有一个叫“我心相印”的凉亭,字写得温文尔雅,不火不烈,却偏偏惹得痴心恋人们动心,将这四字当作两心相恋的见证,纷纷在此拍照留影。“我心相印”由禅语“心心相印”转化而来。“我心相印”亭采用了镂窗的效果,使游人在亭外就可以看到湖中的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本身也是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的,三个石塔原是立于沿苏堤一线的,明万历年间重建时有了现在三足鼎立的模样。石塔高约2米,塔身呈球形,塔顶呈葫芦状,四周有五个小圆孔。这三座石塔自古就以赏月著称,历代有种种“印月”之解。一说是夏夜在石塔内点燃灯烛,烛光从石塔的圆孔中泄出,落于湖面,宛如月亮闪烁水中。又说是皓月当空时,湖面上月影、塔影融成一片。还有一说,清初某人在湖边山上眺望,见湖中岛旁有三大圆晕,他询问一旁的和尚,和尚说这就是“三潭印月”。他因此悟出“印月”之理在于“似月而非真月”。似月的想象似乎更具诗情。

其次,在西湖一直流传着美丽的传说——白蛇传,因此许多景观所产生的意境都与这个优美的传说相关,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断桥(图7-18)和雷峰塔了。断桥位于白堤的东起点,处于外湖与北里湖的分水点上。桥旁有翼然亭,亭内有碑,碑上清朝康熙帝题写的“断桥残雪”四字透着盛世的从容和安详。杭州一向少雪,而这座西湖最著名的桥,却以西湖上最少见的雪景闻名。飞雪之时西湖何处不是景,但一个“残”字却流露出别样的情怀。“白蛇传”的故事妇孺皆知,向往人间生活的白素贞最初便是在断桥遇见了许仙,两情相悦,却不合人间规矩,于是卫道的法海便拆散了这一对鸳鸯。桥,是故事的起点;塔,是故事的终点。这“断”字真是白许婚缘冥冥中的预示,白素贞最终还是被镇于雷峰塔下。每当人们徘徊于断桥之上时,便会产生一股苍凉之感。

多变的气候形成了西湖多变的面貌,而设计者正是运用了这一特点,将西湖的气候变化产生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图7-19)。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显现出不同的姿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图7-18 断桥残雪

图7-19 西湖冬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