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滨水空间分析方法

城市滨水空间分析方法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边缘位置,往往具有城市门户和窗口的作用。本节城市滨水空间主要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工物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许多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由于滨水用地日趋紧张,目前很多滨水空间存在护岸角度过大的问题,有些甚至接近垂直,这在维系滨水空间与水体的联系方面起了很消极的作用。这种人与水之间的空间是连续的,使人下到水边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成为可能。

城市滨水空间分析方法

城市滨水空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边缘位置,往往具有城市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中,城市滨水空间往往被作为城市的景观轴、生态轴和文化轴,对于提升城市形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滨水滨地段以其景观、环境情趣上的优势为人们所向往。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正成为全世界的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热点,其潜在的巨大社会、经济价值是这一地段得以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在赋予滨水崭新用途的同时,往往能增加政府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他地区的发展。如巴塞罗那的奥运村建于海港的东面,形成崭新的滨海区。本节城市滨水空间主要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工物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自然生态环境

1)水体特征

(1)河流宽度

河道的天然形态是自然力动态平衡的产物,河道的平面设计要求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不必强求平行等宽。避免过分直线型的河道形态;避免断面形状的单一化使流速单一化,应恢复和形成有深河槽、浅滩变化的河床横、纵形式;避免河床材料的单一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通过制定相关条例法令和建设导则,明确规定了河岸带宽度范围,给出了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的参照值范围(表9-1)。

表9-1 不同国家不同目标的河岸带宽度推荐值范围 单位:米

(2)河流水质

水质的好坏是滨水空间开发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滨水区吸引力的大小。许多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如成都的府南河、南京的外秦淮河上海苏州河等综合整治工程,都将河流水质的净化作为滨水景观整治的首要工作。

2)河岸特征

(1)河岸坡度

河岸的坡度影响着人在滨水空间中的活动、视线、心理感受;植物的种类设置、形态间接的影响河道的宽度,边缘形状等,可以说,河岸的坡度和水位涨落有着紧密地联系,岸边的坡度直接影响水面的涨落位置,这是设计护岸的重点注意要素之一,它是决定采用哪种水边护岸形式的基础,考虑人的赏景视线、亲水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前提是结合当地水域的水位高度来设置护岸,保证水边安全和满足防洪的要求才可能让人接触到水。

由于滨水用地日趋紧张,目前很多滨水空间存在护岸角度过大的问题,有些甚至接近垂直,这在维系滨水空间与水体的联系方面起了很消极的作用。因为人的亲水行为首先是从观水开始,而正常情况下,人眼观察到的空间具有方向的稳定性、深度、远近,并且没有边界的,是360°的广阔空间,但在眼睛凝视某一固定点时,所看到的空间范围是有限的,这一范围被称为视野,在水平范围内能观察到120°的范围,滨水空间在这一范围内视线通常都是比较开敞的。在垂直范围内能观察到130°的范围,向上为60°,向下为70°。

垂直的河岸,会对人的心里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当人站在护岸边向水面眺望时,由于人的视觉心理原理,人往往对边界比较关心,人在正常的姿态下无法找到水的边界,就会低头向下看,由于高度和水体流动带来的眩晕都会使人产生恐惧(图9-1)。这种护岸的断面形式拉开了人与水的心理距离,垂直的堤岸使人们对下到水边失去兴趣和信心,因为这种断面形式没有引导人的作用,空间因此而断开。同时,这种坡度对于在水中泛舟或在近水步道上走动的人的感受也有影响。深陷的河道使人产生下沉、跌落的惶恐;陡直的两岸形成挤压之势,很自然地使人形成了被两岸行人注目的焦点,从而产生类似于被围观的心理压力

图9-1 垂直护岸的心理影响

平缓的河岸意味着人们更能方便地接近水边,促进了人与水的联系,但在绝对高差不变的情况下,坡度越小意味着水平投影面积越大,而河岸占地也会相应增大,这种无限制的占用土地在城市规划中也是难以实现的。

日本的河岸设计者在实践中总结的最佳坡度为1:2.5,而当护岸垂直高度超过2m,或坡面长度超过6m 时,护岸坡度的过度平缓化会加剧其外观的单调感,并给人以巨大的压迫感。

自然平缓的河岸,视野开阔,亲水性好,当人走在最低标高的近水处时,视线也可以顺着斜面飞出,使水域空间在临水和靠岸两个向度都具开阔感,可在满足人的观水愿望后,进而还能引导人们顺着台阶更接近水面。

还可以通过将护岸顶部倒圆角的方法,将断面做成曲率较大的弧面,在斜坡的表面大面积铺设草皮,坡面稍微有些起伏,并在适当的地方种植乔木群,一整片绿地从水面一直连续到岸上,沿曲线形蜿蜒伸展,可以造成与水、岸浑然一体的效果。这种做法能够创造一种与城市硬质景观形成优美对比的“柔性”堤坝,形成一道既壮丽又富有自然情趣的风景线。

但这种形式的弊端是,在垂直距离一定的情况下,会造成较大的水平投影面积,即需要占用更多城市用地,这在城市用地日益宝贵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实现。

多级平台的河岸,逐级下落,保证在每级平台人的视野范围内都能看到水面,并能使人在正常的姿态下越过每一级平台而看到水体的边缘(图9-2)。这样的断面形式还能使人在不同的高度观水,产生不同感受。水面与水平视轴的俯视倾角随着观点高度的降低而减小,倾角越小,开阔感越强,如图9-2,从A 到C,开阔感逐渐加强,在C 点人与水面具有整体感。这种人与水之间的空间是连续的,使人下到水边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成为可能。

图9-2 分阶递降的护岸断面形式

在水位变化的时候,这种分级斜坡式的护岸能适应水位的涨落,还能吸收和消散波浪的力,使水面趋向平静。斜坡提供的层次较丰富的景观成为泛舟者与岸上行人共同关注的焦点,从而缓解了泛舟者被“特别关注”的心理压力,也缓解时间注视大面积空荡水面带来的视觉疲劳。

分级式的斜坡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分解护岸的体量,使走在近水步道的人们也不会感到护岸体量的过于庞大,可以创造令人愉快的小尺度景观。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加大斜坡的水平宽度,使泛舟者与岸上行人更加体验到水域空间的广阔,或加宽平台步道,并根据洪水水位、平常水位和枯水水位来设置每个平台的高度,为岸上行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观景场所。

如果在各级平台之间灵活采取不同的坡度加以组合,往往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2)河岸类型

河岸的形式按材料和结构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①非结构性河岸。这类河岸是完全由自然界物质形成的坡度较缓的护岸形式,如果自然坡小,则不需过多的人工处理,按土壤的自然安息角(30°左右)进行放坡;而对于岸坡超过自然安息角或土质不够稳定时,可以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对护岸进行加固。这种自然护岸对于河流与滨水空间的生态联系影响最小,又是自然的软质景观,但其结构强度不足,只能运用在防洪要求不高的河段。

②结构性河岸。针对较高洪水设防标准,按照力学原则,运用木材石材、土木织物及水泥、混凝土等材料形成的河岸,这种形式的河岸在我国大多数滨水城市中更为常见。但这些人工材料的运用,犹如为河流加了“铁底”,其对水陆生态交换产生破坏,只能通过生态化改造的方法加以补救,为河流生物提供可供附着的表面和一定厚度的自然土壤,以使水生植物能够扎根生长,恢复河流生态系统。(www.xing528.com)

3)滨水绿化

(1)滨河植被类型

不同植被类型对河岸带功能的作用效果不同。如草能拦截61%的硝酸盐、72%的磷和44%的磷酸盐,草与乔木混合能去除92%的硝酸盐、93%的磷、85%的磷酸盐。组合型植被比单一植被河岸带能更有效地拦截污染,其所需宽度也更小。植物设计应根据立地环境条件,参考水滨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将地被花草、低矮灌丛、高大乔木等进行组合搭配,形成立面层次丰富、平面稀疏错落的植物景观。

(2)绿地廊道宽度

根据国外厄尔曼(Erman)等学者的研究,当沿河植被宽度大于30m 时,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增加河流生物食物供应,有效过滤污染物。当宽度大于80~100m 时,能有效地控制沉积物及土壤元素流失。但实际上,对位于大多数城市建成区中的河段而言,要求30m 以上的空间建立滨水绿地廊道则有些牵强,因此,可以参照芝加哥河规划中对于沿河绿带的规划要求,将临近河流的用地分为三个区域:河岸区、河流绿化带、开发区(图9-3),该规划建议滨河新建建筑后退芝加哥河的红线距离为最小9m。对退后不足9m 的建构筑物,必须在邻近退后区和城市绿带的地方提供公用的空地来补偿沿河公共空间的损失,补偿数量应为占用退后区土地面积的2.5倍,并要求地块长度与正对河面的宽度比为2∶1,从而避免过于狭长的地块没有任何实际利益或用途。其中城市绿带区内可包含多功能路径和其他休憩用地。

图9-3 芝加哥河段后退红线示意图

2.社会文化环境

1)休闲娱乐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是为人服务的,具体地说是为人的活动服务。要创造滨水空间场所感,最重要的是以公共活动吸引公众的参与。增加吸引人参与其中的活动和与其他人沟通交流机会,滨河空间不是工厂、学校里的通勤道等。

2)管理机制

(1)管理机制

在遵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由政府直接或者成立综合开发机构进行开发管理的组织工作,然后在分散式管理机构(职能部门)对现状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专门式管理机构(专职机构)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决策控制,针对特定的设计任务,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规划设计单位)组成临时性机构,同时积极考虑公众的意见,最终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工程结束后,继续由分散管理机构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维护,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公众参与度

公众参与是平衡市场与规划主管部门关系,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过程实施制约与监督的有效途径。在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前期调查、中期编制和后期反馈三个时期,都要明确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规划编制过程中引入了公众的意见,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公共利益,同时也使公众对规划有了深切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公众自觉遵守规划,减少规划推行的阻力。

3.人工物质环境

1)滨水用地

滨水用地应尽量避免和尽量减少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使用低谷,综合全面的使用滨水空间的土地,对用地进行地上、地下、地面的综合开发,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按城市滨水区的功能划分,大致有滨水居住区、滨水文化博览区、滨水娱乐休闲区、滨水办公商业金融区、水产养殖及港口航运等,由于滨水地区功能繁杂,故滨水空间规划多采用分段、分层布局的手法。城市滨水区用地布局应以公共性、多样性、延续性、层次性、立体化、综合性和生态性为原则。公共性是指滨水区对城市开放,用地形态公共化,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融为一体;多样性是指在城市滨水区进行综合性社区建设,形成多样的用地平衡,土地使用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是这一策略的基础;延续性是指综合原有的建筑和城市空间,形成城市生活景观的延续性;多层次是对滨水区自然景观潜质的充分利用;立体化的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土地开发强度和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综合性是将传统的城市滨水空间的职能与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进行高度交叠,从而给需要综合解决多种功能的使用者带来方便;生态性是指以生态、人居要求为首,兼顾经济效益,开发使用滨岸土地和水域,滨水地带沿岸的规划,既不能纷繁随意,各取所需,也不能统一规划成绿地或公园,失去必要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2)道路交通

滨水区应突出滨河机动车系统与步行系统、游船码头陆路的衔接,即将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的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和控制路夹河的局面,增强河道的可达性,加强水体与周边绿地和服务性设施的联系,以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

(1)滨水车行道

滨水空间的利用率与道路的可达性具有强相关性,为加强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应消除影响滨水空间联系的物理性障碍,同时注意防止新的物理性障碍的产生。

在滨水区,许多城市修建高等级快速车道,解决了交通问题,但对生态、亲水性等方面考虑较少,而且快速道路严重阻隔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美国波士顿市就经历了建设滨水高速道路,再将这条道路拆去迁入地下,以打通市区和滨水区的发展过程。

(2)滨水步行道

滨水步行道应强调亲水性、易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整体性等。使道路近邻水边或留出易达水边的通道,让漫步河边的人们意识到河流的存在,从而具有回归自然的感受;在临水空间的布局上,应留出能够快速容易到达滨水绿带的通道,便于人们前往活动;尽量减少车行交通对步行道路的干扰,确保步行系统的畅通和行人的安全;滨水步行空间应结合廊架、景亭、雕塑景观设计,注重步行系统的整体性,加强行为连续,使人们在其间随时能欣赏到水景与城市景观。

3)建筑空间

水边的建筑物是滨水景观的基本构成相对于河流这种水平开放式的空间,建筑物的垂直形态显得尤为醒目,其布局、体量、色彩、高度等是决定滨水建筑景观优劣的重要因子,适宜的建筑高度和布局形式能造就开敞、丰富和具有美感的视觉空间。滨水建筑应以低密度为宜,单体建筑以点式为主,也可将群体建筑底层架空,使滨水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通透,不仅有利于形成视线走廊,而且形成了良好的自然通风,有利于滨水空间自然空气向城市内部的引入;建筑外形、色彩以及挑檐和线脚等细部构造上体现历史特征和地域风格,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的高度应进行总体的城市设计,由临水向腹地渐次升高,不仅要使滨水的建筑、还要使纵深的建筑也有良好的观水视线,体现滨水景观的层次感和宽广的视域范围。

4)环境设施

服务配套设施数量、体量、间距、尺度、位置等应按照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滨水空间或到达其途中的空间中进行设置,特别是对行动不便者,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标志指示牌等设施的颜色应明快,能刺激人的视觉特别是能引起行动不便者的注意;照明设施在方便市民夜间步行及各种活动的同时,要极力控制产生炫光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