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广场空间分析方法与要素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分析方法与要素分析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文结合蔡永洁所著的《城市广场》将广场空间内涵分为非物质要素和物质要素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一个受市民喜爱的城市广场会引发众多市民的长时间的逗留,而市民对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喜爱程度则反映在由这个空间所引发的并由它提供了行为支撑的活动的强度和复合度上。

城市广场空间分析方法与要素分析

下文结合蔡永洁所著的《城市广场》将广场空间内涵分为非物质要素和物质要素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1.非物质要素

城市广场是城市里事件的发生地,而事件由人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赋予广场空间以性格,而城市广场便因此而获得它的社会价值或品质。人在广场上的活动主要包括政治性活动、宗教性活动、经济性活动、军事性活动、社交性活动、休闲性活动等。一个受市民喜爱的城市广场会引发众多市民的长时间的逗留,而市民对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喜爱程度则反映在由这个空间所引发的并由它提供了行为支撑的活动的强度和复合度上。

1)活动的强度

人活动的强度反映着市民对于一个城市广场的接受程度。活动强度越高,市民对广场的喜爱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活动的强度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广场对城市公共生活的贡献。活动的强度可以从活动参与者的数量以及活动的持续时间这两个指标中得到体现,而这两个指标又明显受活动类型以及方式的制约。

2)活动的复合度

活动复合度越高,广场对市民活动的支持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活动复合度可以从不同活动种类的数量中得到体现。古希腊中世纪集市广场一般都是城市中心广场,也是城市里唯一的广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综合性的角色,它们既是政治广场,也是市场和社交广场。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化,一个中央大广场已满足不了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但建造支撑前文提到的政治性、宗教性、经济性、军事性、社交性和休闲性全部活动的广场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土地高度紧张的今天,设置活动复合的城市广场应是设计者的追求目标。

4.物质要素

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物质实体主要分为基面、边围、家具三大类。每一种元素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广场上事件的发生,在空间造型上不可分离,但可以逐一感知。

1)基面

基面是建筑空间造型的基础性元素,也是建筑构成的基石。人们在想象边围或家具这些垂直元素时,自然离不开与水平基面的联系,缺少了基面,广场的边围将无法定义,家具将漂浮在空中。

(1)尺寸

基面的尺寸即是广场的大小。过大的广场空间会使人失去方向感和归属感;过小的广场则会产生压迫感。绝对的尺寸大小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适度。

2004年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的通知》,通知规定:自当年2月16日起,各地城市一律暂停批准红线宽度超过80m(含80m)城市道路项目和超过2hm2(含2hm2)的游憩集会广场项目,各地城市游憩集会广场的规模,小城市和城镇不得超过1hm2,中等城市不得超过2hm2大城市不得超过3hm2,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不得超过5hm2。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广场的规模越来越重视,今后广场的规模将更加趋于合理化。

空间效果的感知还取决于广场的宽度与深度的相对关系,视觉科学发现,如果眼睛不转动,视宽只有10°,在这个视角以外,图像不再清晰,人的观察通常以不断移动的视线,因此获得一个60°的视宽,这个范围的视野城市通常的视角,在这个范围以外直到120°的视角还存在一个不太清晰的视野。但事实上,人的视野基本上局限在42°的视角范围内,清晰的视野范围介于20°与42°之间,到60°开始变得模糊,在60°到90°之间逐步消失。

这一科学认识说明,空间的效果随广场的宽度与深度关系的变化而改变,这事实上涉及广场基面的长宽比例。关于基面比例的分析一四种情形展开,并且以矩形为基础。

广场宽度∶广场深度=1∶3

观察者的视角为20°,视野内的对象非常集中,观察范围非常狭窄,空间具有强烈的压迫感,小于这个视角的空间将缺少广场特征,难以作为广场被感知。

广场宽度∶广场深度=2∶3

视角为40°,观察者拥有非常清楚的视线通向边围,观察对象在这个视野内显得比较适度,空间略显局促,广场效果比较封闭。

广场宽度∶广场深度=6∶5

视角为60°,视野内的两个边沿区域已开始显得模糊,但观察者还能准确地把握边围,边围显得宽松大度,但广场空间还整体上被边围所限定。

广场宽度∶广场深度=2∶1

视角为90°,视线已不在能把握整个边围,边围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异常模糊,广场空间变得非常开放(图9-4)。

适宜的广场基面的长宽比例介于3∶2与1∶2之间,即观察者的视角从40°至90°。

广场规模的适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场基面的比例,即空间宽度与深度的关系,对于矩形基面的广场来讲,短边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将人的视线引向空间的深处。短边以及与之相关的长短边比例是广场设计重要的考虑问题。

(2)形态

图9-4 广场基面的四种比例关系

没有形态的空间将无法被感知,而空间创造出距离,使我们对形态的感知成为可能。主要包含的基础性形态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矩形、梯形。正方形所有轴线都汇集到中点,空间体现出明确的向心性,这对广场空间的封闭性非常有利;圆形较正方形具有更鲜明的向心性,适宜于人的聚集以及展示,广场的中央特别适合设置纪念物;三角形空间是安稳和动力、轴向性和向心性的结合;矩形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基础性形态,比正方形更具动感,纵深广场强调长轴,适用于展示较高的建筑物,面阔广场强调短轴,适用于在长边展示市政厅这样面阔较大的建筑;梯形也具有明显的轴向性,平行两边相对于斜边具有较重的分量。

上面列举的基础性形态又可以通过转折、切断、叠加、穿过和变异等方式产生变形,然后可通过角度变化、长度变化以及角度和长度的同时变化而改变,图9-5以正方形为例表达了这些转变过程。

图9-5 形的转变(以正方形为例)

(3)肌理

肌理指表皮的造型,它包括材料的选择、材料表面的处理方式、色彩,还包括基面上图案造型,基面的肌理可以细化或强化空间的效果。

大面积的广场基面常常被图案造型所分隔,通过采用不同的材料和色彩以及设置装饰物来减小基面的尺度感,是基面的结构更加细腻。例如圣马可广场基面的图案则带有明确的引导性,它本身具有轴向特性,并且与基面形态所产生的轴线体系基本吻合,它将视线以及活动引向圣马可教堂(图9-6)。(www.xing528.com)

图9-6 圣马可广场

(4)地形

地形指广场基面在竖向上的变化,它一般产生于现有的自然因素,也可能被有目的地设置。人对于斜面的感知强于对水平面的感知,较高的一方的重要性相对较强,抬高基面有益于展示纪念物,从高处还可以获得广阔的视野,非水平基面的广场会因观察着进入的方向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空间效果。林奇发现:如果广场的坡度低于1%时,它的地势变化完全无法被感知;坡度接近4%时,它几乎还像水平的一样,这样的坡度适用于几乎所有的活动;4%~10%之间的坡度可以清楚地被感知,这样的广场还仍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活动,人的活动基本不受阻碍;坡度超过10%时,人会感到非常陡,它只能适用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活动。所以,基本坡度在10%以下的广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2)边围

边围通常包含了建筑的立面或者整个建筑实体,一般被看成是两维的元素或三维的实体,对广场空间的围合性及方向性都有着重大影响。

(1)高度

一般而言,边围的高度越高,广场空间的封闭性约好,但这种感受是与基面的大小联系起来观察,取决于广场的深度以及边围的高度的比例关系。梅尔滕斯将前人的研究作了系统的归纳,得到如表9-3所示结果。

(2)形态

边围的造型包括与基面的平行边界、垂直边界和边围组成部分自身的几何形式。平行边界可以呈现出水平轮廓线、折线性轮廓线等形式;垂直边界可以是由柱或半围合实体所组成,芦原义信总结出三种基本的空间类型:角柱限定的空间、边封闭角开放的空间、角封闭边开放的空间。第一种情况的空间显得非常开放,第二种情况的空间显得封闭,但相对第三种情况仍较为开放,第三种情况空间封闭效果最为明显;边围组成部分的对称造型可以对该方向上的轴线进行强化。

表9-3 不同观察距离的视觉感受

(3)肌理

边围肌理指边围表面造型,一般是建筑的立面,所以它不可能是光滑的墙面,即使在现代建筑中也难以出现,建筑立面拥有色彩、材质等两维特性以及窗洞、阳台和装饰物等三维元素,使广场空间在原有的关系上获得一种新的尺度。

连续和重复的建筑肌理会使广场空间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利于形成空间的完整性,例如圣马可广场的主体建筑是圣马可教堂和总督宫,但整个广场的其余边围完整统一,都是两层或三层的带底层拱柱回廊的等高建筑,与主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教堂的重要地位。

(4)开口

人会进出广场,有时机动车也会驶进驶出,广场的开口不可或缺,是广场城市公共性以及社会交往的象征,是内外联系的桥梁,开口的位置对广场空间而言至关重要,其决定了进入广场后行动路线的开端,影响对于广场的感受。如一个矩形广场来讲,从长边进入时,广场显现出面阔广场的特征,从短边进入时,更像一个纵深广场;如果开口的位置不对称,应在广场内某个地方设置一对应物,以建立起空间的动态平衡;若开口设在广场的中轴线上,由于人的视线将直接通向广场的对面,有必要在那里设置物体作为对景。

(5)重音

重音是空间里具有突出意义的构筑物,或是造型平凡但社会意义突出的建筑,属于一种点状的特殊元素,一般设置在开口的视线方向上,构成广场空间的内聚点。重音的位置可以相对自由,它可以在广场内,可以在广场的边围上,也可以再边围以外,随着其位置的变化,它的影响变化极大,其高度对视觉感受的影响可以参考前文的文梅尔滕斯总结。

(6)功能

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场周边一般为不同功能的建筑,其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如边围主导是纪念性建筑,广场将被笼罩纪念色彩,适宜开展纪念活动,例如天安门广场;边围主导是教堂建筑,则宗教色彩浓重,适宜举行宗教仪式活动,例如圣彼得广场

3)家具

家具主要包括路灯、座椅、售货亭等常见类型,可以限定人的活动区域,也可以将完整的广场划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域,使广场的空间尺度显得更加宜人,同重音一样,家具也可以赋予广场一种特定的象征意义。

(1)尺寸

根据芦原义信的研究,家具的空间影响按照其高度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低于0.3米,家具的空间效果可以与地形变化相比拟;高度到0.6米时,它开始产生空间影响,直到0.9米,它对空间的影响变化不大;在1.2米至1.5米之间时,它超过了人体高度的一半,这样的家具开始拥有划分空间的能力;当高度达到1.8米时,它与人体基本等高,它的空间影响快速提升,从这个高度开始,梅尔滕斯的视角关系与前面阐述的边围高度关系基本一致。

当视角为18°时,被观察对象表现出与其周边环境相融合的趋势,它尽管不再独立,但成为整个画面的控制中心;当视角为27°时,对家具的观看显得非常舒适,它充满了眼睛的整个视野,并从环境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当视角为45°时,眼睛的观察主要集中在细部上(图9-7)。

图9-7 观察家具的三种距离关系

(2)形态

家具可以以一个实体的形式单独出现,每一种实体周围都拥有一个与自身形态相应的场;也可以是实体的叠加,以点、线、面的形式存在,围绕点布局的家具可以创造出一个中心或副中心,线性布局的家具可以具有方向性,也可以划分广场空间,面性扩张的家具可以形成一个无方向的面。

(3)位置

家具在广场中的位置对于空间的方向性有加强或干扰的作用,当家具的轴线与广场基面的轴线吻合时,则强化空间的方向性。

(4)功能

除边围外,家具也是广场活动重要的行为支撑,几乎所有的家具设置都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路灯的设置是为了解决广场的夜间照明,座椅的设置是为了活动中的歇息,售货亭可以方便来往行人,绿化小品给广场空间带来生气。家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人在广场空间内活动时间长短的直接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