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坛乐印记:坛乐村的精神风范与无私奉献

坛乐印记:坛乐村的精神风范与无私奉献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坛乐村各项工作一直成为当地的榜样。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坛乐村人民弘扬革命传统,继续前进,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无私奉献下面几个事例,体现出坛乐红军村人民的奉献精神。在这里建粮站,坛乐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体现了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精神。龙邦移民安置点已经成为坛乐村中的新村。

坛乐印记:坛乐村的精神风范与无私奉献

作为红色堡垒村,几十年来,坛乐村人民继续保持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互帮互助,共同前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坛乐村各项工作一直成为当地的榜样。而原来的红色堡垒屯,即坛乐村定象、那务、那玩等屯,在各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如坛乐村定象屯(第四生产队),先成立了方圆几十公里的第一个互助组和第一个合作社。不仅如此,它还拥有许多令人羡慕和值得骄傲的本区域第一:拥有第一块绿肥田、第一块亩产超千斤示范田、第一峒样板田,拥有第一台插秧机、第一台动力脱粒机、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第一位潮汕老农在这里传艺,第一批杂交水稻制种田,第一个完成“双超粮”年卖粮超10万斤的生产队,拥有第一条村级水泥路……所有这些,都是在实践当年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的“组织起来,共同前进”的愿望。正是如此,思林镇(公社)领导经常在坛乐村定象屯召开各种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工作布置会等,以此推动全镇(公社)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经济生产的发展。

坛乐村定象屯(第四生产队)自解放以来一直由镇(区、公社)党委、政府领导挂点,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历届书记和许多干部及农业技术人员都是搬着行李来到队里蹲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思林镇(公社)党委书记黄雄夫还携带其家眷来到队里“安营扎寨”多年。其间,陆续有广东潮汕老农、广西容县绿肥技术员、本地区油菜技术员等前来作技术指导。人们将这个生产队称为“红旗队”“模范队”。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坛乐村人民弘扬革命传统,继续前进,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无私奉献

下面几个事例,体现出坛乐红军村人民的奉献精神。

例一,20世纪50年代,国家需要在坛乐村建设粮站。坛乐村是思林镇的粮仓,是田东县当时拥有5000亩粮田的5个大队(村)之一,后来又发展了双季稻,使这个米粮仓变得名副其实。在这里建粮站,坛乐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粮站位于定象屯的耕作区,老红军、老赤卫队队员及其后代热情支持粮站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能存储350万斤粮食的粮站在坛乐村建起来了。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坛乐村村民,不忘国家建设,不忘灾区群众,留下基本口粮、储备粮、饲料粮、种子后,他们将剩余的粮食上缴粮站。村民们源源不断地把最好的粮食一担担从各屯运到粮站,然后通过右江航运,将上百万斤粮食运往全国各地,支援国家建设。直至21世纪初,坛乐粮站才撤销。

例二,1972年,思林公社计划兴修那赖水利,分配给坛乐村平整一大段渠道的工程任务。坛乐村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奔赴10多公里的工地,“安营扎寨”,平整场地,挖掘渠道,支援兄弟村的建设。那赖水利是当时田东县思林公社的一个重点工程,即欲将右江一级支流古榕江的河水在那赖屯处拦截,筑坝修建水利,引渠几公里灌溉大片农田。这个工程需要集中全公社的力量。因而,每个大队抽到一个标段,大队又把任务分解给小队。坛乐村(大队)不属于直接受益村,但为了支援兄弟大队,都会趁农闲时抽出劳动力支援兄弟大队工程建设。这体现了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精神。虽然后来工程项目改建而未果,但这种互助合作的精神值得夸赞。

例三,1979年后,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坛乐村人民积极向上,改革进取,谱写了新篇。1987年,思林至坡塘公路修建,需占用坛乐村几个屯的一些耕地,红军村群众二话不说,很快就让出了田地,使公路工程任务很快顺利完成。1997年,田东县委、田东县政府开启“江山移民工程”,选址位于坛乐、选赞、英竹村交界处,把本县作登、印茶、思林等乡镇瑶族壮族同胞迁到江山村。因该移民安置点大多为瑶族同胞,故该移民安置点又称江山瑶族村。“江山移民工程”完成征地1500亩山地任务,坛乐村积极配合项目建设,促使工程加快进度。如今,20年过去了,这个移民点已开发成功。江山村与毗邻的坛乐村、选赞村、英竹村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共同发展,谱写了壮、汉、瑶民族团结奋斗的壮丽篇章。2005年,百南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2007年12月建成通车。百南高速公路贯穿坛乐村境内,长约5千米,另加一个出口收费服务站及转盘引线工程,成为一个丁字形。百南高速公路经过的都是上好的良田,当时数百亩的征地任务很快就得到落实,仅定象屯就征了180多亩,相当于定象屯原耕地面积的一半。不仅如此,对于百南高速公路两旁的维护安全保障措施,坛乐村群众人人遵守,营造了良好的公路运输环境

例四,2018年,思林镇党委、政府启动移民工程,将本镇龙邦瑶族村327户1062人搬迁至坛乐村境内,在右江河畔高速路口旁建立新居。坛乐村群众闻知后,积极配合做好征地和搬迁等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工程项目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与该新居毗邻的塘留屯出租了几十亩土地给搬迁的群众种菜。如今,需要搬迁的瑶族同胞均已搬迁至新居,该地开办了思林镇二小,开设了贸易市场,开辟了新的产业,群众开始了新的生活。龙邦移民安置点已经成为坛乐村中的新村。这是全广西为数不多的整村整体移民安置点,这是不容易的。这个移民工程如今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有趣的是,“村中村”那一带正是当年邓小平指导创建共耕社的地方。今天的脱贫攻坚奔小康行动,实现了邓小平“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愿望,是践行邓小平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范。

(三)红军村人民的风范

坛乐村是红军村,从革命年代就涌现出了许多英模人物,他们身上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在坛乐村村民身上得到传承。下面几位村民的人生历程展现了红军村人民的风范。

那务屯农丰足,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在部队担任连文化教员,转业后任省水利厅办公室秘书。1960年初困难时期,他回乡务农。回乡后,他不忘优良革命传统,乐于为群众做好事,他做过代课教师,为邻里写过对联,做过许多公益活动,尽管上了年纪,但还是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2019年初,农丰足去世,享年92年。(www.xing528.com)

那玩屯阮廷三,年少时曾目睹阮觉民父子在刑场上英勇就义的英雄壮举;广西解放前夕,曾与阮殿珍随林福慢在田东与果德交界处参加游击队活动;广西解放后曾当过生产队队长。20世纪初,他不愿意到城里儿子家中养老,而是执意搬到一个芒果园单独劳作,甘当园丁。阮廷三2017年去世,享年98岁。

渡口屯黄焕统、黄焕成两兄弟,如今年逾花甲,大哥66岁、弟弟63岁。他们的爷爷黄永享在红七军隆安保卫战中牺牲。年轻时,他们继承爷爷的遗志,志愿服兵役。复员退伍回乡后,兄弟俩努力工作,建设家乡。

定象屯黄翠金,红军遗孀,1901年生。年轻时,她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当红军、上战场。丈夫病逝后,她把年幼的儿子培养成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关心他人,助人为乐。黄翠金1973年去世,享年72岁。

那玩屯阮月新,系阮金满烈士侄女,1947年生。她在生产队劳动时埋头苦干,起模范带头作用;提干当上领导后,继续发扬积极肯干的工作作风。阮月新1970年入党,1972年参加工作,曾任共青团田东县委书记、田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四)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坛乐村党支部(党总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带领群众搞好生产,建设乡村,涌现出许多先进事迹。

在坛乐村建设和发展中,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勤勤恳恳,积极工作,如历任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农甘敏、阮殿畅、雷立泰、农祖祥、阮仁升、农青永、黄永文,村党总支书记阮义权、邓永标、凌绍师,历任村(乡、大队)行政主要负责人阮金岗、农仁德、黄品庭、张建兴,以及一大批村级(乡、大队)、村民小组(生产队)的其他负责人,他们都为新农村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老支书雷立泰,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担任村干部。他虽然是汉族人,但壮话说得非常流利,平时工作积极肯干,勤政廉政,为民族团结做了榜样。

老党员周妈英,是解放初期坛乐村第一批入党的人。在村里,她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热心公益,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

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坛乐村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像这样的老党员还有许多,诸如凌奇斗、莫玉恒、阮殿均、凌绍强等。

如今,坛乐村不少已经上了年纪的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仍然为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如阮金规、陈光甫、农祖光、卢美柏、李明府等。年轻的党员也继承先辈的奉献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坛乐村建设和发展奉献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