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壮族年晚歌:壮族对歌形式的瑶族自治县传统民间歌节

广东壮族年晚歌:壮族对歌形式的瑶族自治县传统民间歌节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晚歌是流行于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上帅壮族瑶族乡、福堂镇、小三江镇等地的一种壮族对歌形式。每年年三十夜晚到元宵节期间,村与村、寨与寨之间就会举行年晚歌,它是当地壮区最隆重的一个民间歌节。每年的腊月初各村寨的领头人就会召集歌师、歌伯、长老商量年晚歌的筹备工作。年晚歌一般在村头门楼、地坪或河边进行。因为年晚歌一般在野外举行,歌声髙昂嘹亮,对方才能听清楚。

广东壮族年晚歌:壮族对歌形式的瑶族自治县传统民间歌节

年晚歌是流行于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上帅壮族瑶族乡、福堂镇、小三江镇等地的一种壮族对歌形式。每年年三十夜晚到元宵节期间,村与村、寨与寨之间就会举行年晚歌,它是当地壮区最隆重的一个民间歌节。每年的腊月初各村寨的领头人就会召集歌师、歌伯、长老商量年晚歌的筹备工作。做好各项准备(准备筹措经费、挑选有实力的歌手、商议是否聘请外援和对唱的策略)。年晚歌一般在村头门楼、地坪或河边进行。届时,歌场上燃起篝火,点上松明,花灯高悬,气氛热烈。对歌开始,双方以村寨或垌为单位,不分男女,但一般先由男的唱十支引歌。如:

正月初一是新年观音筛酒敬神仙,神仙饮了三杯酒,饮了三杯醉三年。(福堂)

门神利市两边排,请问歌师从何来?坐车翻过几座山?坐船穿过几条寨?(上帅)

今日客人到我家,敬杯浓酒敬盅茶。酒又浓来茶又热:多饮几杯味冇差。(福堂)

鸡相叮,马相踢,人客进门接,请你望,饮杯酒,叫你以后多多来,这样就亲上再加亲。(上帅)

这样互通姓名、寒暄一番之后,便开始正式对歌。对歌时每方阵营由两人一起同声高唱,叫做“同声”。高唱时歌唱者还用一只手塞着自己的耳朵,据说这样才能唱得更大声,这是年晚歌有别于歌堂夜的地方。因为年晚歌一般在野外举行,歌声髙昂嘹亮,对方才能听清楚。如果歌声不够洪亮,或者歌者两个不同声,吐词不够清楚,便会被对方阵营用歌声奚落,并要求重唱。

年晚歌对歌的内容多是猜谜,包括物谜、字谜和算数等,这一点与福堂镇梅垌的歌堂夜,甚至瑶族耍歌堂、坐歌堂都相似,只是歌的曲调不同,谜文的风格也不同罢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的影响。对歌时双方也可以请歌伯当参谋,围观者也可以出谋划策,甚至自告奋勇,参加对歌。如果对不出,或者答错了,就得认输,请对方说出谜底,然后也可以出谜让对方来猜。猜唱的内容也没有顺序,往往是想到什么唱什么、猜什么。天地万物,什么都唱;拆字算数,什么都猜;没完没了,经常唱到深夜,甚至黎明,约定明晚再唱。如果某一方感到自己力量不足,还可以邀请邻近村寨帮忙,联合起来和对方再唱,有时一唱就是几个晚上。

春耕节篝火晚会对歌

春耕节篝火晚会

歌场上虽然这样难分难解,但分别时双方都很客气,互相赞美,道谢,叮嘱对方回去时慢走慢行,一路平安,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切之情。

男:“叮嘱妹,叮妹去归勤做工,勤力做工当人世,有钱米,有曰弟来赁妹贵。”

女:“慢慢去,得郎句话心有数,心雾雾,路有石头青苔路,一时跌例痛妹心。”难分难言之情溢于歌词。

牛王诞上的壮族八音

通过这些对歌活动,增进了邻里间的友谊,加强了民族内部的团结,男女青年之间还能产生爱情的共鸣。(www.xing528.com)

与歌相配的,就是乐器舞蹈了,壮族乐器也是极具特色的。流传于粤北山区的壮族八音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壮族群众在嫁娶婚庆、新居寿诞之时,喜欢请八音乐队吹奏助兴。“八音”由壮族“三音”吸纳粤剧曲调发展而成。原指“瓠、土、金、革、石、木、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后来通指乐曲。壮族八音的乐曲由于使用地域不同、传授艺人掌握的水平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乐器种类也因人因事而异,八音队人手少时,至少也要保持有锣、鼓、钹、唢呐、铙五种乐器。

八音庆新居

壮人面具舞

广东壮族舞蹈分为酬神和祈福两大类。与酬神有关的舞蹈一般有怀集下帅乡的《春牛舞》、连山吉田镇《舞马》《贺新年舞》《舞壮狮》《舞木猫狮》《“游灯”装古事》、福堂镇的《舞龟鹿鹤》和《舞龙灯》等。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如连山上帅镇的舞蹈《舞火龙》、小三江镇和怀集下帅的《舞采茶》、禾洞镇的《舞香火龙》。壮舞总体来讲以情绪舞为主,情节舞次之。动作舒缓柔和,抒情优美,表现了稻作民族的细腻性格。

壮族傩舞

a.壮族舞春牛

b.壮族舞马

c.壮族舞狮

a.壮族竹竿舞

b.壮族扁担舞

c.壮族装古事

总之,壮族民间歌舞以其独特的形式,多姿的形象展现了壮族人民丰富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它是壮族人民的精神食粮。为了保护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近年来,全省各地文化部门大力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近年也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抢救,其中就有壮族的抢花炮、舞木猫、狮舞龙灯、舞龟鹿鹤等入选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