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广东壮族的反抗与斗争

明代广东壮族的反抗与斗争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中央王朝的势力进一步渗入到南岭走廊南麓的广大民族地区。由此,连山县内形成了两个县治,一个是壮族起义军控制的原县治程山,一个是明代统治阶级新建的县城象山,双方形成对峙局面。说明县志上所述“悉降”与事实不合。梁苟龙起义失败后,上下营韦氏一支仍坚持斗争了六年之久。

明代广东壮族的反抗与斗争

明代,中央王朝的势力进一步渗入到南岭走廊南麓的广大民族地区。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政策长期摇摆,时剿时抚,南岭走廊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历史上著名的广西大藤峡起义、府江起义、广东罗定地区瑶族人民起义都波及粤北山区。长期以来,粤北山区的壮族老百姓不但要承受瑶族变乱带来的痛苦,还需要承担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的盘剥和压迫,为改变本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处境,壮族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明代邝露在《赤雅》中说:“俍兵鸷悍,天下称最。”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记载》:“俍人多在南丹三州,鸷悍天下称最,用兵能以少击多,军令最严,故能胜敌。”《说蛮》卷二十四记载:“俍人,俗同瑶,以语言相别,其兵最劲。”

明正统至正德年间(1436年—1521年),由于吏治腐败,官府一再加重赋税,匪患丛生,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粤北山区也爆发了多次壮族人民起义。

景泰年间(1450年—1457年),“獞瑶韦广通等一百二十余户倡乱于大东山上下坪等处,贼势蔓延”[1]。

天下雄关——一脚踏三省的鹿鸣关

天顺二年(1458年),谭公经领导壮族人民起义。起义军一度攻占县治程山(按:今永丰“司城”)。至天顺四年(1460年),起义军又攻陷开建、封川[2]、梧州等地。为平定祸乱,明朝统治者发动湖广、贵州几省的兵力联合镇压,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天顺六年(1462年)七月,广东布政使张瑄只好以“余孽未靖”[3]为由,力奏朝廷搬迁县治于象山前小水坪(按:今太保旧城)。由此,连山县内形成了两个县治,一个是壮族起义军控制的原县治程山,一个是明代统治阶级新建的县城象山,双方形成对峙局面。由起义军占据的连山县城程山,位于今连山中部的福堂镇,明代统治者天顺元年(1456年)新筑的县城在象山前,位于今连山东北隅的太保镇,出鹿鸣关即可至小三江及连州城。从连山地形图上看,二城相隔约一百华里,中间隔有天堂岭、鹿鸣关以及摩天岭等险阻。象山新城僻处连山东北一角,倚靠连州做后盾,扼鹿鸣关之险冲,易守难攻。程山乃是当时连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说明统治阶级的武装力量当时实际上已经退出连山,只是把象山新城作为连州的屏障,防止壮族势力进一步向连州扩展而已,而起义军控制了程山就相当于控制了大部分连山,连山实际是控制在壮族手里。从这时起,粤北壮区(按:包括邻近的乡村)自主长达一百二十五年(1458年—1583年)。

弘治十七年(1504年),“獞匪梁苟龙劫县城”[4],此处“县城”指象山新城。两年后,明朝派两广军务兼巡抚熊绣发兵征伐,“梁苟龙败遁入内峒,负隅自固”[5]。次年(1505年),明武宗正德元年,朝廷兴兵攻打壮族首领梁苟龙。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卷一《年撰》上说:“大兵讨连山獞匪梁苟龙,平之。獞民悉降。”基本结束了两个县治的局面。但《历代绥瑶政策上篇》却说:“正德元年(1505年),官兵征连山古县獞,獞败遁入内峒,负隅自固。”

太阳村《韦氏族谱》就此事有一段具体记载,内容摘录如下: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壮族与永福乡三十三户排瑶(按:瑶族地主武装)虞凤昇等争占程山田地。弘治十七年(1504年),连山典史何宗(晋江人)到任,说壮族叛乱,报告抚督两院,委黄招二产收,并告知府(按:指广州知府)督兵,于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廿九日,征剿上下营及小三江、石田、马鹿、良峒、梅峒各村(按:上述地名至今仍为壮族聚居区),妻离子散者有之。后蒙土官抚恤,具呈求给耕牛谷种,落生不科。

族谱所述,与《历代绥瑶政策上篇》之记载符合。说明县志上所述“悉降”与事实不合。族谱还说:

是年,掳掠上下营,獞族集众杀退,追至天子岭而回。正德三年(1508年),排年、罗清、张隆等贿赂典史何宗,复以旧兴爨诬详。军□□□兵,于是年六月十三,兵到。莫父亮等屈抑难伸,奔死集众拒敌,兵始退。

鹿鸣关坦然亭

a.1992年在吉田镇天峰山出土的战国带铭文的青铜斧,现藏于连山民族博物馆(www.xing528.com)

b.1985年在永和镇出土的战国青铜矛,现藏于连山民族博物馆

c.1985年在吉田镇旺南村出土的战国青铜矛,现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

连山地区传世清朝兵器——七星关刀,现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博物馆

正德四年(1509年),贺县(按:今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与连山比邻),县丞毛溪申详抚督两院,委全部党领兵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二月卅日与永福乡排年、罗清、张隆、黎隆等。叛党又侵我上下营,相距至六年(1511年)四月廿七日始遁。

梁苟龙起义失败后,上下营韦氏一支仍坚持斗争了六年之久。另外,部分壮族迁居到怀集的冷坑、水口、廻龙一带。

正德二年(1507年),连山黄南瑶联合广西贺县(今贺州八步)壮民覃父敬等举事。正德五年(1510年),总兵官安远侯、柳文会,都御史林廷选等出兵征讨。最终官军“攻破岩洞、巢穴二百七所,擒斩四千四百七十余人,俘获千二百三十余人”[6]。

(正德)十二年(1517年)秋八月,峒贼龚福全等,流劫连州、连山、乐昌及郴桂诸处,据险负固,杀官劫县。巡抚都御史陈金与巡检三司会奏,命两广汉达官军进剿,斩四千余级,余党遁归诸寨。[7]

正德十六年(1521年)夏六月,连山贼首吴万山抄掠乡村,兵备副使王大用调剿,大捷,贼党遁归于峒。[8]

嘉靖时期,“将疲于边,贼诬于内”,“良民无聊,甘于从盗”[9]。“嘉靖三年(1524年)春三月,连山贼首苏政、苏晚等掠三省,知州徐相抚剿乃散。”[10]

为了防范和镇压壮族人民起义,明廷最初是调派官军镇压,但效果不大,如上文所述天顺二年(1458年)谭经公起义和弘治十七年(1504年)壮民梁苟龙起义,统治者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后来统治者觉得调兵岭南劳师动众,于战不利,便开始在壮族聚居地任用土官来治理地方,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官制”。

a.清兵帽,现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民族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