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壮族风俗歌:求婚、定亲、婚礼全过程

壮族风俗歌:求婚、定亲、婚礼全过程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拷莫漫壮族风俗歌。歌中反映男方向女方家求婚,女方的母亲故意不让女儿出嫁,借此向男方家索要彩礼。歌中反映了壮族民间定亲、测八字、选结婚日的整个仪式过程。歌中反映了壮族新娘置办陪嫁的情形。在婚礼酒宴上,送新娘的亲属与新郎家的需对唱此歌。(王明富)拷赏绿壮族风俗歌。歌中夸赞了男方家的富裕和热情。歌中唱述一对相爱的壮族青年男女,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双双逃到甜蜜的地方,举行了幸福的婚礼。

壮族风俗歌:求婚、定亲、婚礼全过程

拷莫漫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语“拷”指“说、讲”;“莫漫”指“进寨、串寨”。在壮乡,每当夜幕降临,小伙子们就肩挎四弦胡琴,手抱三弦,相约串寨,和姑娘们对唱情歌。歌中唱道:“晚餐天已黑,丢下碗和筷,不管爹妈骂,抬头取胡琴,伸手挎三弦。出门去串寨,邀约异性伴,唱段莫漫歌。”田水英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3页,82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赞村寨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族青年男女相约互唱情歌,进寨前要唱此歌。歌中赞美了村寨美丽的景色。歌中唱道:“寨脚拱石桥,寨头栽金竹,院井铺青砖,房角挂铜铃……”田水英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1页,38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熬多再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熬多再”意为“占鸡骨卦”。壮族民间,遇事大都要杀鸡占卦,判断吉凶。歌中唱述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杀鸡看卦,预卜婚姻生活的过程。歌中唱道:“鸡祭兴取骨卦,问卦有规矩,此鸡现四孔,逢着蟒娄卦,卦相吉又利。”黄廷秀、李武权唱述,王明富、陆林恩录音,王明富、陆远培翻译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情歌集》,16开,8页,360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学会、民委古籍办2004年编印。(王明富)

说亲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歌中唱述媒人到姑娘家说亲的传统习俗,同时反映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婚恋并存的民俗。歌中唱道:“媒人来二次,母问女两回,姑娘不答言,爹妈来商量。”田水英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1页,48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彩礼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歌中反映男方向女方家求婚,女方的母亲故意不让女儿出嫁,借此向男方家索要彩礼。歌中唱道:“八十斤白酒,三十挑粑粑,要包谷虫胆,蛇的脚后跟,三十张獭猫皮,二十斤重的芋头,一对发叉的牛角……”黄廷秀、李武权唱述,陆远培、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情歌集》,16开,2页,40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学会、民委古籍办2004年编。(王明富)

定亲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歌中反映了壮族民间定亲、测八字、选结婚日的整个仪式过程。歌中唱道:“媒人开口问,儿子何属相,属兔配属龙,婚配活到老。”田水英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2页,38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出嫁歌 (一)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聚居区。这是一首新娘出嫁歌。歌中反映了壮族新娘置办陪嫁的情形。歌中唱道:“手袖姐花花,鞋子姐新新,不新要做新,不花要绣花,做完上男家。”张华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丘北县民间歌谣集》,16开,1页,8行,丘北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0年编印。(王明富)

出嫁歌 (二)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聚居区。歌中唱述新娘即将离开父母,诉说离别亲人时难分难舍的依恋之情。歌中唱道:“走了,父亲母亲,我要出嫁去成家;分别了,我的爹妈,我要出嫁去成家。爹妈将我抚养长大,今日我该告别去成家。”沈桂和唱述,杨和荣、梁宇明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3页,10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2年编印。(王明富)

嫁女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在婚礼酒宴上,送新娘的亲属与新郎家的需对唱此歌。歌中新娘家自述家底不富裕,拿不出更多的陪嫁,自愧难言。而新郎家则夸赞新娘家的陪嫁丰富而且贵重,感谢女方家对男方的厚爱。歌中唱道:“亲家多体面,嫁妆办周全,蚊帐给两笼,棉被送两床……”黄廷秀唱述,王明富、陆远培录音翻译整理。16开,5页,90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拷赏绿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语“拷”指“说、讲”;“赏绿”意为“送亲”。这是一首在婚礼仪式上,送亲队伍在男方家所唱的赞美歌。歌中夸赞了男方家的富裕和热情。歌中唱道:“村道石板铺,寨头栽金竹,爹寨像官寨,妈村多富禄;爹把酒桌摆,八碗都是肉……”王家品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3页,68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赞亲家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在壮族举行的婚礼仪式上,接亲队伍中的男方家请来的歌手,要唱“赞亲家”歌,夸赞新娘陪嫁物品的丰富和新娘家的大方。歌中唱道:“就是爹会想,蚊帐给两笼,红缎被满床,从头给到脚。”王家品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2页,68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谢亲家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婚礼仪式上,送亲队伍的歌手要唱“谢亲家”歌,以谦让的言词替新娘家道歉。歌中唱道:“给一笼纱帐,风吹虚飘飘;给床麻布被,就像葫芦叶……”王家品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1页,28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拜堂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此歌为逃婚歌。歌中唱述一对相爱的壮族青年男女,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双双逃到甜蜜的地方,举行了幸福的婚礼。他们备下酒席,向前来的长老敬酒。歌中唱道:“桌上摆满酒肉,两边坐着长辈,两侧坐着老人。我俩来拜堂,先拜天地,后拜家神,再拜父老……”反映了封建包办婚姻对青年的摧残,表达了壮族青年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向往。黄廷秀、李武权唱述,陆远培、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情歌集》,16开,1页,32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学会、民委古籍办2004年编印。(王明富)

女大当婚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歌中反映一位壮族姑娘,被父母包办婚姻,小小年纪就出嫁的婚姻生活。歌中唱道:“十一岁河边看鸭群;十二岁才会穿衣服,什么都不懂;十三岁有媒上门说亲;十四岁织布缝衣做鞋手艺好;十五岁打扮得十分漂亮;到了十九岁,已嫁人当家是能手。”黄廷秀、李武权唱述,陆远培、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情歌集》,16开,3页,84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学会、民委古籍办2004年编印。(王明富)

傣佬离别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语“傣佬”意为“新娘家参与送亲的亲属”。在婚礼仪式上,当酒宴结束时,傣佬要唱离别歌。歌中夸赞新郎家的热情、好客,表达了对亲家一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歌中唱道:“不是房前田,不是哥家人,怎敢住哥家?昨日上酒席,共使蒿枝筷,拈菜又谦让,今日怎能别。”高美玉、李自益唱述,王治能翻译整理。16开,16页,420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离别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和新娘双方的接亲、送亲队伍,有男女青年参加,历经三天接、送仪式后要对歌,仪式结束后要唱此歌。歌中唱道:“喜事得相逢,有缘来相会;完婚咱分离,妹移步翻山,眼泪淌几潭……”王国芬、王家应唱述,王治能翻译整理。16开,2页,48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仑东呢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仑东呢”意为“思念歌”。壮族至今仍有“两边住”的婚俗,即结婚时新郎到新娘家居住,有小孩后又到新郎家定居。此歌反映了壮族这一婚姻习俗。歌中唱道:“居在妹村时,住在妹家中,我俩在一起,开口谈耕田,抬头论犁地,犁地到中午,耕地到傍晚。忆起过去情,想起当时景,手持铲忘铲,手捧果忘吃。”王国信唱述,刘世坤翻译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3页,20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7年编印。(王明富)

宙崩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壮族聚居区。壮族每当婴儿满月,要举行“宙崩”仪式。在“宙崩”仪式上,婴儿的外婆、奶奶要请歌手对唱“宙崩歌”。歌中详细唱述孕育、造物、播种、饲养家禽、织布等壮族社会生活、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黄玉英唱述,王明富、龙伟录音,王明富整理。16开,10页,320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祝米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族在新生婴儿满月时,外婆家需邀约亲属送壮锦背带、衣服及鸡、鸡蛋去看望婴儿,同时举行“祝米酒”仪式。届时,婴儿的奶奶、爷爷和外公、外婆家,要请歌手在仪式上唱颂“祝米歌”。歌中唱道:“爷爷奶奶家,家宽又富裕,酒肉多丰盛,善待咱宾客;外公外婆家,厚礼人缘好,礼品带得多,够孙用多年。”高美玉唱述,王治能翻译整理。16开,2页,60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满岁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族民间,每当孩童年满1周岁,家里要设宴招待公婆家的来宾,少者5至10桌,多者20至30桌。在酒宴上要唱这首“满岁歌”。歌中唱述了生儿育女的艰辛。歌中唱道:“养儿多辛苦,背衣烂几件,裙子破几笼;奶水不够吸,嚼米饭来喂……”高美玉唱述,王治能翻译整理。16开,2页,66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祝寿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族每逢老人年过六旬,家里要备办祝寿酒宴,宴请四乡亲友。宴席上要唱这首“祝寿歌”。歌中唱道:“亲戚来祝寿,来时不空来,背米来祝寿,背米来添魂。”壮族民间认为,增添稻粮可给人添寿。“祝寿歌”唱述来祝寿的亲友,背米来添魂添寿。高美玉唱述,王治能翻译整理。16开,2页,62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归宿前的理想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歌中唱出了逝者生前虽有许多美好的理想,但却未能一一实现。歌中唱道:“曾想大力种植果林,但未见果满林;还想种棉织布鞋,生男育女,穿绸戴锦,吃香米……也都没有实现。”杨荣富、王良吉唱述,何正廷、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壮族经诗译注》,16开,20页,9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富)

归宿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歌中唱述人死以后,其灵魂都要进入“隆罕弘”。歌中唱道:“雷击死的、摔断脚死的、老虎咬死的、难产死的、贫穷的、富贵的都要聚到隆罕弘那里,国王逝世也要到隆罕弘那里。”杨荣富、王良吉唱述,何正廷、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壮族经诗译注》,16开,28页,140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富)

界九隆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界九隆”意指阴阳两界的“界桥”。歌中唱道:“阴界有彩虹桥,天上兴有星辰,地上兴有生死;亡人的灵魂通过‘界九隆’,去和祖宗一起吃,去和神仙一起住。”杨荣富、王良吉唱述,何正廷、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壮族经诗译注》,16开,29页,148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富)

故度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故”指“篇、章”;“度”指“门”。歌中唱道:“人有12个灵魂,人死了还有3个灵魂,亡人的灵魂,必须到祖先生活的灵魂世界里去再继续生活。去祖先生活的灵魂世界要经过12道门,每道门有‘五百卫士堵路,五百皇官把门’。每过一道门,盘查亡人在世间的行为,是否咒骂父母,是否咒骂阳光雨露。如果死者生前始终行善,从不作恶,其灵魂平安通过各道门,顺利进入祖先生活的仙境。”杨荣富、王良吉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壮族经诗译注》,16开,30页,14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富)

故洛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故”指“篇、章”;“洛”指“路”。歌中唱道:“人有12个灵魂,人死了还有3个灵魂,亡人的灵魂,必须到祖先生活的灵魂世界里去再继续生活。去祖先生活的灵魂世界要经过12段路,是祖先们扩展生存地域所迁徙经过的12段路,如第一段路是义赛辖区的路、汉军屯垦区域的路。”杨荣富、王良吉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壮族经诗译注》,16开,31页,152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富)

葬礼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这是一首由壮族布摩以“仑么”曲调演唱的葬礼歌。歌中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同时请死者亡灵聆听布摩唱述本民族的历史,借此对后辈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歌中唱道:“起啦先祖喔,用瀑布水洗脚,接竹槽水洗脸。洗脸再上灵房,洗脚再坐供桌。品茶听我讲,饮酒听我唱,唱段历史歌。”刘世坤唱述并翻译、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3页,24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2年编印。(王明富)

泰命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泰命”意为“超度亡魂”。壮族人家,凡成人去世,均需请布摩为亡者举行“泰命”仪式,唱诵“泰命”歌。歌中唱述灵魂离开躯体,布摩招回灵魂,将其魂超度到祖居之地。歌中唱道:“古时候人们这样兴,会摘取而不计后果,知人死而不懂超度,就像捂火不保留柴头……传到后辈人,到了新一代,才知摘取而计后果,才懂得人死后要超度……”王安元、陆远培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16开,8页,58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泰周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周”意为“壮族早期的族长或头人”。布摩举行“泰周”仪式,起源于早期为族长或头人举行的葬礼。现在,凡为长辈举行葬礼,布摩都要唱诵“泰周”祭歌。歌中唱道:“古时人们这样兴,地方有村落,人类分族群。兴有切肉婆,切肉婆脸白。婆周管地方,有周管族群。泰周卖田得十二两银子,买了一只大母鹅来做祭品。”王安元、陆远培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16开,2页,16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忆祖恩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族支系在濮侬的葬礼仪式上,用鸭掌树做成三脚架,让死者的直系后裔挎在肩头上,跟随布摩在祭祀场行走,听布摩演唱“忆祖恩”祭歌。歌中反映壮族先民曾从牛轭农耕发展到拉牛农耕的历史。歌中唱道:“脱下三脚架吧!脱下三脚架给牛背……哪次看到儿为主人背木轭做的三脚架?是野鸭松树林的那次。哪次看到儿为主人解下三脚架?是皇背葫芦的那次……”王安元、陆远培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16开,2页,12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燕楼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燕楼”意为“敬酒”。歌中反映向亡灵敬酒的礼俗,并祈求亡灵庇护后人,健康太平。歌中唱道:“倒酒第四杯,美酒香又甜,为何不整壶倒?好酒需慢品,饮酒不白喝,喝了保后人,献酒求平安。”王安元、陆远培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16开,11页,92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尾吐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尾吐”意为“梳头”。在丧葬仪式上,布摩要诵“尾吐”歌。歌中唱述汲取泉水、烧水、净身、整容等丧葬习俗。此俗源于远古时期,壮族首领“宙”的葬礼遗风。歌中唱道:“发乱儿帮梳,发散儿帮结,洗发往下梳,结发向上搂。打雷给进屋,下雨屋里歇。”杨荣富、王良吉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16开,27页,134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守灵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歌谣反映女婿协助布摩,共同完成丧葬仪式的过程。歌中唱道:“女婿备受宗族宠爱,丧葬仪式由女婿陪布摩设祭祀供桌,摆设供品,整个活动由女婿服侍布摩……”杨荣富、王良吉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16开,31页,152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吊丧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在丧葬仪式中,壮族布摩以“仑么”曲调唱述此歌。歌谣唱述了死者一生的经历,以及养育儿女所付出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家人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歌中唱道:“少儿累长辈,难报父母恩;幼儿难长大,脚跟如铜钱;黑背带、红背带,磨破无数根;父恩报不尽,母德赔不成。儿端甜米酒,点滴还母恩。”陆明贵唱述,刘世坤翻译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3页,80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2年编印。(王明富)

忆恩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这是一首壮族布摩用“仑么”曲调在葬礼上演唱的歌谣。歌谣深情唱述了死者一生的经历,以及养育儿女所付出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歌中唱道:“爹妈把家当,父母盖了房,生儿难长大,育儿难成人。儿脚像茨菰,脚跟如铜板,母衣儿蹬破,衣破几十套,儿未长成人。爹妈住草棚,父母躺草窝,日久面肌瘦,年久脸起斑。”刘世坤唱述、翻译、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3页,48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2年编印。(王明富)

吊孝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这是一首壮族布摩用“仑么”曲调在葬礼上演唱的歌谣。歌谣以儿女晚辈的口吻,抒发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歌中唱道:“母还没死成鬼,母还没躺成木,儿回到门口,母出屋迎接,娘儿相对笑。现在死成鬼,如今躺成木,儿来不吭声,儿孙见无语……”侬正翠唱述,刘世坤翻译、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3页,24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2年编印。(王明富)

代稳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聚居区。壮族支系布越语“代稳”意为“哭丧歌”。壮家老人去世,远嫁的女儿要赶回家中送葬,并唱此歌。歌谣抒发了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同时表达了失去亲人的无比悲痛的心情。歌中唱道:“苦命的女儿遭了殃,孤孤单单处世难……你的孩子跌在街心,无妈谁来心疼?孩儿眼泪淌谁来过问?”赵兰仙唱述,杨和荣、梁宇明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3页,26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7年编印。(王明富)(www.xing528.com)

赶丧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族在丧葬仪式中,布摩唱诵“赶丧”祭歌。歌谣反映了远嫁他乡的女儿得知父母去世,悲痛欲绝,奔跑赶丧。歌中唱道:“远古姑娘不兴出嫁,后期兴出嫁,远离父母创业艰辛,在异地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得知父母去世,万分悲痛,奔跑‘赶丧’。”杨荣富、王良吉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16开,25页,122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孩子还没公鸡高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聚居区。这是在壮族丧葬仪式上,死者的女儿唱述的哭丧歌。这首歌谣抒发了儿女失去亲人无比悲痛的心情。歌中唱道:“爹呀!你的孩子还没有公鸡高,最小的孩子还没有乌鸦大,你就忍心丢下独自走了?从此以后,别人喊爹,你让你的孩子喊哪个?”赵秀芬唱述,杨和荣、梁宇明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3页,18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7年编印。(王明富)

悼父词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壮族聚居区。在壮族丧葬仪式上,主持仪式的壮族祭司要演唱“悼父词”。歌谣唱述了父辈养育儿女的劳苦与艰辛,表达了丧父的悲哀之情。歌中唱道:“儿不会走父背,儿不会坐父抱,爱儿如爱宝,五月怕虫咬,六月怕天热……”龙锦刚唱述,罗洪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故事卷》,32开,1页,15行,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王明富)

哭娘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歌谣抒发了壮族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同时表达了对失去亲人无比悲痛的心情。歌中唱道:“不知我妈死,若知我妈归,若听到乌鸦报忧声,杀牛吃一头,杀鸡吃一盘。”刘世坤唱述并翻译和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2页,20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7年编印。(王明富)

故别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故”意为“篇、章”,“别”意为“告别”。先民认为,如果亡人的灵魂附着在活人和物体上则不吉利。在丧葬仪式上,布摩要演唱“故别”歌,告别亡人的灵魂。歌中唱道:32样要告别,46种兴告别,盖过的被子要告别,烧过的火塘要告别……银钱、扁担、粮食、房屋、家人、蔬菜、水果、稻田等都要与亡魂告别。杨荣富、王良吉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16开,32页,156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波登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波登”意为“唤醒”。壮族先民认为,人的亡灵归属祖宗生活的仙界,同祖宗生活在一起,也同人间一样从事稻作农耕,饲养家禽家畜。在丧葬仪式中,布摩唤醒沉睡的亡灵要唱这首“波登”歌。歌中唱道:“快快起来吧,该教育子女的话快说,该告诉布摩的事快讲,牵着你的家禽家畜,快快上路。”杨荣富、王良吉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16开,31页,152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过年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歌谣反映了壮族民间的过年风俗。歌中唱道:“全家来过年,明天是初一,等天明杀鸡,起来祭天地。”李文惠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1页,18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咛景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语“咛景”意为“正月、春节”。歌谣唱述了壮族民间传统的过年习俗。歌中唱道:“正月兴过年……正月到十六,大家兴撵雀,拿网兜山口,牵狗去撵雀,撵着红翅雀,拿雀来卜卦,打卦才开年……”田水英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2页,22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年祭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此歌谣唱述了壮族民间过年的节庆习俗。歌中唱道:“正月初一公鸡叫头遍,去祭水神,取新年新水回家煮食,举行祭祀天、地及祖宗仪式。”王兴兰唱述,王治能翻译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1页,26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妈买锣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歌谣反映了壮族民间敲锣过年的风俗。歌中唱道:“老人兴过年,拿什么象征年,拿锣来过年,逢赶妈街,妈去买锣……”田水英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1页,34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爹买鼓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歌谣反映了壮族民间敲鼓过年的风俗。歌中唱道:“爹去赶古木(文山县今古木镇),古木有好鼓,买好鼓祭年。”田水英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1页,36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栽松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歌谣反映了壮族民间过年,要在院子里栽一棵松树的年节民俗。歌中唱道:“就要过年啦,爹去栽松树,姑娘扫院心,妈去煮晚饭。”田水英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1页,36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年的禁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此歌谣唱述了壮族民间在春节期间的禁忌。歌中唱道:“初一兴忌,男人忌使刀,女人忌针线,男人忌劳动,女人忌纺织……”王兴兰唱述,王治能翻译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1页,16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三月三节敬酒歌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聚居区。壮族年逢三月三节,家家备下酒宴,宴请四乡好友。酒席上,宾主间相互劝酒敬酒。壮族风俗,敬酒需敬十人,每敬一人要唱一段歌,所以“三月三节敬酒歌”共有十段。歌词风趣感人,表达了敬酒人对客人的尊敬和诚意。歌中唱道:“敬酒先敬上席人,上席坐的是老人,双手捧杯先敬老,然后再敬同辈人;敬酒敬到第二人,二梅双喜客临门……敬酒敬到第十人,全家热闹满堂春。”赵芬唱述,李才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丘北县民间歌谣集》,16开,1页,28行,丘北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0年编印。(王明富)

拜酒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聚居区。这是一首拜见长老、贵客时,敬酒人入酒席演唱的拜酒歌。歌词生动风趣、表达了敬酒人对客人的尊敬和诚意。歌中唱道:“高粱红色酒,荞子花蕊酒,玉麦红花酒,制酒藏三年,好酒存三代。”李兰美唱述,何绍刚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丘北县民间歌谣集》,16开,1页,12行,丘北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0年编印。(王明富)

酒歌 (一)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地区。壮家在入酒宴席时,男女双方相互敬酒劝酒,并演唱此歌谣。歌中唱道:“蒙妹看得起,敬哥酒和茶。情意重如山,未饮人先醉。……醉去三回酒,睡去九时辰。只怪哥嘴笨,难表寸心情。”傅会山唱述,许有恒、陆诚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下卷),16开,2页,160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王明富)

酒歌 (二)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聚居区。壮家在入酒宴席时,男女双方相互敬酒劝酒,并唱此歌谣。席间,女举杯敬酒,男举杯对唱,每喝一杯,演唱一段,共举十杯,演唱十段。歌中唱道:“七杯酒,酒味酸,阿哥阿妹来团聚,妹捧酸酒敬阿哥,不讲酒酸讲心甜;八杯酒,味更香,妹斟香酒多情义,妹家烤的桂花酒,五湖四海把名扬。”李华、张秀兰唱述,李才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丘北县民间歌谣集》,16开,2页,40行,丘北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0年编印。(王明富)

酒宴歌 壮族酒宴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族民间喜庆节日较多,每逢节庆,需备酒席宴请四乡亲友。届时,主人家要唱“酒宴歌”。歌谣反映了壮家人的热情好客。歌中唱道:“进屋敬米酒,到家设酒宴。兄家石榴酒,酒香味又甜。哥家弟兄多,人多烧火旺。弟兄同煮饭,兄烧火汗淌,弟抬甑手烫……”张美英唱述,高博、杨金云、王明富、陆远培录音翻译整理。16开,2页,66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自责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壮族聚居区。热情、好客、谦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如有客人到家,客人唱歌赞扬主人,而主人则要唱这首“自责歌”。歌中唱道:“夸我端好酒,赞兄设酒宴,坝塘水当酒,井水上酒席,河水当酒倒,端水迎贵客,想来对不起,回想对不住。”吕云斌唱述,高博、杨金云、王明富、陆远培录音翻译整理。16开,2页,64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开年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开年”指“新年第一天下田开工”。壮族非常重视开工日的选择,要选择吉日,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歌中唱道:“今天要祭‘者神’,拿雀和鸡献,拿鸡鸟看卦,鸡鸟卦瞧吉,十八日子硬,老人去破土,先犁两铧田,伙头叫开年……”王家品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2页,54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祭年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此歌谣唱述了正月择吉日“开年”,长老杀公鸡祭祀“开年”的民俗事象,以及借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歌中唱道:“鸡血飞上天,变云四方黑,黑云天降雨……锣鼓响两声,跟锣鼓开年,开年新一年,黑云天降雨,风调雨又顺,五谷又丰登。”王兴兰唱述,王治能翻译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2页,26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岔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岔掌”意为“寻找工匠”。歌谣唱述了壮族人家建房,选择工匠的标准:不仅讲工匠个人的人品,讲工匠的体力,还要讲究传承精湛的工匠手艺等等。歌中唱道:“去请侬人工匠,侬人工匠在哪方,我们就去哪方请,广南的工匠在兆瓦,咱们到兆瓦请。走到工匠家,扛工匠的锛来,扛工匠的锯子来……”杨荣富、王良吉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壮族经诗译注》,16开,23页,112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富)

岔楣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岔楣”意为“寻找树木”。歌谣反映了壮族建筑、制器具,都十分注重树木材质的选择。歌中唱道:“上山要择吉日;树木生长的环境有规定;树种及树木状况等有传统标准,雷打尖不用,分桠多不用……”杨荣富、王良吉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壮族经诗译注》,16开,26页,12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富)

岔么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岔么”意为“寻找布摩”。歌谣中反映了壮族人家寻找一位主持宗教仪式的布摩的过程。歌中唱道:“有事有困难找布摩,寻找到第一位忙种小米;找到第二位忙插秧;找到第三位在收谷晒粮。”反映了宗教在壮族民间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壮族的宗教祭司是一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半职业者。杨荣富、王良吉唱述,何正廷、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壮族经诗译注》,16开,26页,12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富)

岔勐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语“岔”意为“寻找”;“勐”,意为“地方”。歌谣中唱述了壮族民间选择定居村落有传统标准,先后选择了十二个地方进行比较,最后寻找到适合居住的地方,反映了壮族的迁徙历史。歌中唱道:“选到第一个地方,田块有三张弓宽,这里不能住;选到第四个地方,田块像腰带,不够栽红糯米,这里不能住;选到第六个地方,那地方的母狗睡在菜丛里,那里的母鸡会打鸣,那里不能住;选到第十二个地方,那里青山绿水田坝宽,那里的稻穗金黄又饱满,那里拿碎银喂鸡鸭,那里才是祖宗生活的地方。”杨荣富、王良吉唱述,王明富翻译整理。16开,28页,138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买镰刀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族重视村寨的环境卫生,每年开春前,人们都买好镰刀,修整村寨四周的灌木杂草。歌中唱道:“爹妈买镰刀,赶了一街又一街,开口问刀价,刀卖一吊三,选把钢火好,买了把好刀。妈拿盆装水,爹去磨镰刀,磨刀劈杂草。”田水英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3页,96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修村道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家热情好客,农闲时节,相互走亲访友。壮家认为,以干净卫生的村落迎接客人是待客的礼节。歌谣中唱述了在客人进村前,人们拿起镰刀、锄头,前往村头,修理村道,迎接客人们到来。歌中唱道:“爹妈修村道,高处爹去铲,低处妈来填,村道修得宽,路上不生草。”田水英唱述,王昌发翻译,马永祥、陆仕华等整理。收入《文山壮族(布傣)史诗集》,16开,2页,58行,文山县民委、文化馆1982年编印。(王明富)

迎客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聚居区。壮家每逢客人进屋,要唱此歌。歌谣中反映了壮族热情好客、善待宾客的传统礼仪。歌中唱道:“哥家石榴酒,酒香味又甜,价钱高又贵……”主人自认招待不周:“坝塘水当酒,井水上酒席,对不住嘉宾……”张美英、吕云斌唱述,高博、杨金云翻译,王明富、陆远培整理。16开,4页,116行,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明富)

敬客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壮族聚居区。歌谣中反映了壮家好客,以歌待客,美酒敬客的传统礼仪。歌中唱道:“鸡进菜园要吃菜,客到我家要招待,唱支酒歌来会面,桌坏筷裂莫见外。”农月芬、谭宝华唱述,汤绍良翻译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2页,12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7年编印。(王明富)

乐像蜂进窝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壮族聚居区。若有客人进屋,进屋前壮族姑娘出门迎接要唱这首歌。歌谣反映了壮家人热情好客、自谦的民族品性。歌中唱道:“乐又乐,乐得像鱼得水,乐得像蜂进窝。”客人进家,主人已备好了丰盛的佳肴,而主人却说:“请哥入空桌,招待不周。”刘秀莲、黄金莲唱述,农廷相翻译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3页,16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7年编印。(王明富)

招待不好莫闲气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壮族聚居区。客人进家,主人已备好了丰盛的佳肴,而主人却唱:“桌腿弯弯似牛角,摆出空碗请客坐,待客不周且莫说。”反映了壮族热情好客、自谦的民族品性。陆世华唱述,田兰芬翻译,梁宇明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4页,20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7年编印。(王明富)

酒席歌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乡节庆多,酒宴也多。客人就席,以歌赞扬主人家宴席的丰盛、主人的热情好客已形成习俗。歌中唱道:“还说没好菜,嘴讲不成席!你把桌面看,仔细掰手数,盘盘是鸡鸭,碗碗是酥肉,客饱直摇头。”王尚才唱述,刘世坤翻译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3页,12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7年编印。(王明富)

预兆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族先民把人生的种种不幸归结为自己的灵魂被邪魔所缠,并认为有预兆,所以有“预兆歌”。歌中唱道:“母鸡会打鸣,猪崽长双尾,母狗生独儿,蝙蝠乱叫,青蛇爬墙,做酒酒酸……都是灵魂被邪魔所缠的不祥之兆。”杨荣富、王良吉唱述,何正廷、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壮族经诗译注》,16开,25页,12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富)

梦兆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族先民认为,做梦对生活是一种预兆。歌中唱道:“梦见房头垮,外出不吉利;梦见与祖宗共餐,年老者将要去世……”杨荣富、王良吉唱述,何正廷、王明富翻译整理。收入《壮族经诗译注》,16开,22页,10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富)

栽花调 壮族风俗歌。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聚居区。壮家把对歌隐称为“栽花”。壮族每逢唱壮歌,要先唱此歌。歌中唱道:“地湿要泼水,线白需浆洗,恋妹(哥)兴栽花。心诚花才开,我们栽的花,又白又鲜艳,白过板栗花,艳过桃树花。鲜花似心花,愿它常鲜艳,永远开不败。”李全香唱述,刘世坤翻译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集》,32开,4页,26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1987年编印。(王明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