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婚丧喜庆:古镇余西龙凤婚礼风俗一揽子

婚丧喜庆:古镇余西龙凤婚礼风俗一揽子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男方赖婚,聘礼不退;女方赖婚,退还聘礼,赔偿办酒损失。男方择吉日将迎娶的婚期写在“龙凤帖”上送交女方,随帖送去龙凤喜饼,茶叶与糖、枣、鱼、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红纸袋各一只。结婚前天晚上,男方以上述规格的餐宴酬待媒人,并计划次日的婚礼顺利进行。起轿时,双方鸣炮庆贺、泼水。祝 寿人满整岁生日,其子女和亲戚前往庆寿。也有提前庆寿,只自家人吃面团聚。

婚丧喜庆:古镇余西龙凤婚礼风俗一揽子

婚 约

旧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男女联姻,先要有媒人说媒,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如果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 正由于包办婚姻,有些男孩只十四五岁,父母就为其联姻娶妻。

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后,男方择吉日、托媒人带礼物去下聘,正式谈妥,从此不能反悔,否则被看作赖婚而引起诉讼。男方赖婚,聘礼不退;女方赖婚,退还聘礼,赔偿办酒损失。小定礼物一般是手镯、戒指、钏儿等金银首饰或衣料及必要的茶食糕点。再是送节礼。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男方备以鱼、肉、糕、酒、糖和茶食等礼品,通过媒人送给女方。女方除肉外,其他都退一半,并需成双成对,还要有糕,象征“高来高去”,称之“回礼”。然后是送日子。男方择吉日将迎娶的婚期写在“龙凤帖”上送交女方,随帖送去龙凤喜饼,茶叶与糖、枣、鱼、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红纸袋各一只。再后是抬嫁妆。结婚前,男方给女方带一定数量的迎亲礼,如鱼、肉、糕、糖、粽和名目繁多的红纸包、香烟、茶叶,派上亲朋好友上门取嫁妆。待女方满意后,才允许抬嫁妆。最后是待媒酒。结婚前天晚上,男方以上述规格的餐宴酬待媒人,并计划次日的婚礼顺利进行。

婚 礼

旧式婚事,多数穷苦人家限于条件,婚事简单,办喜酒菜只有10碗头,客气一点用12碗头。接新娘用独轮人力小车、黄包车自行车,坐不起花轿。有钱人家的婚礼,却办得十分隆重,讲究排场,大摆筵席。结婚这天中午,新郎要去女家拜见岳父母,有钱人家随去3顶花轿,新郎、媒人、新娘 各1顶。下午,新郎等一行先行回府。新娘则待到夜晚时分(根据路途近远而定)出发,随带大批嫁妆,包括大量家具、铜锡器、瓷器、各式绸缎布匹、日用化妆品等,都用“食箩”抬着,排成行列,一路吹打,送抵男家。新娘出门上花轿时,头上盖2尺见方的丝绸红布,跨过盛满火灰的铜烘缸。离娘家时,还由她的弟兄在花轿后面泼水,谓“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花轿抬到男宅时,男方用稻草点“旺火”,请属龙属虎的男女宾相迎新娘出轿,并用布袋摊地,让新娘穿着花鞋从袋上走过,不沾尘土,谓之“传代”。

民国后,逐步改为文明结婚。一是择吉日迎亲,男方同媒人带领喜轿一顶或几顶,和迎亲的吹鼓手以及带给女方姑表姨舅的礼物,到女方宅前。先鸣爆竹,女方响应后,从左侧上首进场,轿门对外停放。女方点燃男方带来的红蜡烛,请来人吃糕粽糖茶,新娘请丈夫健在有子女的两位妇人梳洗“上头”。等到男方3次“催亲”,鞭炮响后,新娘罩上“红盖头”,一定要在日落前,向父母兄弟长辈一一挥泪告别。上轿时,脚踩门前铺的草席,以表“传裔”,然后由父或兄抱上轿。轿内有烘缸安放,代表“兴旺”。起轿时,双方鸣炮庆贺、泼水。在点灯后,女方才可到男家。新娘花轿进场前,女方鸣炮轿到,男方鸣炮相迎。花轿进场,鼓乐喧天,轿门对内停下,说合者即景出合。新郎在姨们的示意下,掀轿帘,挽出新娘。新郎手拉新娘手踏在预先铺设好的布袋上进门。新郎新娘进入中堂进行“一拜天,二拜地,三夫妻对拜”的仪式,然后同跨七星灯送入洞房。由妆妈婆扶至踏板的小方凳上“坐富贵”,共饮“和气茶”,新婚夫妻各呷一口后,先男方父母、兄弟姐妹,后诸亲等依次呷茶,以示阖家和气、幸福,新郎再发喜糖喜烟。二是贺房酒。男方宴请亲朋好友的当晚,预先留下新郎平辈的表弟兄、堂弟兄及其好友,参加陪新娘的两桌并台酒宴。酒台点燃一对舅舅送来的龙凤烛。宴时边饮边说合,倒酒、上菜,向新郎劝酒,伴随猜拳罚酒,山歌利市,热闹欢乐。三是闹新房。“新婚三日无大小”,新娘与亲戚间不分大小辈分,无论老少亲友都可以戏言戏态引逗新娘,新娘只得低头做“富贵”。四是撒百花种子。由亲戚中的民歌能手,用青蓝腰布兜上花生果,俗称“长生果”(长生不老开花结果)、枣子(早生贵子)、桂圆(贵在团团圆圆)、蜜糖块(甜甜蜜蜜)等物,撒向新床的四角,撒向亲友,边撒边说百花、种子令。直到深更半夜放鞭炮,以示“登科”,他人才退出新房。五是开颜。次日清晨,鸣放爆竹,催新郎新娘起来。门一开,预先站在门口的人蜂拥而进,争到新娘被窝里摸糖果糕点。新娘由妆婆将看发(垂额短发,也称“刘海”)剪掉,颈后毫毛也用棉线绞去,称“车脸”,表示已婚。这一天,吃拜堂酒,新郎领新娘与男方长辈行见面礼,长辈们个个“出手钱”,同时女方兄弟或姨妹携带礼物到新郎家来做客,叫“接满月”。男方办酒款待新亲,并约定“回门”时间。一般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到娘家“回门”,但逢八日子不能回娘家,称为“七不去八不归”。

生育送红蛋

头胎生育,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和亲戚邻居发红蛋报喜。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

做满月

婴儿满月,做圆子,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俗称剃胎毛。

做期过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期过酒”。亲友出手给婴孩“红包”。

探 病

一人患病,亲戚朋友都要探望,要送些食物或现金,表示慰问。探病时间一般在上午。病重住院的,病愈出院回家时,要放爆竹、吃面,以示消灾。事后,还要请酒,答谢亲友。

寄 亲

父母生了儿女,为防止在成长过程中遭难甚至夭折,要选择“生肖”相合的人作“寄父母”(“干爹”“干妈”)。后来,不少人家因为两家的关系好,也有让儿女认寄亲的。有的孩子在娘胎里就认定寄亲,有的出生后寄名出姓,也有和人家互认寄亲的,还有为了巴结人家甘愿认亲的。认寄亲后,大多经常交往,关系较好。

祝 寿

人满整岁生日,其子女和亲戚前往庆寿。也有逢九,先为其预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富裕人家祝寿,张灯结彩,设寿堂,挂寿幛,大摆筵席,收受礼物。父母寿庆,女儿做寿桃、寿糕,于寿辰前夕即来“暖寿”。当天,晚辈都要向老寿星拜寿。全家都吃面条象征长寿,并用大蛋糕祝寿,还要放鞭炮,热闹一番。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不但为老年人祝寿,还为满三十、四十岁的中年人祝寿,经济条件好的要办十几桌、几十桌寿筵。也有提前庆寿,只自家人吃面团聚。80年代,有为10周岁儿童祝寿的。一般50岁不祝寿(俗称乌龟生日)。因为“五”与“乌”音近而避嫌。

报 丧

余西人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人死了,由其直系亲属,主要是其配偶及子女负责料理丧事。丧事烦琐,迷信色彩浓厚。对诸亲及长辈,由亲生长子披麻戴孝,亲自前往报丧。去时手持雨伞一把,进门即向长辈跪拜。亲戚家需招待糖茶一杯。

搁三朝

先为死者剃头、洗身、换衣,然后将遗体安放在灵堂里,一般要搁3天。停尸的房前用毛竹、帘子搭起丧棚,还要请“吹鼓手”(现称哀乐队)吹打,道士做道场,扎库,剪冥衣,写牌位,布置灵堂。请木匠做棺材,邻居帮忙买菜,准备素饭等。到入殓前夜,请人扎一顶纸轿,内供死者牌位,连同死者生前衣服、被褥等,在宅旁点火焚烧,叫“送西方”。烧完后,子女及亲属回到灵堂发孝衣。这时,儿子身穿白布孝服,脚穿蒲鞋,头戴麻布凉帽(帽边挂4个白绒球),手持孝棒,向各长老行跪拜礼。晚上有人守灵、陪夜。

送 草

在死者第二天的下午日落前,全体亲属、亲戚人人头扎白毛巾,到指定地点去“送草”。由长孙背黄布包袱(包袱里是死者生前的枕头)走在前头,在哭声中出门,到指定地点将黄布包袱焚烧,人群围火堆转三圈方回。送草的目的,是通知当方土地,死者前来报到。也就是说,死者即日起户口迁入阴曹地府。

入 殓

这天宅前竖幡忏杆两根(状如旗杆)。上午,远近亲朋邻里陆续前来吊丧,带上纸帛、纸锭。有送纸币(称“代帛”)的,也有送挽联、挽幡、被面等。吊丧者都向死者牌位行跪拜礼,儿子在旁还拜,请的“吹鼓手”每当有人跪拜就吹一次号筒。请阴阳先生、道士和和尚诵经、拜忏、做道场。下午入殓前,由和尚诵经,化“九千七”“二万四”,即一人边哭,亲属边烧纸帛。亲属依次向死者遗体跪拜,随即将尸体安放在棺材里,各亲属再绕棺一周向遗体告别,叫“小殓”;接着盖棺,用大铁钉钉盖封棺,叫“大殓”。最后,将棺材移放在公堂屋的东侧,棺前摆上供桌(称“坐台”),桌子横档放置布鞋一双,桌上放死者牌位、画像或照片、香炉、蜡扦、斋供等。每天早、中饭时间,由家人端饭。

七 数(www.xing528.com)

旧时,从死者入殓那天起,每隔七天须由家人烧经祭祀(俗称“烧羹饭”),一般由儿子烧。逢三七、五七由儿子做,六七由女儿做。一般人家烧五七很隆重,要请和尚诵经、放施食、做道场、扎库,也有亲友前来吊唁,俗称“送人情”。第七个七数,称“断七”,再祭祀一番,七数结束。以后逢百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初一(十月朝),还要烧祭。在死者七数期间,女儿每天早、晚要在坐台前长哭一次,叫作“哭七七”。儿子不剃头,夏天出门不撑伞,不戴凉帽,鞋子或帽子上要缝块白布,冬天不穿皮毛衣裳(羊皮袄可穿),女儿不戴金首饰。明、清时代,读书人和做官的为父母奔丧期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外出做官,须在家守孝3年。

扎 库

祖宗心怀敬意,后辈请扎库艺人扎一些纸房子或者生活用品,以在祭奠死者“七数”及各个祭日时焚烧,略表寸心,并在烧前请和尚、道士们做场法事。相传,扎明器起源宋代。有一父亲为儿子吃辛受苦盖了三间楼房,可儿子却忤逆得很,折磨父亲直至死去。阎王闻此大怒,命牛头马面去阳界将忤逆子房子烧了。其父闻言,又悲又悯,终难舍骨肉情深,托梦给儿子:明天赶快用芦、竹扎成房架,用纸糊上,并在路口放些纸冥,明朝一早烧化。儿子一一照办。第二天牛头马面到了路口,望见忤逆子房子火光冲天,心想已遭天报,遂随手捡捞起路边散钱(纸冥),回去复命了。自此以后,扎库蔚然成风,成为人死后子女尽孝的一种孝道。扎库亦与时俱进,近一二十年来,众楼房扎到别墅,众用具扎到冰箱空调彩电,还有轿车等。

(周 忠 曹甫成)

磕“疄沟三娘”

自古靠土地为生的农民,一直认为土地公、土地婆这一对土地神仙掌管着人间大地。路中村农民还认为墒沟中还有颇有灵气的三位神仙姑娘,称之为“疄沟三”,能知吉凶未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八是疄沟三姑娘显灵的时期。一般在傍晚请“疄沟三”。首先备好一只大盘篮和一只手工编织的新畚箕,放到庙寺中的菩萨前,众人先做一番祷告。畚箕口由一块青布缝遮,畚箕底朝下,畚箕脑(畚箕扫地时手抓的部位)插入一只红筷,将畚箕恭敬地放在盘篮之中。然后选出德高望重的男女信徒各一位,两人虔诚地抬着盘篮走出庙寺来到大田中,将盘抬在墒沟上。此时跟随的众善男信女点上红烛,焚烧冥元宝等冥币,纷纷磕头恳请。两位男女信徒将早准备的竹片进行“占灶”,竹片一上一下为“圣灶”,暗示已得到三位神仙姑娘中一位允诺。若不是,再烧化冥币、焚香礼拜,再次“占灶”,直到“圣灶”呈现为止。礼请完毕,将盘篮搭回庙寺中,由两位男女信徒用食中两指各托畚箕两边。于是众人一个个依次磕头求“疄沟三”神姑指点迷津。有人问新年田禾收成好差的,有人问身体健康与子女学习成绩的,也有人问新的一年生意命运的。每个人磕头求问后,畚箕就会显灵往下磕动,有磕一二下的,多的磕十几次。磕得次数越多越好。此所谓“磕疄沟三”之民俗。前来“磕疄沟三”的善男信女人数,少则有三五十,多则一百开外,大部分人都如愿而归。如今“静世庙”等地仍年年有“磕疄沟三”之活动。

(曹甫成)

二甲庙会

出会前由庙方(城隍庙)住持与会头联系,再由会头(发起人)参加组织,派人到各行各业用黄纸簿登门募化,筹集经费。每出一次会的费用,折算成大米为二三十石。

出会的第一天,要替菩萨“暖寿”、烧香,店主磕头,把菩萨请出神庙,换上新装。

第二天午后组织出会,第一道是马叉鬼手拿马叉开道;第二道由土地公公带路;第三道由会友扛旗敲锣执伞;第四道为钟馗嫁妹(新娘骑小驴),后面是嫁妆、化装成三十六行人士的会友;第五道有十二月花名;第六道是秋千台;第七道是平台;第八道是烧拜香;第九道是烧肉香;最后是皂班,各自手掮锡銮驾(由本镇酒业赠送),有的手拿罗牌“肃静”“回避”,头戴高帽,身着长袍短褂,喝道叫老百姓让路。开道以后就是城隍爷坐的八抬绿呢大轿,轿后伴随护送的文武班子,敲锣打鼓,细吹细打,笙瑟齐鸣。

每次出会,当时镇上的香烛纸马业、熟食业以及酒店、旅馆、饭店,等等,都是高朋满座。各店的店员、伙计起早带晚,忙个不停,各行业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外地走江湖的,如马戏、猴戏、卖伤膏药、唱道情的、卖唱的、测字算命的,还有木偶戏、提戏、口技等,都从远道赶来参加庙会,旅馆、客栈在庙会前三天就已经挂上了“客满”的牌子。

庙会这一活动历史悠久,群众对此印象较深,故出会时四方八村的群众,扶老携幼,纷纷前来观看。一时间人来人往满街巷,摩肩接踵拥挤不堪。各地前来参加庙会的总在数千人,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王士明)

余西庙会

余西古镇,历史悠久,寺庙众多。在镇区有文庙、武庙、城隍庙、将军庙、大王庙、十甲庙、都天庙、大悲殿、三官殿、茶庵殿、贤林寺、镇海寺、报恩寺(元帅庙)、西来庵等十余座,其中有不少是历史名刹。早在明初地方选志余西全图上就标有摩提庵(茶庵殿)、城隍庙、大悲院(大悲殿)、贤林寺(红庙)、三官殿。这些寺庙都有数百年甚至近千年的历史。近代张謇先生也曾在余西为西来庵亲笔题写一副对联,留下了他的墨宝。

由于古镇庙宇甚多,每年都要办数次庙会,俗称出会。其中农历三月二十五、九月二十五的元帅庙会,农历五月十八、九月十八的都天庙会及城隍庙会等三大庙会最热闹。主要活动是迎神出会,即请神巡行地方,驱逐瘟疫。神像由庙起驾巡视称“出衙”,通常用大轿抬着神像,沿着古镇主要街道巡游一周,然后抬回庙内直至神像奉安入座,称“回衙”结束。

三大庙会中,尤其是三月二十五的元帅庙会更是盛况空前。报恩寺供奉着元帅大老爷(人称温公元帅)的行身坐像(即木雕像,四肢关节会活动,能穿衣着袍脱靴,像木偶戏的木偶不易损坏,称“行身”,泥塑的称“坐身”),头戴顶卷珠花冠,身着蟒袍玉带,脚穿朝靴,青黑色花脸,红须。传说他原来是一位书生,有一天他读书至深夜,发现有鬼魂在附近井内投毒,清晨邻里们来井内取水,他力阻劝说,乡亲们不信。他无法可想,只得自己投入井中,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百姓的安全。后来他魂上天庭,玉帝封他为元帅,成为玉帝灵霄宝殿八大将之一。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建庙祭祀,俗称元帅庙。

余西的庙会组织者由当地绅士、大施主、寺庙住持和懂事务的信徒等组成。他们之间的分工也相当明确细致,有专门向各行各业筹集资金的,有专门负责保管庙会期间各种仪仗实物和服装的,有专门负责经济收入和支出的,也有负责招募各种执事的扮演者,还有专门负责庙会秩序及伙食等具体事务的。筹备工作一般都在庙会前二十天内完成。

庙会前一天古镇各商铺就在柜台上摆好烛台香炉,供上用黄纸写的菩萨“神位牌”,同时还洗好茶缸,晚上烧好茶,加上盖,放好茶碗,准备第二天参加庙会的路过饮用。寺庙还得请出“太尉史”(管事务的神)扫街。“扫街”就是巡视检查准备工作。人们抬着太尉史乘坐的小轿,沿着第二天行走的路线巡回一圈,然后回到庙内奉安入座。同时还要把出会的神像从神龛中请出,脱下内衣及冠、袍、靴,换上全新的衣冠及蟒龙袍玉带和靴,准备第二天起驾出巡。

庙会的当天上午,各班执事到齐,准备完毕,准时鸣炮,神像乘坐大轿开始“出衙”。这时先行的是清道的马叉鬼。马叉鬼头戴鬼面具,青面獠牙,身着短带鬼衣,手执三齿铜叉,铜叉上装有金属圆片。手上下摆动,铜叉就会发出响声。所谓“清道”就是在街道两旁观会的人群前来回走动维持秩序,保证神轿和仪仗队顺利进行。

随后,在仪仗队前的是一对醉汉,两人赤露上身,左手持棍棒,右手握酒壶,一会儿摇摇摆摆,跌跌撞撞,一会儿躺在地上,一副醉态。有时两人招招手,拿起酒壶来喝酒,像演哑剧一样。在醉汉后紧跟着大头娃、小头鬼,大头娃戴着大头套,手执蒲扇,手脚不停舞动,与现代跳大头娃娃舞很相似。小头鬼一般有三四米高,上面有颗大概是木雕的小头,留着八字胡,戴着红缨帽,穿着长长的清代布褂,走着一摇一摆的方步。在他们后边是手执铜叉,擎着“捉拿”牌,戴着牛马头套的牛头马面,还有一群跟现代差不多的踩高跷队伍。然后是千秋台和平台。千秋台大多由10岁左右的女童扮演,她们身穿彩衣,分别坐在各自的千秋板上,左右两手抓住千秋绳,千秋架会上下摇动,跟现代电动摩天轮很相似。平台一般由10岁以下男童扮演,他们几个化装成一组如“唐僧取经”“黄鹤楼”“鸿门宴”等戏剧人物,端坐在平台上,做一些如饮酒等简单动作。最后是烧肉香的人群,他们赤裸上身,环头插着一圈纸马,裤腰围裹着红绿彩布条,像一条短裙似的,跟电影里的巫婆神汉差不多。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们用几根细铜钩钩住自己手臂下的肉皮,下面吊挂着一面铜锣或一面大鼓,甚至数斤重的金属大香炉。一边走一边还要敲响锣和鼓。吊着香炉的人有时还要表演将香炉晃转一圈甚至几圈,他们长时间行走,怕手臂承受不了钩吊着的器物重量,就用预先做好成月牙形的棍棒,一头支撑在自己的腰,一头用手掌牢牢地抓住。还有用棍棒绑在自己的手臂前后,行走时搁在前面人的肩上,以减轻自己手臂的负重。据说他们在神前许过大愿,就得这样做。最后是正式的仪仗队,最前面的是数十人的皂班,他们个个头戴红沿高帽、身着长皂衣外套红马甲。前面的扛旗打伞鸣锣开道,后面的分别扛着“肃静”“回避”的告示木牌。而后是分别举着金爪、手笔、戈等的鸾驾仪仗。随后是神轿前头戴盔,身着甲胄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四值功曹,分别站在神轿前左右两旁。后面就是神像乘坐的八人大轿,轿后还有一人举撑着黄色大华盖,高高地遮盖着轿顶。轿后跟着烧拜香的庞大队伍,他们个个手捧用手帕缠住底部点燃的板香紧随轿后,有数百人之多,多的甚至达到数千人。

神轿出衙后,沿途要落轿,停靠很多个临时搭建的茶厂(即供神饮茶休息的厂棚),然后供人们朝拜。茶厂里放数张方桌,连在一起,桌前摆放着烛台香炉,桌上供满了水果、茶食等供品和一盏碗茶。神轿到达后就落轿,将轿移驾至茶厂后面,焚香点烛,吹鼓手们就吹起笙笛奏起音乐。人们在茶厂外把未烧完的拜香丢在茶厂外,临时当香炉用的几只铁锅里,跪拜后中途退出。还有人甚至中途来的,可以重新点上一把香,随神轿走完全程。

在茶厂中,有四个规模最大。首先经过的是古镇衙门前登瀛门外的茶厂,其次是二河桥孝子牌坊前的茶厂,然后是运盐河北岸迎江门外的茶厂,最后是运盐河南余西坝头的茶厂。余西庙会一般一天时间,最后落轿在河南坝头茶厂时间较长,傍晚起驾,天黑时就回衙到庙内。特殊的有两天时间,在河南坝头茶厂过夜,点上汽油灯,在钟鼓声中,循宗教仪规举行仪式,焚香一夜,第二天起驾回衙。

每次庙会,古镇周边几里远的群众,扶老携幼都来赶庙会,不论男女老少,像过年一样,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有的来做生意,有的来观会游玩,更多的是来敬神。古镇上到处都是人群,尤其是神轿必定经过的龙街上,人们拥挤的难以通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古镇庙会停止举办,庙会热闹的场面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被人们所淡忘。

(马锡华 裴金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