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镇余西:千年运盐河畔的历史精进中学

古镇余西:千年运盐河畔的历史精进中学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见他释文解字与别处不同,很是敬重,把自己常看的《申报》《京报》等一应赠送予他,随即成立精进书院,任焕文受过维新训练,讲学比较开明。精进中学余西在清末曾经有一所精进书院,但是在历史上还有一所精进中学,所知的人已不多。其余学生则在离校较近的永丰吉及曹小斋等民宅借住。学校全体教师克服困难,团结奋斗,狠抓教育质量。

古镇余西:千年运盐河畔的历史精进中学

余西精进书院

余西精进书院

余西精进书院创办于1892年,位于余西老镇工字街的北街,原建筑群由倒座、二门、穿堂和正房组成三进院落。秀才任尧章(任焕文)任院长。院址设于任宅私塾。

精进书院外墙

书院有穿堂三间,进深六界。屋面黑色蝴蝶瓦,屋架圆作,正贴四界抬梁前后札牵四柱落地,边贴为穿斗式六柱落地。柱础木质,短机雕刻水浪纹。正脊为三线雌毛脊,正吻为龙抬头。地面为方砖铺地,院落为席纹小青砖铺地。

正房三间形制基本同穿堂,后面不开门。

倒座为三间,中间为蛮子门楼,屋架为穿斗式结构,在蛮子门的前檐柱、后金柱设置门扇,屋顶为黑色蝴蝶瓦。该门楼体现了南通门楼的特色。

任焕文,字尧章,号罕闻,1861年生于余西镇,26岁中秀才,一直在家办塾教书。

光绪十七年,余西来了个场官,叫唐汝峒,绍兴兰溪人,举人出身,特来书坊拜访。见他释文解字与别处不同,很是敬重,把自己常看的《申报》《京报》等一应赠送予他,随即成立精进书院,任焕文受过维新训练,讲学比较开明。除古书外,还自编乡土教材和应用文,如把曹顶和柳敬亭事迹编成故事给学生读。他自修数学,那时阿拉伯数字还未在此通行,他就用中文数字教学生;与此同时,还宣传讲国语,使用新字典,力劝戒大烟,印传单,抵制日货,反对女人裹小脚等。这一举动,深得唐汝峒的赞赏。

唐汝峒也是个革新派,他来余西除创办精进书院外,还建了育婴堂。创办精进书院时,没有什么仪式,也没有请什么要人,只挂了一块牌子。

任焕文教学严格,学生勤奋好学,后来有许多进了大学,成了余西最早的一批大学生,如曹敬亭,曹善哉,曹派仁,马一行,马尔媛等。他们有的成了教学骨干,有的参加革命,成了高级干部。

精进书院是余西最早培养一批新型人才的场所,它为余西培养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任科家 马锡华 任侠家)

精进中学

余西在清末曾经有一所精进书院,但是在历史上还有一所精进中学,所知的人已不多。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沿海各省大城市,大部分学校停课或内迁,在外工作的教育界人士和就读青年学生纷纷回到家乡。从敌占城市回到余西的教育界人士和当地知识分子宋子敬、曹玉麟、陈文波、季子善及他们原在省校的同仁,为了解决失学青年的上学问题,对他们进行民族主义教育,借余西游民习艺所(原系余西城隍庙)创办私立余西中学,后改为精进中学。由宋子敬(曾任县教育局局长)任校长,季子善任教导主任,曹玉麟任事务主任。招收余西附近失学青年百余人,设初高中各三级,聘陈子善为事务员,聘请来余西避难的徐益修、徐立孙(全国著名古筝演奏家、针灸专家,曾任南通师范、原南通医学院教授)、徐益瓢来校任课。也有部分海晏镇、富安镇、余东等地较远的学生在余西寄宿。

后因形势变化,宋子敬辞职,改由陈又奇继任校长。后陈又奇又把余西中学迁至北兴桥(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请李俊民主持,陈离校去上海寓居。

陈又奇从上海返回余西后,决心恢复精进中学,于是召集原精进同事,借朱氏宗祠为校址恢复办学。陈任校长,教导主任由季子善及曹玉麟担任,曹禄园任事务主任,曹鉴渠、郁涤尘分别任会计事务。教员有陈文波,陈柏津(国文),陈绳武(教学),陈绳直(算术),陈绳道(体育),后有冯子仁,曹敬亭(国文),陆锦标、瞿明来、陈三哥(数理),曹泽民,姜子敬、孙振岗(英语),陈国梁、陈绳甫(书记),校工由曹炳涛担任。

1942年春又新建教室四间,夏季招收学生200余人。在余西小学西南角,东南朝东朝西三栋房构成的小天井内,朝南开一门作为男生宿舍及厨房女生宿舍设在朱善余宅内,有女人负责专门管理。其余学生则在离校较近的永丰吉及曹小斋等民宅借住。1942年冬在当时形势紧张、条件艰苦、财务困难情况下,县长梁灵光批准,下拨精进中学公粮五千斤,由陆锦标、曹玉麟前往严家灶领取,以弥学校经费不足。

当时学生来自启东、海门、南通东部及西部石港区域。后任余西、小海等地党委书记的曹锦琪,曾任通州图书馆馆长的张武科,曾任空九军政治部主任的季加森及余西当地曾在南通地委组织部任职的曹栋,在上海少儿出版社任职的曹惠民,曾在金沙余西小学任教的姜伦等曾经都是在精进中学就读的学生。

精进中学1944年下半年暑期停课,1945年抗战胜利后,精进中学迁入南通城区原南通女工传习所旧址,后又与南通崇敬中学合并,精进中学从此结束。精进中学师生中当时有地下党组织,领导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活动。师生带着课本去镇郊的大悲殿,站在假山上的松柏树下,以复习功课为名,召开秘密会议,传达党的指示。为打击亲日派的阴谋,曾组织进步青年学生前往余西小学,阻止打击亲日派教师对“大东亚共荣圈”的宣传,而引起轰动全镇的学潮。党组织还培养了大批进步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但是由于学校仍由陈又奇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主控,人们对精进中学褒贬不一,继而对精进中学渐渐淡忘。随着时间的转移,精进中学也慢慢地从人们记忆中消失。

(马锡华)

二甲中学

通州区二甲中学创办于1956年,校址初选在二甲镇南的曹家园(现二甲镇定兴桥村19组),初期为二轨制初中。

二甲中学外景

1950年到1952年期间办过三期初中补习班,这是二甲镇最早的初中教育。这年上半年,学校另选新址(现二甲镇交通西街),征地约2.7万平方米筹建新校舍。8月,学校整体搬迁,并开始扩办高中,当年招收高一两个班,成为当时全县四所完中之一。从1958年到1960年,二甲中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到初中四轨,高中二轨,教职工达60多人,校舍面积4 500多平方米。

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的高初中规模均有所缩小。学校全体教师克服困难,团结奋斗,狠抓教育质量。这时期学校的高中毕业生有60%以上考取高校,很多人考取名牌大学,后来成为各界精英。(www.xing528.com)

1966年夏天至1968年,学校处于停课或半停课状态。“文革”期间,学校的招生时间、规模、学制极不稳定,教学秩序极不正常,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一个稳步发展时期。全校共有18个班级,校园建设也有较快发展,1981年、1984年各建成教学楼一幢,1984年、1986年分别征地约3 300平方米扩建操场和校门前绿地。从“文革”结束到90年代初这段时期,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注重内部管理,教育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这些都为以后学校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3—2000年新建学生宿舍楼一幢、教师宿舍楼三幢、综合办公实验大楼一幢、学生餐厅一幢,新增建筑面积达20 000平方米。同时完成老教学楼的改造、扩建、装潢和校内污水河填埋铺管工程,征地约13 000平方米建成新操场。

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工作,1994年在本市完中中率先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学校努力加强“三风”建设,形成了“重德重才、尚真尚美”的校风,“善教善管、求实求精”的教风和“克勤克谨、创新创优”的学风。学校的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的篮球队、排球队多次在南通市的比赛中蝉联前三名,被评为南通市《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先进学校》。学校关怀激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形成了“成功教育”的办学特色。二甲中学教学设施完善,教育质量一流,2000年5月被评为南通市重点中学。

从2001年到2006年5月,学校新建学生宿舍楼二幢、初中教学楼和图书馆各一幢,新建400米跑道塑胶运动场,完成校园绿地和校门改造工程,装备了校园网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监控系统,计算机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至此,二甲中学总面积约49.33平方千米,总建筑面积约38 000余平方米,绿地面积约20 000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绿茵如毯,雕塑、喷泉、长廊、广场、花园互为映衬,亮丽怡人,学校建筑恢宏大气,雄伟典雅,造型美观,富有时代气息,蕴蓄着催人上进、文明和谐的人文气息。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三星级高中。

理治小学

理治小学

南通市理治小学是由两所百年名校,余西小学和二甲小学合并而成,并迁入原海洪初中校址的。

清光绪十七年,余西场大使唐汝峒上任之初,即奔走创立精进书院,聘任焕文任院长,院址设于任宅。1906年停科举办学堂,精进书院由余西小学继承。百年来余西小学,立德树人,人才辈出。除朱理治之外,从余西小学走出的名人还有江苏省原副省长曹卫星、著名画家曹用平、清华大学高级教授高钟毓、公路建筑专家曹振熙、南通军分区原政委薛忠、商海名流姜佩璜、革命烈士孙占彪等。

二甲小学创建于1907年,校址最初在民国时期的南通县县长施述之家中,为初等小学校。后更名为余西市第二国民小学,张謇先生于1916—1919年曾担任过该校名誉校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甲小学定名为南通县二甲镇小学,班级扩展到12个,成为全县班级最多的学校之一。1998年,原二甲高育小学并入二甲小学。此后,原八甲小学、定兴小学、九甲小学、海洪小学等也相继并入二甲小学,使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微机室、自然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全部改造装备到位。百年来,二甲小学为社会输送了数以千计的有用之才,其中的杰出代表有:解放军报社宣传部原主编王佐邦,社会科学家范云岐,医学专家徐伟民、邓传宗,香港万荣置业总经理马守仁,建筑和环境专家高祥生,中国航空电子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徐军,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原主任瞿立鹤等。

南通市理治小学现占地面积约为30 533平方米,建筑面积8 202平方米;教职工92人;设有24个班,共有1 300名学生。自2009年起,区政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为学校建设了综合楼、图书馆及塑胶操场,改造加固了教学楼、食堂,并添置了教育现代化设备,使学校成为布局合理、设备齐全的农村现代化中心小学。近两年来,学校以“学理明理,以理治身”为校训,着力建设红色德育、绿色课堂、蓝色科技“三色校园”,相继获得“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装备实验学校”“南通市绿色学校”“南通市科普先进学校”“ 南通市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南通市工人先锋号”“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南通市青少年行为规范师范学校”“ 南通市先进教工之家”“南通市先进图书馆”等20多项荣誉,成为享誉一方的知名学校。

2011年,在原余西小学理治教育奖励基金的基础上,经朱理治亲属和通州区政府的进一步筹资,并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我市首个地方性教育基金会—南通理治教育发展基金会。同年11月14日,南通市委、市政府在理治小学隆重举行了新校牌、朱理治雕像、朱理治纪念室的揭幕仪式,朱理治之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上海证券交易所原党委书记、理事长耿亮,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大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宋林飞等出席仪式。朱理治纪念室等批准为“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州区社会科学教育示范基地”等,成为当地著名德育教育基地。

2012年,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批准,理治小学又被授予“南通理治红军小学”称号,成为第123所红军小学。10月15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进行隆重授旗、授牌仪式,朱理治同志二儿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南通理治教育发展基金会管理委员会会长朱佳木,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原副主任、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李树文,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朱育理,国防大学原党委常委、科研部部长、少将,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苏希胜,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强等领导参加活动。

袁灶小学

坐落在通运桥村范围内的袁灶小学,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地方绅士及袁灶港镇上有名气的店老板熊兆元及其子熊功甫创立。他们受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影响,而兴办教育。当时,他们从社会上筹得资金,在袁灶镇北首一幢原浙江人开办的典当储藏室内开办学校。该储藏室有140多平方米,室内设两间教室,一间接待室,两边(东北角和西北角)隔出两个小间作为教师宿舍和办公室,后来又改为校长室和总务处。1906年开始招生,招进的学生不仅有一年级新生,也有二、三、四年级学生。二至四年级学生是从各私塾转送过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重新编班,最早开设两个复式班。当时人们开始对“洋学堂”有兴趣,因为开设的是国文和算术,学起来容易掌握,令人感觉新鲜。到民国年间,三、四年级还开设了英语课。英语课一直延续到抗战初期。这是当时袁灶小学的一个特色。

袁灶小学

到民国十二年(1923),南通地区各乡村和小集镇都开始兴办高等小学。当时镇上的熊功甫、单忭臣、王辅臣、季朴斋等人也准备办高等小学。于是单忭臣先与镇上花布行的老板协商,建立了董事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后由王辅臣、王子章等人请瓦木工来校扩建校舍。先建大礼堂前后两排教室,后来又续建一排生活用房,包括厨房和教师宿舍,并在大礼堂前栽(移栽)下了罗汉松和紫薇等花木。罗汉松至今树龄已达400年。学校规模大了,经费不足,董事会就将镇“坝”收归公有,船只过坝所交的过坝费交归学校使用。

在1943年前后,日军在校旁筑起碉堡,不准学生从前面进校,学校只好在校园北边开了个后门。日军不准教师教中国文化科目,要学他们的武士道,可教师不理日军,结果校长宓崇辉被抓去余西据点,后由熟人出面周旋才保回。后来日军在我党我军“反清乡”斗争中遭到打击,被迫从袁灶镇撤离。当时的地方党组织领导易树之考虑到碉堡影响学校的教学和安全,就托当时镇上的开明绅士、著名医生周雅笙(原袁灶卫生院首任院长)负责动员附近群众,连夜拆除了这个碉堡,学生上学一下子就方便了。1949年年初,袁灶解放了,县政府教育科派成招贤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校长。附近的七甲埭初小、龚家桥初小的四年级毕业生均到袁灶小学上五、六年级。至此,校内共有1—6年级的班级6个。1958年当地政府将庙宇,改建成1—2年级的教室,当时称为“分部”。学校在1966年开设初中班,又于1972年设高中班,然后再增设幼儿班,全校共有21个班级,成为“戴帽子”的学校。1980年学校停招高中班学生。1983年,学校把初中班迁往新建的袁灶初中,幼儿班迁往新建的袁灶中心幼儿园。至此,袁灶小学“名副其实”了,共有12个小学班。近10年来学校加快校园改造,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规定,将原袁灶乡所有乡村小学全部撤并到袁灶小学,这些小学是:袁东小学、七甲埭小学、慎西小学和刁桥小学。目前学校占地10 86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 469平方米。近年来,学校多功能教学设施陆续配套,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优越条件。全校目前共有21个班级,59名教职员工,1 294名学生。踏进袁灶小学校门一眼就能看到一棵生长已有120年历史的银杏树和一棵树龄已有400年的罗汉松。

余北小学

余北小学

通州区余北小学创办于1937年,由村里的乡绅利用五圣殿庙堂组织20多名学生进行复式班教学。现代著名画家曹用平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由于庙校一体,乡邻去世,都要上庙送草,哭哭啼啼,吹吹打打,影响学生上课。学校后来在五圣庙殿北的小墩桥旁找了两间小瓦房,让学生搬去读书,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

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拨款并拆五大队地主葛家的房屋扩建学校,建了两个教室和一个办公室。招收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八九岁,十四五岁的都有,第一任校长为邱毓和。当时为了纪念抗日烈士李增谟,当地的同德乡改名为增谟乡,学校也改名为增谟小学。1949年后,人民生活安定,条件的改善,要求上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50年至1956年,学校有1—4年级,4个班,为初级小学,1957年扩建成高级小学,发展到6个班。1958年、1959年借肖家园的民房,办起了民办初中班,满足附近学生上初中的愿望。

1965年前后,增谟小学升格为余北公社的中心小学,即余北小学。管理着全乡的所有村小:一大队的爱群小学,二大队的朝阳小学,五大队的培红小学,八大队的育红小学,六大队的北潭小学,七、九大队的红光小学,十大队的曙光小学,十一、十二大队的群力小学。第一任中心小学校长为罗素兰。1969年,学校为满足广大学生继续接受教育的愿望,设立了初中班,1975年附设高中班,即所谓“戴高帽子的小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逐步将初中、高中并到余北民中,学校恢复为完全小学。

2000年拆并余北所有村小,异地新建了一所新余北小学。新校在余北乡政府东首,七甲河东边,占地20 000平方米,兴建了一幢三层18个教室的新教学大楼。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规模效应不断显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学校教学质量在余西地区遥遥领先,多次被评为通州区素质教育综合考评先进学校。学校通过集资和争取上级拨款,先后建造了综合楼、食堂、教工宿舍楼,添置了大量的设施设备。一所崭新的,功能齐全、质量优良的余北小学,服务着余北人民。

2009年的校安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学校拆除危旧教学楼,重建新教学楼,加固综合楼、食堂,新建标准操场(其中校友季火江捐赠10万元建塑胶跑道),新建、改建道路150余米,新建、改建围墙300余米,新植香樟树230余株,添置了电子白板和大量图书、仪器、设备,学校达到省教育现代化的办学标准。学校是通州区第五届模范学校、青年少年行为规范素质学校,参加了省“金钥匙”科技比赛,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2011年、2012年多名学生获省“金钥匙”竞赛特等奖和一、二等奖,2009年参加区广播操比赛,获一等奖。 (陈乃康 曹凤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