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通州名门曹氏:千年古镇余西的龙城

南通州名门曹氏:千年古镇余西的龙城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书另一版本金沙文人、诗社友人张克岐作序。曹氏家族既是南通州之名门,同时又是具有良好文化传统的家族。“跖蹻得廉名,无处处夷由。怀哉古人风,淡然寡营求。”当然,进场屋,盼中举,不会遮掩他的名士光彩,因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充满魏阙与山林的矛盾,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挣扎,他也不例外。曹星谷名士清流,人品高迈卓荦,其诗直逼三唐,在清代诗坛上应有较高地位。

南通州名门曹氏:千年古镇余西的龙城

清代诗人曹星谷

曹星谷生于清雍正九年(1731),卒年不详,清道光年间编修的曹氏家谱载其为江苏通州余西场人。字御香,号竹人。诸生,工诗文,善书画。世居海门,因江坍而迁通州城北秦灶,晚年寓居兴仁,题所居曰“歇脚庐”。1772年至石港渔湾当塾师6年。论古有卓识,得著名学者阮元称赏。嗜好山水,遇奇绝处常欣然独往。撰《岳西草堂诗集》(乾隆五十年刻,北大图书馆藏)九卷,录诗400多首。此书另一版本(咸丰七年刻,南京图书馆藏)金沙文人、诗社友人张克岐作序。

曹氏家族既是南通州之名门,同时又是具有良好文化传统的家族。星谷便是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他天性聪颖,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然而没能考取功名。后半生心灰意冷,完全成为一位林下的隐逸之士,终老通州。从《岳西草堂诗集》的内容来看,诗人晚年大彻大悟,按其题材内容,曹星谷的诗大体上可分为抒怀吟志之作、游览名胜之作、友情亲情之作、咏物咏古之作。“大海之滨,五山之麓,有隐君子焉,时人所称竹人曹先生者也。先生名星谷,字御香……寻构岳西草堂,读书歌咏其中,先生读书不滞章句,好博览,尤精庄骚,论古有卓识,未尝曲徇前人,为文纵横自如,虽尝受知当路而场屋辄不利诗体,自出机杼,不蹈袭前人一字,而精深华妙,极追琢而无斧凿痕,往往苦吟彻夜一诗成,不知遂良之须鬓尽白也。”(李懿曾《曹竹人先生叙传》)可见后人对其诗作评价甚髙,就其诗的艺术成就而言,完全可与前贤媲美。

张克岐在为其诗集所作的序中对曹星谷诗评价甚高:“发源于六经,根柢于子史,摩三唐之壁垒,成一家之窠臼。”“先生之诗,近代以来,中流一柱石也。”前述李方膺之孙李懿曾作《曹竹人先生叙传》,也指出曹诗“自出机杼,不蹈袭前人一字,而精深华妙,极追琢而无斧凿痕”,“虽不遇于时,下笔自足千古”。

李懿曾对曹星谷的放诞任性有如此评价:“论人绝少许可,不求合于世俗,不受屈于豪贵。唯当云山竹树、诗酒琴棋、良辰美景、山人逸士、缁衣黄冠之流交集,乃一当意;非是,即华筵高会,笙歌盈前,视之蔑如也。”姜长卿在《崇川竹枝词》中称赞他:“歇脚庐中星谷老,莫须诗句附随园。”当时诗坛领袖袁枚约他投诗入《随园诗话》,这是很多诗人求之不得的事,而他却“笑却之”,可见他的高标脱俗。曹星谷自述“狂名早任传诗社”(《渔湾踩棹》),他以诗为命,淡泊功名,“眼底但能联白社(白社为渔湾诗社),腰间胜似挂金鱼(唐初五品以上官员都佩戴装官印的鱼袋)”。只要能与诗社的友人吟诗抒怀,便胜过宦海生涯。

曹星谷所结交的诗友文侣都是高雅之士。在渔湾期间,他赠诗黄剩山:“猖狂双白眼,倜傥一青袍。”为友人写照,也是自况。赠文友葛映楼:“胸怀无俗气,唾咳即文词。”他的理想境界是:“百卷诗,千杯酒,长啸一声落星斗。”(《题陈南浦风雪夜归图》,陈南浦为渔湾画家

他感叹当时的社会黑白颠倒,因而要学习古贤,淡然处事。“跖蹻得廉名,无处处夷由。怀哉古人风,淡然寡营求。”盗跖、庄蹻得了清廉的美名,贤士伯夷、子路在这浊世却没有立足之处,所以他仰赏古人之风,也不想营求名利了。他还自比为被困缚着拉盐车的骐骥,“伯乐不出世,解缚终无由”。这些诗句体现他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

曹星谷幼时极度贫困,中年做幕僚、当塾师,飘蓬南北,他有一组《岁时四无诗》,就是写无酒、无米、无柴、无衣的窘况,但他仍恬然面对。笔墨生涯常遇到煞风景的事,他也从容不迫,甚至将其作为诗材以自嘲。“呼僮研墨当花径,随意抽毫拓竹枝。门外有人敲索债,谅来还是酒家儿。”宋代诗人潘大临写了“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催租人一来,便诗兴索然了;而曹星谷被酒家屡催酒债,却仍有兴致挥毫,超脱尘网、穷且益坚的名士风度,令人可叹可敬。

生活困顿,腾达无门,但曹星谷并未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这方面他有好多诗句,例如,“不信终为梦裹身”“谁信青春易白头”“世上岂无真伯乐”“儿孙总有出头时”……封建社会最能改变读书人生活命运的途径就是科举,所以他也不可能固守名士襟怀。他曾参加过科考,《候榜》诗即证明,此诗叙写了他等人来报喜的细节:“吠狗时倾听,敲门屡误应。”敢于展示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毫不掩饰,这正是他的真实之处、直率之处,也是他的可爱之处。当然,进场屋,盼中举,不会遮掩他的名士光彩,因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充满魏阙与山林的矛盾,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挣扎,他也不例外

曹星谷足迹所至,江南以南京、苏州、扬州滁州等地为主,江北以通州、如皋、海门为主,而通州又以五山、石港渔湾为主。他咏长江、咏五山的诗每首都有警句,至今,读之仍让人感到山水秀丽,美不胜收。

曹星谷写诗有个特殊之处,就是喜写残破萧索的题材,如柴门、野渡、破寺、废园、荒原、孤城、茅亭、破篱等。为什么对这些题材情有独钟?原因有二:一是旧日乡野的自然环境基本如此,且这种环境能够引起诗人的共鸣;二是这类题材可以产生苍凉美、残缺美、孤独美。

曹星谷名士清流,人品高迈卓荦,其诗直逼三唐,在清代诗坛上应有较高地位。可惜他“不遇于时”,在清贫苦寂中默默度过一生。 (徐振辉 曹洪江

教育名流曹文麟

曹文麟(1878—1951),字勋阁,号君觉,乃武惠堂曹氏二十一世孙。童年应院试为通庠秀才,后就学于上海格致书院、通州师范,清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明治大学高等师范,归国后任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监学,并参与擘画地方教育事业。民国元年(1912)任县议会参议员,县参事会后补参事员。在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师,后又兼南通学院附中课务,民国24年又代徐益修在南通中学为语文教师。时与徐益修、顾贶予、顾怡生并称南通四才子。一生热衷教育事业,乐于奖掖后进,桃李盈门,为培养地方人才尽其精力。性格温和,笃于友谊,治学严谨,诗文醇丽,勤于著述,积稿甚富,惜多散佚,留有《张啬庵先生文概注》《觉庵联语》《渡江漫记》《范伯子联语法》等。2004年3月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海文库”编辑刊印了曹文麟诗文集《觉未寮文汇》。

(泊 远)

吴门嫡传曹简楼

曹简楼(1913—2005),名镇,以字行,斋名“读有用书斋”“用恒室”。南通余西人。生前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吴昌硕研究会副会长。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在报刊和杂志上多次发表,上海电视台也做过专题介绍。由于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深得“吴门”绘画精髓,并有创新,尤擅石榴,有“曹石榴”之称,作品被海内外藏家广泛收藏

曹简楼画作

曹简楼原是上海一家纱厂的一名普通工人,21岁时投奔到王个簃先生门下。个簃先生是海门人,曹是南通人,通、海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人,所以他在学校里读书时就景仰王先生。当有人介绍他去王家学艺时,自是求之不得。去的时候,不是学画,而是刻章。刻章十分单调,先生就说你还是画画吧,并拿出笔与宣纸,鼓励他试笔。曹简楼这才敢接过笔在纸上画了一棵松树。先生一见那松针画得劲挺,不由地点了点头说:“你的用笔爽朗,是块绘画的材料。”从此,他才书、画、印三管齐下。在未得吴门三昧之前,即从加入国画互助组到合体社,再到任教于工艺美术学校的近30年岁月里,曹简楼只是闭门埋头作画,从不轻易示人,直到50岁以后,才公开发表作品。曹简楼说,从他学画的那一天起,他就立下宏愿,要么不将画拿出来,拿出来的作品就该得到大家的承认。

30年的闭关修行,曹简楼已睽吴门堂奥,更有创新。他知道没有继承就没有传统,就没有流派,他更清楚不能拘泥流派,一成不变,不然画坛上又怎会有八大、青藤等名家辈出?

他的创新之一,是在色调上追求明快清新的风格,注意疏密、聚散的对比,从而使色彩显得调和、匀称,使人看了便有一种亲切感。有一次颜文梁先生突然问他究竟学过透视没有,因他的画章法上的许多变化,很符合西洋画透视原理。从来没有专门学过西洋画的曹简楼因教学的需要,也吸收了一些西洋画的手法,他能在用色上创新得益于对西洋画的借鉴。

他的创新之二,是扩大了视野,在题材上进行新的开拓。生活在进步,时代在进步,艺术也要进步,绘画表现的内容不能与时代、生活脱节。即使是画花卉,他也尽量避开吴昌硕、王个簃两位老师常画的题材,选择那些一般人认为很难入画的题材,例如,桃子、生梨、甘蔗芋头草莓剑麻,都信手拈来,自成妙趣,更不用说曼陀罗、郁金香、兔子花这些有花香、有色彩、能给人审美情趣的花卉。从前很少有人去画,也很难画得成功的石榴,在他的笔下绽开了幸福的笑容,大受人们的欢迎。不少人向他求画总是离不开石榴,也不知是谁先叫的,“曹石榴”不胫而走,扬誉江南。就连吴昌硕的孙子吴长邺也亲率自己的儿子、女婿登上曹门,让他们拜曹简楼为师,并十分幽默地说:“您从我们吴门拿去的东西太多了,今日请您收他们为弟子,也是想设法要您呕出来一些归还我们吴家。”这两位在画业上有成就的吴家子孙,应邀到日本讲学时也时时称曹简楼为他们的老师,称其所授画艺让他们终身受益匪浅。

难怪有人感叹:要成为吴门画派登堂入室的弟子固已不易,若要“入而复出”成为其中的领军人物更是难上加难。连开山祖师的子孙也心甘情愿地拜入曹简楼先生门下学艺,可见他已得到了吴门画派的真传。

曹简楼画好,人也好,这在画坛上是有口皆碑的,他与乔木先生是好朋友,几十年亲如兄弟,上海举办什么活动,只要有乔木在就一定会看到曹简楼。他俩的老师王个簃先生与江寒汀先生也是相交很深的朋友,为了让这两位大弟子在艺术上能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二老商定互换一下门生,让乔木跟王个簃再学习一些吴门画法,而曹简楼则随江寒汀去习教学艺。先生们的这番美意,后进们却没有接受,没有照办的原因在于彼此之间都在为对方设身处地地考虑。在曹简楼看来,乔木已有“乔百鸟”别称,早已画鸟出名,自己再去跟江先生学画鸟,那么不就影响好友的成就了吗?而乔木也是这样想的。两人想到一处去了,一拍即合,不约而同地婉拒了老师的提携,依旧你画你的鸟,我画我的花。而对于别人来说,能够得到这样的学艺途径,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他俩就这样轻易地放过去了,像天上的云朵,飘过去了,也就永远散失了,但他们都不后悔,这世上还有什么能比真诚待人更可贵,能比圣洁的友情更可贵的呢?

曹简楼与乔木两位先生,能够在自己门派中脱颖而出,得在上海画坛上占有一席地位,这也得力于他们平日里做人做得好,他俩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

当然,“好好先生”也有“动怒”的时候。那是在浦东的一次笔会上,正在绘画的曹先生听得有人说起当今有个别青年画家,小有成绩,这也看不起那也瞧不起,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本来一脸慈祥神色的他,勃然变色,用严厉的口气对这种现象大加指责。也难怪他会生气,像他们这一辈的画家,大家相聚在一起都是与人为善,十分亲近,有着很好的风气。说来奇怪,就算在生气的状态下,曹先生绘出的花卉,色彩还是平和的,基调还是抒情的,可见他的功力与定力非等闲也。 (沈志冲)

海上画家曹用平

曹用平,名庸,字正衡。1922年生于二甲镇花板桥村曹家大园,毕业于大夏大学(今华东师大)。17岁移居上海,系王个簃先生入室弟子,为吴昌硕画派第三代传人。工画花卉蔬果,兼及金石书法,所作师法自然,笔墨精练,气势飞动,含蓄隽永,新意盎然。历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客座教授,南通市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副馆长,个簃艺术馆顾问,南通市书法国画研究院顾问,原通州市书画院名誉院长,多次在国内外办展讲学,游踪遍历美国、日本、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瑞士、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2002年6月,曹用平艺术馆落成开馆,其画斋名曰革非楼。出版有《曹用平画集》《曹用平作品选集》《曹用平作品选》《曹用平艺术人生》等。(www.xing528.com)

曹用平先生的父亲名应溥,号楚园,是位私塾教师,写得一手好字。童年时曹用平最高兴的事,就是观看父亲写毛笔字。在8岁入五圣殿小学读书时,父亲就为他找来了一本名书法家张裕钊的字帖,对他进行严格的训练。苦练了5年的曹用平,13岁已写出了一手好字,当邻家的一位长者仙逝,父亲拟了挽联,命其书写,悬挂出来,见者无不称赞其字有架子,有笔锋,都说他以后准会比父亲更有出息。曹用平先生12岁时,到余西镇余西小学读高小。遇到了从有名的南通师范学校毕业的美术老师俞孝先先生。俞先生为人宽和,对学生循循善诱,且画艺精到。在俞老师画的一幅幅水彩画范稿上,一道清流,参差茅舍,垂柳夹岸,绿树掩映。曹用平每日司空见惯的家乡景色,跃然纸上,竟变得如此美丽,动人心弦。而那些农村家家都有的白菜、萝卜、红花、绿叶,在俞老师笔下则鲜活逼真,比实物更美。俞老师为曹用平打开了一个充满色彩的绘画世界,使他接受了绘画的启蒙教育。他从此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曹用平先生14岁时,到南通市崇敬中学(现南通市实验中学)读初中。当时,在上海与人合股开办工厂的父亲,受上海南通同乡会的委托,带上募捐的善款,回南通监督修葺狼山名刹支云塔。因父亲在狼山督工,曹用平每逢星期天就上风景秀丽的狼山游玩。狼山广教寺长房准提庵的当家和尚苇一,清癯脱俗,通音律、善丹青,尤擅画梅,所作梅花劲拔灵秀,得李方膺神韵。曹用平与他成了忘年交。每次上山,他必到禅房观看苇一和尚挥毫作画,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中国画。一张薄薄的宣纸上,既有泼墨写意、姹紫嫣红的图画,又有遒劲酣畅、龙飞凤舞的书法,还有浑厚古朴的鲜红印章。曹用平欣赏着苇一和尚集刚柔于一体、洋溢着和谐美的书画作品,受益匪浅,更增添了对绘画的兴趣。于是,课余时间,曹用平以芥子园画传为摹本,依样描绘,自学不倦,每有不懂之处,便上山去问苇一和尚。苇一和尚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勤奋好学的小友,常给予点拨,辅助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938年年初,日军侵占南通,学校被迫停课。曹用平只得背井离乡,到上海父亲处,进了青年中学读高中,1939年转学到中国中学读高二。人生有缘,苇一和尚这时也来到上海,在虹口大圣庙当住持。他经常去拜望苇一和尚,并提出要正式拜苇一和尚为师,潜心学画。苇一和尚谦笑着说:“我介绍一位更好的老师教你。”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苇一和尚将曹用平带到好友王贤先生家。王贤即王个簃,江苏海门人,是吴门画派鼻祖吴昌硕的入室弟子,著名的金石书画家,时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教授。当时,王个簃在上海已有好些学生了,由于苇一和尚引荐,曹用平才得以拜其为师。在王家铺着红毡的方桌上燃香点烛,曹用平对端坐在藤椅上的老师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正式成为入室弟子,这年,曹用平才17岁。

1940年曹用平从中国中学转学到家乡所办的上海南通中学就读高三,与家乡的同学一起,一面求学,一面参加抗日宣传。1941年从上海南通中学毕业,考入大夏大学读书。虽然学的是管理专业,但他的志趣仍是绘画,课余时间都花在绘画上。

曹用平大学毕业前一年,父亲病逝。对于一个漂泊在上海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沉重打击。幸亏王个簃老师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生活和艺术上给予他关心指导,不但给了他直面人生的勇气,还填补了他缺失的父爱。从此,王个簃视曹用平如子,曹用平则待师如父。在王个簃老师的鼓励下,曹用平大学刚毕业,就用父亲留下的股金,与朋友合办了一个工厂,用以维持生计。虽然他一肩挑着养家糊口的重担,一肩挑着企业管理的重担,但他仍没有放弃对绘画的追求。更让人赞叹的是三副重担一肩挑,曹用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建树。

1951年1月,曹用平当选为上海市老闸区第一届人大代表,1956年2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公私合营后,他被任命为中心厂厂长。他工作认真踏实,勤勤恳恳,把工厂打理得井井有条,生产蒸蒸日上。连续10年每年都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产值、产量、利润等8项指标。春去秋来,寒暑更替,曹用平既忙于企业管理,又热心于社会公益工作,同时,仍然矢志不渝地向王个簃潜心学画,深究博大精深的吴昌硕画派,遂得吴门画派精髓,并不断开拓创新。

1953年前后,王个簃常去曹用平家画画。因为他家里有张便于挥笔泼墨的大画桌。那一年,由国家出面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第一次大型中国画展。王个簃为了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决定画一张前所未有的大幅五彩牡丹图。他兴致勃勃地赶到曹用平家,让曹用平在大画桌旁拼上一张方桌,再加上一块木板,组成一张特大的画桌。师生协力在大画桌上铺开了一张长一丈二尺(4米)的大宣纸。画这样大幅的牡丹图,王个簃胸有成竹地对在一旁为老师磨墨的曹用平说:“画大画要当作小画画,这样可以做到结构严谨,能够达到自然流畅。画大画,要胸有全局。”王个簃看着铺开的宣纸,拿着画笔,凝神思考,等到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理想的构图时,就挥毫落笔,一气呵成。站在一旁侍候着的曹用平将王个簃画牡丹图时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牢记在心里。王个簃从早晨开始动笔,一直画到夕阳西下,一幅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五色牡丹图终于画成了。这天,在王个簃的鼓动下,曹用平也为画展精心创作了一幅充满大自然活力的《紫藤》,入选展出。曹用平的作品第一次参加全市的展览,就让人刮目相看。

1957年,曹用平的一幅《杜鹃图》在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会上获奖,获得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签发的奖状,作品被有关部门收藏。这是他多年在画坛辛勤耕耘、执着追求的结果,这昭示着他作为吴昌硕画派的后起之秀在画坛崭露头角。他将成绩作为新的起点,在王个簃的言传身教下,继续踏踏实实,埋头苦练,沉浸于艺术的海洋之中,追寻着吴门画派的“海”和“精”。

1979年,年届58岁的曹用平有望落实政策、重新担任厂领导,但他决定提前退休。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他决定把后半生的精力全部投入海派画的研究和创作。1980年3月,在南通举办的王个簃、赵丹、曹简楼、曹用平师生画展,是他在“文革”后第一次亮相画坛。同年10月,曹用平又与程十发、应野平、刘旦宅等在上海友谊商店举办十人画展。两年后的1982年10月,“曹用平汇报画展”在上海中国画院隆重开幕,这是他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当时身为上海中国画院第一副院长的王个簃,在展前以从高从严的标准精心为学生挑选作品。王个簃出席了画展开幕式,并关注展览全过程。沪上各界著名人士魏文伯、俞振飞、程十发等应邀参加,画展十分成功。面对如潮好评,王个簃特地把曹用平找去,问学生对画展的看法。曹用平谦虚地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王个簃听了露出宽慰之色,称赞道:“这态度很好,应感到自己的不足。就怕舆论好,听得舒服,飘飘然,那就糟!”又说:“吴昌老的艺术宝库,金石书画,内容非常丰富,我学到老,也学不完,我还在练功。最近我又把石鼓文重新临了一遍。每天临一鼓,站一个多小时。我是补课,学无止境,你们都要补课。”他说毕拿起笔来书写了“奋心前闯,全力进修”和“勤修苦练”两张条幅赠给他,以示勉励。并以“减少应酬、踏实练功”八个字相赠。

曹用平铭记老师的叮咛,埋头创作,几乎年年把耕耘的硕果奉献给海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知音。作为吴门画派的传人,曹用平在艺术道路上的航道已经畅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4年6月,在故乡举行个展;1984年12月与刘伯年、张金琦、王公助在南京的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王个簃门人书画展;1985年10月应邀随同王个簃赴新加坡访问展览;1987年9月与女儿曹晓明等三人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互助文化中心为庆贺中比友协成立30周年而举办的联展;1987年11月参加比利时举办的摩尔国际水彩画展;1988年应邀赴欧洲访问;6月,在比利时列日市举行由中比友协在列日市主办的“曹用平中国画展”。

1993年12月应邀赴美作文化交流;1994年1月在美国纽约艺术风画廊举办“曹用平中国画展”;1994年3月参加日本中野区文化中心举办的“太湖之会水墨画展”;1996年12月《曹用平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11月在日本东京讲学并在中野区红叶山文化中心举办“曹用平画展”。2000年10月,《曹用平作品选集》出版。

1994年1月22日下午,位于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55号的艺术风画廊宾客如云,“曹用平中国水墨画展”开幕酒会正在举行。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吴鸿侨和文化领事王仁良等前来祝贺。此次画展展出曹用平花卉蔬果等各类作品近30幅。《世界日报》《侨报》《联合日报》《星岛日报》等四家华文报纸先后作了五次报道,对他的绘画艺术作了很高的评价,称他“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国际上争得了荣光”。其中《世界日报》以《曹用平水墨画展 寒冬一抹春色》为题做了报道,赞誉他继承了吴昌硕、王个簃两代大师用笔运拙的厚重风格,且在构图上寓以流动之气,用墨设色浑厚鲜活,透出了绚丽,取得了清雅、圆美流转的艺术效果。以紫藤为例,吴昌硕富古拙莽苍之气,王个簃则透出疏松之妙,曹用平又增添了流曳的动姿。

1998年5月,他向家乡捐赠了自己各个时期的50幅佳作。1999年11月,适逢个簃艺术馆建馆10周年,他又向南通市捐献自己各个时期的代表作50幅,其中大部分作品已收入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曹用平画集》。曹用平将市政府奖励他的5万元奖金捐赠给了个簃艺术馆。

2002年6月,家乡兴建的“曹用平艺术馆”落成,举行开幕典礼,他又把自己收藏的吴昌硕、王个簃、沙孟海等艺术大师的珍品和自己创作的共70幅作品捐赠给故乡,同时将10万元奖金悉数捐赠。其中《玉兰墨竹图》《斗雪图轴》是他与先师王个簃先生合作的珍品。另有《紫薇红荷轴》《葡萄轴 》两轴由王个簃先生题字的书画,弥足珍贵。曹用平动情地说:“家乡哺育了我,我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欣逢盛世,我要在有生之年,把作品献给家乡人民,表一介赤子之心,为家乡繁荣昌盛尽一份责任。”

(曹洪江)

菊痴张蓁

张蓁(1880—1932),字圣麟,号馨谷。原住南通余西古镇,后迁金沙十六总桥东首。兄弟五人,排行老二,因其耿直孤高,放逸不羁,人称“张二痴”,又因爱莳菊、画菊,自称“菊痴”。

张蓁生于艺术之家,父张樵山,酷爱昆曲,为金沙“道南社”主要成员之一。张蓁自幼受艺术熏陶,对绘事兴趣颇浓,十五六岁正式作画,初显艺术才华与独特风格,时人赞其“尤精绘事”(张謇语)。

1923年,他受聘于私立孙氏小学,任美术教员。负责规划校园,建“鞠寿堂”,堂前辟菊畦,亲自灌莳,培育从各地觅来良种。专事画菊,细心揣摩,务求形神兼备,画艺大进。

1924年,法国巴黎举行万国博览会书画大赛,他的水墨菊花图荣获一等奖,得金牌一枚。这一荣誉,得之并非偶然,艺术来自生活,这与先生多年来爱菊如痴如醉,画菊匠心独运,出神入化分不开。先生所画的菊花不但神韵生动,而且能描绘不同品种菊花的茎叶差异,可见用功之极。

获奖后,求画菊的人士颇多,先生深感应接不暇,张謇特为他定润笔:“画菊一朵金一元,未开含苞不计酬”。虽说如此,先生高兴时,为平民绘画分文不取,但权贵显要即使重金相求,却不易得。

先生作品收入《南通书画大观》。其兄张本亦画花卉翎毛。 (曹洪江)

篆刻家曹重休

曹重休(1891—1926),又名曹鸿德,字仲修、重休,号苓庵,通州余西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曹涵秋,为晚清秀才、书画家,当年与余西的清朝御赐翰林李同、张蓁和张玉麟等同乡同好均有书画作品互赠。

曹重休少承家学,后求学于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家乡任教。1920年受聘为余西小学(完小)美术老师、教务主任至去世。与孙儆(1867—1952)、张蓁(1880—1932)等诸多南通书画家有交往。去世后,文友曾为其撰写《曹重休小传》一册,以纪念名重一方、英年早逝之挚友。其书法圆润俊逸,自然流畅,深得赵子昂之法。曹重休亦善篆刻,深得东皋印派之精髓,其存世作品甚少,仅有书画数幅及印存四册。

曹重休先生存世的书画、篆刻作品是余西古镇珍贵的文化遗产。 (曹 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