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坛乐村的基础建设与发展:红色基因传承

坛乐村的基础建设与发展:红色基因传承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坛乐村的水利建设谈到坛乐村的经济建设,不能不说到达寒江水利的修建。该工程项目完成后,可以灌溉包括坛乐、选赞、百笔村在内的6000多亩良田,而坛乐村受益面积最大。换句话说,达寒江水利工程的主要受益者是坛乐村。坛乐村人民用土办法,将它建成一个坚固的混凝土水坝。坛乐村属百色水库灌区内。

坛乐村的基础建设与发展:红色基因传承

(一)坛乐村的水利建设

谈到坛乐村的经济建设,不能不说到达寒江水利的修建。

1.达寒江水利工程的兴建

1951年冬,坛乐村达寒江水利工程上马,这是百色专区当年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该工程项目完成后,可以灌溉包括坛乐、选赞、百笔村在内的6000多亩良田,而坛乐村受益面积最大。换句话说,达寒江水利工程的主要受益者是坛乐村。达寒江水利与坛乐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达寒江水利工程量较大,要在离坛乐村村部10多里处的地方,在达寒江上游把河水拦腰截断,建立水坝,沿着山腰修建干渠、支渠,将河水引到坛乐村灌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那年,为了修建达寒江水利工程,坛乐村数百名的村民到远离村屯10多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在水利建设工地上,坛乐村人们挥舞铁锄,挥洒汗水。

修建这条水利工程相当艰巨,有3个主要项目需要奋战攻关。

一是水坝。当时无水泥建坝,就用木料打桩,竹子编笼,将石头放进笼里,硬是将江水拦住了,改变了水往低处流现象。当然,这是权宜之计。过了几年,一场洪水又把这个土坝冲得一干二净。坛乐村人民用土办法,将它建成一个坚固的混凝土水坝。

二是扩建干渠。原来只有一条小渠从水坝蜿蜒而出,灌溉有限,修建目标是将其建成一个多流量的干渠。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指挥部采用分(队)屯包干办法,每个屯,分一段,限期完成。一个冬天干不完,次年冬天继续干。

三是在百渡(地名)劈山引渠。这个工程的工场不能拉开,只能日夜突击作战,因此,需要采取集中攻关的办法,一举拿下。经过一个秋冬的奋战,整个工程基本建成。这条类似“红旗渠”样式的达寒江水利,修劈环绕了10多个山岗,才把河水从水坝引到灌区10多公里长的渠道。

达寒江水利工程建成后,当地水稻开始由一造变两造,坛乐村成为田东县乃至百色地区第一批种植双季稻的村,成为思林区(镇、公社)的米粮仓。

后来,这条水利工程又经过10多年的修补完善,特别是1974年的大修,即做干渠的“三面光”,在命力屯旁山坡的干渠上安装了长达300多米直径达1米的反虹管,缩短了干渠渠道的长度,减少了水渠渗漏现象,保证渠道下游有充足的水量。

过去的水渠,要经过许多面坡,由于所经过的地方大多数是风化石的地段,渠水渗透很严重。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缩短水渠的长度,将水从这座山通过管道引到那座山,这叫反虹管水渠。这个项目上马时,条件有限,问题很多,但困难吓不倒坛乐村人民。在时任党支部书记雷立泰的带领下,他们大干一年,终于把反虹管项目工程完成了,增加了达寒江水利干渠的流量和灌溉面积。

与此同时,经过努力奋战,还完成了干渠、南北支渠、毛渠的建设任务,并进行了部分渠道硬化的“三面光”。从1951年冬拦坝引水修渠起至1974年冬达寒江反虹管的落成,坛乐村人民用了23年时间修建了这条包含毛渠在内的长达数十公里的水渠。几十年过去了,这条水渠还能使用,而且固若金汤,灌溉着坛乐村几千亩田地,造福人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坛乐村村民修渠护渠的执着和努力,是红军村一种内在精神的写照,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体现。

由于有了达寒江水利工程做保障,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坛乐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向国家卖了余粮,支援国家建设。

2.内油水库的开工

与达寒江水利工程配套的内油水库,2015年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立项。

2016年,内油水库开工。内油水库位于田东县思林镇内油村六欢屯附近的达寒江中下游,距思林镇坛乐村村部11公里。内油水库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顾灌溉等利用的小型水库。内油水库正常水位210米,总库容236万立方米,工程概算总投资1.38亿元,是思林镇的应急备用水源。内油水库建成后,将解决思林镇区及思林、内油、选赞、坛乐4个村35600人饮水问题;改善灌溉农田面积2586亩,恢复灌溉3650亩,新增灌溉2500亩。内油水库建成后,在大坝的左岸非溢流坝段设供水取水口,修建9.65公里输水管道引水到思林镇坛乐村附近的新建水厂处,坛乐村、思林街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3.百色水库灌区工程启动

百色水库灌区工程2018年启动。这对坛乐村来说是个福音。它的开工,对达寒江水利将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百色水库灌区工程位于百色市右江河谷内,拟从百色水利枢纽引水和右江鱼梁航运枢纽库区提水,通过5条总长137.74公里干管,66条总长201.04公里的支管,141座一级高位水池,连贯该灌区内现有水源工程,灌溉右江、田阳、田东等3县(区)12个乡镇(街道)135个行政村59.2万亩耕地及果园,并对右江灌区进行补水。该工程估算投资37.7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定额补助18.2亿元。坛乐村属百色水库灌区内。

百色水库灌区工程2016年底成功增补列入国务院加快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规划,是全国仅有的11个增补项目之一。2018年7月20日,百色水库灌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该工程施工总工期48个月。该工程建成后,可有效发挥已建百色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为发展右江河谷高效特色农业提供可靠水源,提高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生活工业供水条件。12月19日,广西桂西北治旱百色水库灌区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百色举行,标志着该项工程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4.那玩屯自力更生修水库

那玩屯地处丘陵,水源少遇上天旱,一大片田地便成为望天田。为了解决农田用水问题,几十年来,他们不断修水利。1985年,他们来到一个叫交兵的地方开城劈山,用炸药,用钢钎,撬开一座山岗,把水引到梯田,只是后来因水源少而作罢。1988年,他们又决心在索潭岭上修建一座电灌站,需要从达寒江中抽水,扬程42米,还需要修建一个长25米、宽2米、高1.8米的涵洞,工程量相当大,如能实现工程任务目标,将能灌溉600亩的水田。这样的工程,对于一个屯来说可不算小。(www.xing528.com)

红军、赤卫军后代决不轻易向困难低头。在屯里党员的带动下,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那玩屯人硬是把这个工程拿下来了,解决了几百亩田的用水问题。

1981年后,坛乐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坛乐村人民带来了新的实惠。

(二)交通设施的变化

1.公路

过去坛乐村交通比较落后,虽然坛乐处于右江河畔,但思林街和324国道在河的对岸,河上又无桥梁与车渡,商品交换受到阻碍。交通的落后制约了坛乐村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最响亮的口号是:“要致富,先修路。”坛乐村遇上了好时机,开始踏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趁着1988年右江思林段车渡船开通的时机,坛乐村各屯的机耕路开通了。

坛乐村处于右江中游思林段的交通枢纽,百南高速公路思林收费出口站位于坛乐村中央,并与324国道相连接。2007年12月,百色至南宁高速公路通车,拉近了坛乐村与发达地区和城镇的距离。从2010年起,坛乐村各屯际公路水泥路硬化工程动工,经过3年的努力,所有的水泥路面硬化目标已经实现。据统计,坛乐村3.5米宽的屯际水泥路面达27公里。这样的行动,比同类村屯提前5年实现了屯屯通公路的目标。

交通的便利激活了经济发展。面对这样的机遇,坛乐村人调整了产业结构。有了公路,通了车,村民们开始买车搞运输,经营商贸,拓宽了就业渠道。

2.右江思林坛乐渡口的变迁

渡口的变迁,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坛乐村各屯几乎沿右江而居。右江思林大桥开通之前,坛乐村与思林街有一江之隔。

在右江南岸,有个渡口通往对岸思林街,这个渡口旁边的村落就称为坛乐村渡口屯。这个渡口古来有之,河对岸就是一个大圩场。土司时代,因思林县县治在坛乐村远街,河对面的人来坛乐这边赶街,需要通过这个渡口;改土归流后,思林街开设圩场,远街圩场搬至思林街,河这边的人要往思林街那边赶街也需要通过这个渡口。你来我往,渡口成为交通要道。右江两岸都有码头。繁华年代,思林街曾拥有大码头、二码头、西街码头、民生码头4座码头。坛乐渡口这边也有一座码头。码头是农耕时代商贸活动的晴雨表,如今仍然没有过时。

过去,江河两岸之间来往极为不便,只能靠渡船载人载物。右江长达数百里,两岸间来回摆渡的地方,都可以称渡口,而真正以渡口命名村屯只有坛乐村渡口屯,这足以说明这渡口对于该屯的重要性。

过去能与水利能相提并论的是右江思林渡口。渡口如同达寒江水利那样,都是坛乐人的命脉。赶圩需要经过渡口,外出需要经过渡口。在过去的日子里,思林街三日一圩,还有的人,有事无事都需要上街转一转,渡口在坛乐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走渡口需要摆渡,船只是通往两岸的交通工具。坛乐人与思林渡口船工、渔民达成共识,要保证这条交通要道畅通无阻。

渡口还流传着动人的故事。百色起义时期,来来往往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里乘船穿梭于右江河面上,来往于思林与坛乐之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红七军将士都曾多次在这里渡船过右江。当年,红七军战士阮平与战友执行一项紧急任务急需过河时,遇上了敌人,一位姓唐的船工见状机智地让他们平躺在船舱里,冒着飞弹把他们送到对岸,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20余年后,即1950年秋,时任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五军第一九五师师长阮平在回乡探亲时,还亲自登门拜访这位人称“唐大婶”的老船工,感谢她当年的救助。

渡船是连接壮、汉民族交往的桥梁。思林街上,周边云集着壮族汉族粤语及讲平话的群众。船工有部分是思林街的,也有部分是坛乐村的。船工和渡船者壮、汉民族均有。每次渡河,大家在等渡,一般是人坐满了才开船。一次渡河,就似一次小聚会,相识或不相识的坐在一起,船舱里就是一场信息发布会,“会议”短则10分钟,长则1个小时。壮话、粤语、平话、桂柳话、普通话,有时还有瑶话,各种音调,交杂在一起,形成融合的交响曲。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坛乐村的河岸线长达10公里,大有发展前景。过去人们都想着在右江航运上做文章。20世纪七八十年代,坛乐村坛郎屯的3个生产队和那务、渡口、远街等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各造出一艘木船,有的后来还做成了机帆船,这些船只方便了右江两岸的来往,解决了货运客运的需要,提高了生产力。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右江思林南岸货物车运上324国道的问题,渡口设置了一个车渡。1988年,田东县开通了思林至坡塘公路后,渡口就更加繁忙起来。为解决过河难的问题,田东县里专门拨了一个车渡船,并配备汽艇1艘,渡工7人。车渡船属田东县交通局管理,一次可以装下4部卡车过河,赶集的人们也可通过乘渡船过河。渡口行人穿梭,车流滚滚,好不热闹。

3.右江思林大桥建成通车

2007年11月,右江思林大桥竣工。同年12月,百南高速公路通车。百南高速公路思林出口收费站距离右江思林大桥不到500米,距324国道1000米。右江思林大桥距原思林渡口也大约1000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坛乐村与思林街的来往,结束了靠渡船运载的历史。多年来人们希望两岸架桥通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住房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坛乐村虽然处于圩镇周边,但除了一些富裕人家有砖瓦房,其余均是住木柱茅棚或砖柱茅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有了改善,人们开始建新房子。为了改变落后面貌,20世纪70年代初,该村屯建起了小砖窑,解决了建房用砖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住房有了根本改善。至80年代初,各户基本上住上了砖柱瓦房。到90年代,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兴建混凝土钢筋楼房。为改变坛乐村的面貌,从2008年起,国家给予扶持资金帮助坛乐村100多户人家进行的危房改造,改变了原来房屋低矮简陋的现状。目前,坛乐村共有两层楼以上楼房1200余间,基本上实现了楼房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