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洽沟蔡氏无字碑-中华民族智慧结晶,蔡家的辉煌与荣耀

洽沟蔡氏无字碑-中华民族智慧结晶,蔡家的辉煌与荣耀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汤河镇西洽沟村蔡氏祖林里有一座碑,红石无帽体偏小,左侧空格无内容,中间四个大字“蔡氏祖茔”,右侧落款:“道光岁次丁未孟夏吉立”。响场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举,也是西洽沟村蔡氏先祖们的智慧结晶。响场曾是西洽沟村蔡氏一族兴旺的标志,也是蔡家的辉煌与荣耀。据西洽沟村蔡氏祖谱载,蔡氏十三世叔祖春荣于清乾隆晚期居京为官,为官清正廉洁,至嘉庆初年卷入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

洽沟蔡氏无字碑-中华民族智慧结晶,蔡家的辉煌与荣耀

刻上文字的石头即为碑,可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民间传统的碑有两种,即有功名的人逝后所立的碑,是有帽的,给平民立的碑却无帽。古来民间就有有帽为“碑”、无帽为“碣”的说法。

在汤河镇西洽沟村蔡氏祖林里有一座碑,红石无帽体偏小,左侧空格无内容,中间四个大字“蔡氏祖茔”,右侧落款:“道光岁次丁未孟夏吉立”。碑的上方横向四字:“永言孝恩”。此碑既不是为先考妣,也不是为哪一个先祖立碑,更无立碑者署名。

百余年来,人们对“蔡氏祖茔”四字不甚理解,将其说成女姓之碑,这完全是不知道碑的来由而信口胡说。

关于“氏”字,有如下正解:古代姓和氏有区别,氏从姓分出,后来姓氏不分了。旧时的已婚妇女,通常在夫姓后再加父姓,父姓后加氏作为称呼,如张王氏,夫姓张,父姓王。后世对有影响的人也以氏称呼,如神农氏、太史氏等。

西洽沟村蔡氏曾是官宦之家,“茔”即坟墓、墓地也。“蔡氏祖茔”即是蔡家祖宗之坟墓。

耐人寻味的是立碑人为啥不署名呢?从该碑上方横向“永言孝恩”四字不难看出,此碑为逝者后裔所立是确定无疑的,非公祭之碑。

幸好立碑时间尚存:“道光岁次丁未孟夏吉立”,即此碑立于公元1847年4月,距今160多年了。

其实此碑内藏隐喻,蔡家荣辱尽在其中。“张八缸、陈万粮、蔡家炫富打响场”之民谣传唱到今,“蔡家打响场而犯了抄”,至今村内妇孺皆知。

何谓响场?近几年也爆出了几处地方的响场,其描述基本相同,无非是在汪塘之上放上木板,木板下挂许多大小不同的铜铃铛,宫商角徵羽五音俱全。马拉着碌碡在躺板上奔跑,发出清脆悦耳之声回响。至于说响场是打谷场之用,笔者不能苟同。据蔡氏祖谱载:响场是祭天、地、祖及娱乐活动之用的乐器。打响场时,铜铃发出的声音激起水波而产生共鸣,其声音之恢宏、旋律之优美,可与世间所有乐器媲美。响场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举,也是西洽沟村蔡氏先祖们的智慧结晶。(www.xing528.com)

西洽沟村前原有两个汪塘,村西南方向的一塘曰西南汪,东南方向之汪塘谓之东南汪。东南汪呈圆形,四壁陡峭,深约一仞,土质灰黑坚硬,汪中间高出一圭丘,曰水脐子,是当年蔡氏响场旧址。在半个世纪前,响场内时有遗物发现。人们在挖汪泥时,常捞出铜铃来,个头大如壶、小如拳,呈暗黄色,摇之仍能发出清脆悦耳之声。塘内木橛、木板横七竖八混在汪泥水中,稍有腐朽。

响场曾是西洽沟村蔡氏一族兴旺的标志,也是蔡家的辉煌与荣耀。可树大招风,高枝易折,响场就是蔡氏遇难祸因之一。据西洽沟村蔡氏祖谱载,蔡氏十三世叔祖春荣于清乾隆晚期居京为官,为官清正廉洁,至嘉庆初年卷入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奸人以蔡家打响场犯上为由告于皇上,蔡家被定为钦犯,遭灭族之灾,时间是嘉庆八年。

蔡氏祖碑

当时蔡氏之财富来自何处?十三氏叔祖之胞兄蔡春欣,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举人出身,不问政而从事陶朱事业,遂使蔡家有千金之富。上有朝廷命官,家有巨商,故蔡家显赫一时,为沂州名门望族,财丁俱旺。村西几十亩地的花园曰西花园,内设学校、武场等供其族人子弟使用。村东十余亩地的菜园曰东菜园,供族人及用人厨用。响场则是独出心裁之杰作。

嘉庆之难时,蔡春欣侥幸逃离,亡命他乡,至道光丁未年,历经半个世纪,返桑梓重建家园。返乡时青丝不再,霜染两鬓,看故乡沧海桑田,面目全非,望祖林,如筐大的坟丘紧挨百余座。冢颓蒿掩,满目萧然,难分长次昆仲。其祖理应筑一衣冠冢,立碑以孝先考妣,然而虽已事过境迁,仍惊魂未定,心有余悸,未敢暴露其身。为慰告先祖,将难言之隐,谕示后人,便立“蔡氏祖茔”碑以志。这就是立碑人未署名之原因。其碑红石无帽偏小,以低格调未敢显露其先祖之权贵。

其后世子孙为避祸,蔡氏十三、十四世祖逝后便于远离祖林数里之遥的北岭后坡葬之,直到十五世以后才敢近祖林而葬。

十三世春欣祖,即是“蔡氏祖茔”碑亲手竖立者。这块碣石虽只有四字,但它记录了西洽沟村蔡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也暗示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之暴戾。碑上虽未署名,但其含义更深。

(撰文:蔡明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