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魏文化:忠义与荣耀

曹魏文化:忠义与荣耀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忠义”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关羽一生忠义仁勇,诚信冠天下,是践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桃园结义的誓词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义”就是讲究信义,知恩图报。由此可见,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主要是发生在许昌这片土地上,基本上都是在与曹操的交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

曹魏文化:忠义与荣耀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义”指的是办事准确,诚信守诺,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忠义”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关羽一生忠义仁勇,诚信冠天下,是践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

在许昌众多的三国名胜古迹中,体量最大、内涵最深、影响最广、游客最多的当属春秋楼与灞陵桥,而这两处景区,都与曹操和关羽有关。所谓忠、义、仁、勇,“忠”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桃园结义的誓词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义”就是讲究信义,知恩图报。因为这样的义,关羽能够为寻故主而舍弃爵禄富贵,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刘备,也同样为了义,即便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他敢于义释曹操;“仁”就是仁智,单刀赴会其实是仁智的表现,绝不是鲁莽;“勇”就是勇武,解白马之围、五关斩将都是勇的最好表现。由此可见,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主要是发生在许昌这片土地上,基本上都是在与曹操的交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

曹操是个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典范,他对关羽的欣赏与爱惜更是非同寻常。当关羽被围土山时,曹操派张辽去劝降,关羽提出“土山三约”。关羽这“三约”,哪里是降者之约,分明是胜者的霸王条款。然而求贤若渴的曹操从见到关羽那一天起,就爱他是个人才,总想为己所用,所以对关羽所提这些极尽苛刻的条件,都硬是答应下来,并亲自“出辕门相接”。接下来,曹操为了留住关羽,在许都更是给他充分的厚爱:赏赐宅第,封侯授官,赐马赏金,奉为贵宾,给了关羽足够的荣耀,为显示关羽的“忠”和“义”做足了铺垫。在许都期间,关羽不为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所动,心中始终惦念着义兄刘备,始终“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为避嫌,将曹操赏赐的宅第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不越雷池;夜读《春秋》更是传为千古美谈。

关羽后来得知了刘备的下落,毅然封金挂印,修书请辞。曹操为关羽的忠义所感动,在许都灞陵桥赠袍送行,并以关羽为榜样,教导部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大度地放了关羽。当时大将们都很不理解,认为关羽归刘备,是如虎添翼,应当追上去杀了他,以免后患无穷。曹操说:“我已经答应放人,怎能失信呢?各为其主,不要追了。”遂后成就了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美名。曹操接受了关羽种种苛刻的条件,付出了掏心掏肺的挽留之情,甚至忍受了关羽为“过五关”而斩魏“六将”之痛,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到的。(www.xing528.com)

关羽败走麦城之后,首级被东吴送至曹操,重情爱才的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了关羽。可以说,关羽的一生与曹操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曹操的爱才、惜才,就体现不出关羽的忠、义、仁、勇,而关羽的忠、义、仁、勇最出色的体现莫过于在许都的这段时间。

关羽一生的功名盖棺定论,可以用流传于民间的一句话来说明:“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功在许都。”这是曹操与关羽的缘分,也是曹操、关羽与许昌的不解之缘。倘若没有曹操的爱才心切,没有把关羽留在许都,没有给关羽那么多的关怀,也许就没有了关羽日后寻找刘备的“忠”,没有了从许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没有了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义”了。关羽的“忠、义、仁、勇”成就了以后关羽“神”一样的形象,使关羽由一个武将变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而这些都与曹操分不开,也都与许昌分不开。没有曹操在许昌的识才、爱才、揽才、容才,就无法成就关羽的“忠、义、仁、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