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接受印度医药学与佛教

中国接受印度医药学与佛教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印度佛教的发达和发展,印度医学的许多内容是与佛教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把印度医药学称为佛教医学。印度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印度文化东传中国并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印度医药学的历史远远早于佛教,后起的佛教吸收了印度医药学的部分内容,医学成为寺院教育的一部分。[30]印度佛教医学的主体是《大藏经》中汉译的论医佛经和涉医佛经,据初步统计有400多部。

中国接受印度医药学与佛教

古代印度的医药学很发达。由于印度佛教的发达和发展,印度医学的许多内容是与佛教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把印度医药学称为佛教医学。有学者认为:“佛教医学是东方医学文明的重要宝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思想内涵、理论构架和临床实践的宗教医学体系。”[27]在佛教东传中国的同时,印度医药学也传播到中国,为中国佛教僧医乃至中医接受和应用,并且将其融入中医药学之中,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印度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印度文化东传中国并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宗教常常自称“治病救人”,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往往对医学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视,佛教也是如此。在原始佛教阶段,佛陀最初是禁止僧徒涉足医疗的,因为医疗活动往往与世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不允许僧徒因为行医而影响到佛法的修行。但出于慈悲救世的目的,佛陀为了医治患病的僧众以及俗人,他又允许善解医方的僧人开方下药,解除患者的痛苦。因此在佛教文献中,佛陀常被喻为“大医王”,其教义被比喻为能解众生之毒的“阿揭陀药”。佛陀为了医治众生身心的病痛,以一生的时光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指出一帖帖疗治身心的药方。因此,经典里比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依于此义,则佛教可以说是广义的医学。此外,佛教行道,本着慈悲喜舍之心,供奉病人乃一种功德。《四分律》说:“佛言,自今已去,应看病人,应作瞻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表现出佛教徒慈悲之心。

佛教徒的医药实践活动随着佛教教义的发展,而呈现深入的趋势,特别是大乘佛教修菩萨行的出家人,为了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对医学教育更自觉一些。

印度医药学的历史远远早于佛教,后起的佛教吸收了印度医药学的部分内容,医学成为寺院教育的一部分。义净介绍医方明在印度的情况时说:“五天之地,咸悉遵修,但令解者无不食禄。由是西国大贵医人,兼重客商,无为杀害,自益济他。于此医明,己用功学,由非正业,遂乃弃之。”关于印度医学与佛教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佛学又叫慧学,它与其他宗教不同。……它的教义试图统摄包容一切,称为‘五明’之学。一为声明,研究声韵学和语文学;二为工巧明,研究工艺、技术、历算之学;三为医方明,研究医药学;四为因明,研究逻辑学认识论;五为内学,研究佛学。因此,印度医药学就包含在佛学体系之内。”[28]

关于“医方明”的具体内容,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的第一章第一颂解释为:它(医术)的诸分支为:(1)针刺首疾(眼科);(2)治身患;(3)鬼瘴;(4)治诸疮;(5)恶揭陀药;(6)长年法;(7)治童子病;(8)足身法。(www.xing528.com)

这是印度生命吠陀体系的8个部分。在汉译佛典中,这种分类法被译为八分医方、八种术、八术、八医等。根据以上“八医”,印度生命吠陀,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8个分科,亦即8种相应的疗法:第一拔除医方:为抉拔人体上惹起痛苦之物;第二利器医方,为使用利器疗治眼耳等病的外科医学;第三身病医方,为对全身疾病之治术;第四鬼病明或鬼病医方,为驱除因鬼凭而生诸心病之医方;第五看童法,为对胎儿、幼童、产妇等之看护学;第六恶揭陀药科论,为关于诸药剂,尤其是解毒剂之学;第七长命药科论,为关于长生灵药之学科;第八强精药科论,为关于强精催春药之学科。

关于佛教医学,李良松认为:“什么是佛教医学?佛教医学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教理论为指导的医药学体系。什么是中国佛教医学?中国佛教医学是佛教医学与中国医学相互融合的医药学。即以佛教理论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以寺院传承的方药和诊疗经验为代表,并吸收古印度和西域医药技术的医学体系。”[29]他还指出:“佛教医学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教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体系。由于佛教医学的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教医学,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教医学。”[30]

印度佛教医学的主体是《大藏经》中汉译的论医佛经和涉医佛经,据初步统计有400多部。其实所谓的论医佛经并不是专门的医典,只不过有医药相关的内容稍多一些,严格地说在《大藏经》中没有一部纯粹的医典。涉医佛经中的许多是“以医为喻”类型的经典,其医理在阐述佛法义理时起到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用,还有一些只列举病名而没有药名的佛经。

律藏是佛教三藏(经律论)之一,它的理论色彩不及经论强烈,却保存了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百科画卷,其中的医学资料也非常丰富。律藏中的药物分为时药、更药、七日药、尽寿药四种。[31]律藏的医疗方法涉及各科,且兼及咒术、卫生保健等方方面面。在汉地僧人对律藏所作的疏注中,也提到医药事。此外,在汉地僧人所编撰的佛教百科全书类著作和音义著作中,对印度佛教医药(主要是药物的名称、性能等)多有解说。在僧传作品中,既有“胡僧”的行医经历,也有汉僧严格遵守佛教医药事戒条的事迹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