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历史研究文集:广州政治中心地位的重新确立

广州历史研究文集:广州政治中心地位的重新确立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晋及南朝时期,岭南大量增置州郡,但广州作为岭南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又是岭南的经济中心和国内最重要的外贸港口。唐代,广州在岭南的政治中心地位得以确立。以番禺为中心的广州地区,在岭南的政治中心地位提高及稳固,对于广府人文之盛及在全国文化地位的提升,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广州历史研究文集:广州政治中心地位的重新确立

两晋及南朝时期,岭南大量增置州郡,但广州作为岭南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又是岭南的经济中心和国内最重要的外贸港口。南朝时期,岭南百越遗裔族名众多,一般通称为“俚”,有时亦称“獠”。这一时期岭南俚人仍占多数,四朝在岭南增置郡县,把未入籍的俚人纳入编户,并以当地酋帅为郡县官吏,加速俚人地区的封建化进程。史称南朝期间,“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珠玑、犀杖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13]增置郡县,集中在今西江流域、潭江流域和高雷地区以及粤中地区。朝廷对俚人渠帅实行羁縻政策,敕封俚人的爵位高至公侯,官职有将军、刺史、太守、县令(长)等;对有功者赐给仪仗、汤沐邑,授予统治州郡大权,朝代更换而官职爵位不变,或由子孙世袭。实施这种政策的后果,助长了各州郡豪族势力的增长,但也增进了俚汉交融。广东西部以汉人豪族冯氏和正在汉化的俚人豪族冼氏最为强大。在粤中“据南海”的宁猛力后来受封为钦州刺史,是“倔强山洞”的豪帅,宁氏是俚化的汉人豪族。[14]隋初,番禺俚帅王仲宣、陈佛智起事反隋,苍梧、冈州、藤州、罗州(今化州)各部落的豪强首领响应,聚兵围攻广州,隋广州总管韦洸中流矢身亡,后来还是冼夫人遣兵才解了广州的围。可见尽管南海郡一带作为岭南行政中心,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岭南其他地方更深,汉化进程更快,但由于俚族豪帅的势力仍很强大,隋代之前,岭南的经济、军事、政治重心仍在西江流域一带。

总的看来,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利用还是有限的,经济实力尚未居于粤地最前列。汉末,“即使番禺(即广州)是较大的都会,但整个经济活动的重心,仍在粤北和西江流域,那些地方的人口也相对较多”。[15]六朝时期北方汉族迁入南来,主要仍是以粤北山区、河谷平原地带为落脚点,南部平原、沿海地带人口较少。西晋人口密度以粤北始兴郡(今韶关地区)为最密,每平方公里有0.19户以上;其次为西江流域,苍梧郡、广兴郡、高凉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0.16—0.19户;粤中、粤东极为稀疏,南海郡每平方公里不到0.1户。南朝直至陈代仍未改变历史上长期以来的“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人口分布状况。西江流域最密,信安郡(今高要一带)每平方公里超2户,永熙郡(今罗定一带)每平方公里1.6—2.0户。广东南路和连江流域(合浦郡东部)、熙平郡(今连县、阳山一带)分别居粤地之第三四位,每平方公里1.1—1.5户。而珠江三角洲一带只有每平方公里0.5—1.0户,[16]开发还是有限的。

隋代是一个过渡,平陈后在岭南东部设置广州(治曲江)、循州(治归善,今惠州市东)两个总管府,都督各州军事。开皇末,广州总管府由曲江移治南海(今广州)。

唐代,广州在岭南的政治中心地位得以确立。唐初在边境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在岭南东部置广州、高州南康州(治今肇庆)和循州四个总管府,不久改总管府为都督府。高祖武德九年(626)废南康州都督府,以所管11州隶广州府,广州升为大都督府。贞观三年(629)改广州大都督府为中都督府。永徽(650—655)以后设节度使,以广、桂、容、邕、交州五都督府统管岭南各州及其他都督府,称为“岭南五管”。五管统摄于由广府都督兼任的五府节度使,广府在岭南具有最高地位,“岭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隶岭南节度府,其余四十州分四府,府各置帅,然独岭南节度为大府”,四府对大府“虔若小侯之事大国,有大事咨而后行”。[17](www.xing528.com)

开元二十二年(734),分天下为15道,各置按察采访处置使。岭南采访使治广,辖境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全部和越南北部。与此同时,朝廷又于边境置十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岭南置五府经略使,“绥靖夷僚”,仍统五管。广管直辖23州(广、潮、漳、循、韶、连、端、封、康、泷、冈、新、恩、春、高、辩、潘、雷、罗、儋、崖、琼、振州)。岭南节度使(五府经略使)“节度五岭诸军,仍观察其郡邑,于南方事无所不统”。[18]唐末咸通三年(862)改岭南节度使为岭南东道节度使,乾宁二年(895)敕赐岭南东道节度使号清海军节度使,仍治广州,辖24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海南二省全部及湖南南端一部。以番禺为中心的广州地区,在岭南的政治中心地位提高及稳固,对于广府人文之盛及在全国文化地位的提升,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后梁黄滔《祭南海南平王(刘隐)》文称:“五羊奥区,番禺世壤,汉为列郡,唐作雄藩,总百蛮五岭之殷,有出将入相之盛”。[19]镇于番禺的岭南节度使被称为“雄藩”。

广州(南海郡)地位的提高,也见于所领县分之数目及等级在广东境内各州郡中绝对领先。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今广东境内有24郡93县,南海郡领13县,其他各郡所领仅2县至6县。南海郡所领县分中,番禺、南海为上县,余皆为中县,其他各郡所领县分等级,除始兴郡所领的曲江县、连山郡所领的桂阳县为上县外,还有少数是中下县,其余都是下县。[20]唐代的州、县分等级是按人口之多寡而定的,以上情况显示了广府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及县级政区设置之密集,反映了唐代广州经济进展与社会文化的改观。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北方受战乱蹂躏,人口日减,而广东接受了大批北方移民,广州依赖海路之利而商业繁荣,广州府人数激增,从天宝元年至元和年间(742—806)这60多年间,由4.2万户增至7.4万户。[21]

唐代是科举制发展和确立的时期,科举人才的多少反映了一地封建文明开发程度和水平。唐代岭南与黔中同列为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为了改变大多数官吏由当地土著头人补授的弊病,上元三年(676),唐高宗诏示取消都督选补官吏制,改由朝廷派出选补使负责简选。开元八年(720)选补使由广州移置桂州(今广西桂林),十四年(726)张九龄任桂州都督,兼任岭南选补使,反映了此时广州一带的吏选已不成问题,南选重点转移到少数民族势力仍然很大的岭南西部。天宝十三年(754),唐玄宗诏允岭南五府管内参加选补有“藻词可称者”,“如有情愿赴京者亦听。其前资官并常选人等,有词理兼通,才堪理务者,亦任‘北选’及授北官。”[22]既批准了岭南科举制出台,又将南选及授北官接轨。会昌五年(845),分配贡举名额,除两京及京师附近地区名额较多外,岭南与黔中、福建各分配进士名额7人、明经10人,虽然比长江流域名额要少一些,但已反映了唐后期科举制在岭南正常推行。各地区登进士第人数多寡是该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的一项主要标志,唐代广东登进士科者有36人,其中韶州9人、广州8人、潮州3人、封州3人,循州3人、康州1人、端州1人。[23]唐代岭南出了两位宰相:张九龄和刘瞻,分别为韶州人和连州人,张九龄之伯父张宏雅于显庆四年(659)举明经及第,是唐代首位粤人及第者。这些都说明北江上游粤北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还在广州之上,并超过了文化一度领先的粤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