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文人咏襄阳:羊祜、诸葛亮、杜预等耆旧值得追思

历代文人咏襄阳:羊祜、诸葛亮、杜预等耆旧值得追思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襄阳耆旧中,三苏尤其推崇羊祜、诸葛亮、杜预三人,如苏洵《襄阳怀古》: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这首诗除了登临怀古之作常有的古人已去、空余遗迹的思古情怀之外,突出的情感是极力夸赞诸葛亮在西蜀建功立业——“千年爱未衰”,夸赞诸葛亮在襄阳躬耕苦读,从而成为帝王之师。苏轼和苏辙都用《襄阳乐》旧题赞颂刘道产的政绩:使君未来襄阳愁,提戈入市裹毡裘。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

历代文人咏襄阳:羊祜、诸葛亮、杜预等耆旧值得追思

在三苏咏赞襄阳的诗歌中,三苏提到的襄阳名人有羊祜、杜预、诸葛亮、刘道产、刘表孟浩然杜甫、王恪等人,其中王恪是苏辙的友人,属宋代当代人,其他人都是先代古人。对于襄阳耆旧,三苏有褒奖,如赞扬羊祜、诸葛亮、杜预“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夸赞刘道产“人道使君似羊杜”,也有批评,如批评杜预“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苏洵《襄阳怀古》),批评刘表、刘琮“父生已不武,子立又不强。北兵果南下,扰扰如驱羊”(苏辙《野鹰来》),真可谓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在襄阳耆旧中,三苏尤其推崇羊祜、诸葛亮、杜预三人,如苏洵《襄阳怀古》: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

辽辽岘山道,千载几人行?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

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

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朅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

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

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

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看到岘山堕泪碑而怀念羊祜,因怀念羊祜而想起诸葛亮,又看到万山沉碑潭而怀念起杜预,其间虽有“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的悲叹,有“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的批评,但终归还是夸赞三人的英雄业绩,表达对三位贤能之士的无限景仰。

这首诗虽然将诸葛亮列入豪英三子中(“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但并没有充分展开,倒是苏轼的《隆中》一诗充分表达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余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这首诗除了登临怀古之作常有的古人已去、空余遗迹的思古情怀之外,突出的情感是极力夸赞诸葛亮在西蜀建功立业——“千年爱未衰”,夸赞诸葛亮在襄阳躬耕苦读,从而成为帝王之师。

除了羊祜、杜预、诸葛亮之外,三苏还崇敬刘宋时期的刘道产。刘道产曾任雍州刺史、襄阳太守,他善于治理政事,在襄阳政绩尤为突出,当时蛮夷叛乱,长期割据山林,不接受朝廷治理,但却顺服刘道产,一概迁到汉江一带居住,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因此有了南朝西曲民歌《襄阳乐》(一说《襄阳乐》为宋随王刘诞所作)。苏轼和苏辙都用《襄阳乐》旧题赞颂刘道产的政绩:

使君未来襄阳愁,提戈入市裹毡裘。

自从毡裘南渡沔,襄阳无事多春游。

襄阳春游乐何许,岘山之阳汉江浦。

使君朱旆来翻翻,人道使君似羊杜。

道边逢人问洛阳中原苦战春田荒。

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

——苏轼《襄阳乐》

谁言襄阳苦,歌者乐襄阳。

太守刘公子,千年未可忘。

刘公一去岁时改,惟有州南汉水长。

汉水南流岘山碧,种稻耕田泥没尺。

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

泽中多水原上干,越人为种楚人食。(www.xing528.com)

火耕水耨古常然,汉水鱼多去满船。

长有行人知此乐,来买槎头缩项鳊。

——苏辙《襄阳乐》

苏轼诗歌主要用对比法,将刘道产来襄阳任职以前“使君未来襄阳愁”与任职以后“襄阳无事多春游”作对比,将刘道产治理的“襄阳春游乐何许”与“中原苦战春田荒”作对比,在对比中肯定了刘道产治理襄阳的政绩。苏辙用的是典型事例法,举刘道产在襄阳推广水稻种植的典型事例,来肯定夸赞刘道产造福一方、“千年未可忘”的政绩。

与之相反,苏轼和苏辙都用《野鹰来》旧题批评了刘表、刘琮的无能。汉末,刘表在襄阳政绩显赫,将襄阳治理成了汉末战乱环境中的一片乐土,人才汇聚、稳定富庶、带甲十万,但是许多人劝他趁曹操袁绍对峙的机会,偷袭许昌,逐鹿中原,他都没采纳,结果到儿子刘琮时就投降了曹操。

野鹰来,万山下,荒山无食鹰苦饥,飞来为尔系彩丝。

北原有兔老且白,年年养子秋食菽。

我欲击之不可得,年深兔老鹰力弱。

野鹰来,城东有台高崔巍。

台中公子著皮袖,东望万里心悠哉。

心悠哉,鹰何在!

嗟尔公子归无劳,使鹰可呼亦凡曹,天阴月黑狐夜嗥。

——苏轼《野鹰来》

野鹰来,雄雉走。

苍茫荒榛下,毰毸大如斗。

鹰来萧萧风雨寒,壮士台中一挥肘。

台高百尺临平川,山中放火秋草干。

雉肥兔饱走不去,野鹰飞下风萧然

嵯峨呼鹰台,人去台已圮。

高台不可见,况复呼鹰子?

长歌《野鹰来》,当年落谁耳?

父生已不武,子立又不强。

北兵果南下,扰扰如驱羊。

鹰来野雉何暇走,束缚笼中安得翔?

可怜野雉亦有爪,两手捽鹰犹可伤。

——苏辙《野鹰来》

苏轼诗歌用正面衬托法,前半部分,写作者站在万山下,呼喊野鹰来帮他抓住老兔,结果“我欲击之不可得”;后半部分,则写在城东,刘表虽然“使鹰可呼”,但是“亦凡曹”“归无劳”,用我呼鹰不来,正面衬托刘表虽能呼来雄鹰,但依然没有收获,实际上是讽刺了刘表、刘琮父子的平庸无能:占据着荆州的天时、地利、人和,却没有逐鹿中原的魄力。苏辙诗歌用反面衬托法,前半部分,写刘表当年在呼鹰台上挥鹰狩猎的盛况,野鹰飞临,羽毛披散,体大如斗,携风带雨,秋风萧杀,笔力遒劲,气势不凡;后半部分写人去台毁的世事沧桑,感叹刘表父子虽然招缆了许多雄鹰似的贤才,但最终还是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