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山县革命老区养殖业发展史

灵山县革命老区养殖业发展史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灵山县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推广科学养殖,畜牧水产迅速向规模化、商品化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2003年灵山县获“中国奶水牛之乡”荣誉称号,是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奶水牛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奶水牛生产基地和水牛奶业开发基地。促进水产畜牧产业化发展,全县有自治区级以上水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

灵山县革命老区养殖业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后,灵山县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推广科学养殖,畜牧水产迅速向规模化、商品化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1978年至1990年,县内的“猪的杂交改良”“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广西人畜弓形体病研究”“灵山县推广科学养猪情况及其效益”“灵山县鸡马立克氏病防治效果”“改革生猪防疫制度降低生猪死亡率”“科学饲养石岐杂鸡”等13个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治区、地区科技成果奖,推动了全县畜牧业发展。“草鱼一年多次人工繁殖鱼苗”成功,以及淡水养殖采用放养大规格鱼种、合理搭配优良品种、轮捕轮放、重视鱼病防治、科学饲养管理的半精养养殖技术,促进了全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1991年,国家农业部把灵山县列为杂交水牛开发重点县。是年11月起,又建立全县生猪统一防疫制度,积极开展畜禽传染病防治,保护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全县生猪疫病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家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牛的疫病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1994年,全县鸡存栏508万羽,出栏732万羽,鸡肉产量9152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4.6%、31.6%、32.8%,创历史最高水平。新圩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品鸡基地,被命名为“地、县养鸡示范镇”。1995年,全县淡水养殖面积3727公顷,水产品产量1.08万吨,首次突破万吨大关,灵山县获自治区水产局颁发“淡水渔业产量达万吨单位特别奖”。1996年,灵山县被评为“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1998年起,水产养殖由单纯高产量逐步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变,养殖技术由半精养进入精养。

2000年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养殖业在整个大农业中所占比重,逐步推广舍饲圈养、暖棚养殖等技术,饲养管理步入科学化、标准化轨道。利用全县9.84万公顷天然草地,加快养牛业发展,全县畜牧业保持持续发展良好态势。2000年和2001年,灵山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广西奶业发展先进单位”。2003年灵山县获“中国奶水牛之乡”荣誉称号,是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奶水牛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奶水牛生产基地和水牛奶业开发基地。2005年,全县专业从事畜禽养殖的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到2098个,当年奶水牛存栏1.12万头、水牛奶产量1518吨,居全区第一位。(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后,灵山县畜牧业发展迅速。图为集约化养鸡场和灵山县百强水牛奶乳业有限公司奶水牛养殖基地(灵山县畜牧水产养殖局提供)

2010年,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培育生猪、香鸡、奶水牛、生态鱼、淡水苗种等畜牧水产“一村一品”示范村15个,有效提升了水产畜牧业优质、安全、生态发展水平。促进水产畜牧产业化发展,全县有自治区级以上水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2011年,落实能繁母猪补贴、良种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补贴等16大项惠农政策,资金1300多万元。到2012年,全县畜牧水产生产与1978年比,牛年末存栏10.62万头,增长32.09%;其中奶牛存栏从0到2.06万头。生猪出栏53.5万头,增长2.61倍;家禽出栏2918万羽,增长29倍。肉类总产量9.37万吨,增长5.74倍;牛奶产量1.45万吨;水产品产量3.6万吨,增长33倍。“灵山香鸡”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