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母城见证通讯业和香港变迁

重庆母城见证通讯业和香港变迁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重庆—泸州开通载波电话,重庆电信电报业务全部实现载波化现在的中国电信水土云计算基地我在重庆60多年,从前期的维护、安装,到后期参与项目设计、产品设计,几乎见证了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有20多年中断了与香港亲人的联系。戴霭强的证件1992年退休后第一次回香港,后来又陪同行业的朋友多次去香港对口公司考察通讯产业。1951年,民生公司从香港撤离,是新中国航运史上的一件大事。

重庆母城见证通讯业和香港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电话离普通市民很远,装电话、打电话都是地位的象征。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关部门曾就电话按次收费进行过讨论:一种观点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按次计费,另一种观点是应该引入计次收费制度。

当然按次计费很快就占据主流。开始是单式计费,即打一次电话不计时长,收费一次。后又改为复式计次,即每三分钟算一次,次数由电脑累加。当时我在电信一厂,参与了这套设备的设计,并销售给全国有关电信部门使用。

1978年,重庆—泸州开通载波电话,重庆电信电报业务全部实现载波化(中国电信重庆公司供图)

现在的中国电信水土云计算基地(中国电信重庆公司供图)

我在重庆60多年,从前期的维护、安装,到后期参与项目设计、产品设计,几乎见证了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从抗战时期的进口交换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产仿制设备,再到自制的程控交换机,现在更是进入了光通信时代。以前我们勒紧裤腰带才能向德国、加拿大购买设备,现在已经可以向全世界出口通信设备。

我在重庆搞了一辈子的固定电话,如今人人都用上了手机。手机成为了人际交往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而且功能越来越强大。固定电话逐步被淘汰,我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1951年离开香港回大陆已经整整70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有20多年中断了与香港亲人的联系。

戴霭强的证件(www.xing528.com)

1992年退休后第一次回香港,后来又陪同行业的朋友多次去香港对口公司考察通讯产业。1951年离开时,我记得香港当时最高的建筑只有14层楼,现在环球贸易中心有118层楼。记得当时路过油麻地时,我自豪地给出租车司机说,我以前就住在这里——炮台街39号。几十年过去了,口音一点也没变,我仍然习惯香港、广东的生活,所以一有机会我就过去居住一段时间。

如果1951年不回大陆,我一辈子可能就是一个香港的海员,我喜欢大海。1951年回大陆后,如果随“桂山号”入伍,可能也就此牺牲了(整理者注:“桂山号”回大陆后,被重新改装为军舰,并作为解放军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主力战舰之一,参与了1950年解放万山群岛战役。由于缺乏海战经验,该舰被击沉)。尽管历次运动给归国华侨带来了一些冲击,但我在1969年第一批落实了政策,并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活了数十年,一直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说我这一辈子还是很幸运的。

李秀英女士

1931年,李秀英在澳门出生、成长。1950年,她在香港和民生公司职员牟炳权结婚生子。那些,是遥远的记忆。如今,她已经在重庆生活了66年。

1951年,民生公司从香港撤离,是新中国航运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民生公司职员家属,李秀英亲历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性时刻,这个澳门姑娘、“香港太太”,一路颠簸到了重庆。

66年过去了,李秀英习惯了重庆的气候、梯坎、滑竿、麻将和梆梆糕,她家楼下就是一个典型的重庆集市,弥漫着火锅川菜的浓郁气味。唯一的侨居生活痕迹是港澳归侨对鲜花的热爱。除了带着一点粤语口音的重庆话,她已是地道的重庆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