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州木雕艺术的历史与流派

福州木雕艺术的历史与流派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中国,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福州昙石山木兰舟已出现木雕鱼。现在,福州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木雕、广东潮州木雕一起,并称中国四大木雕流派,福州也成了中国三大木雕产区之一。他的同乡木雕艺人牛仔和福州象园村木雕艺人等无不受其影响。《禅语》花梨木此时,福州木雕名家高手辈出,形成象园、大坂、雁塔三支流派,其艺术各具特色,世代相传。

福州木雕艺术的历史与流派

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中国,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福州昙石山木兰舟已出现木雕鱼。到战国时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拍板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椁板的阴刻,发展到产生立体圆雕工艺。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在承袭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汉墓出土的动物木雕作品中,更可以了解到汉代木雕工艺发展的水平。动物作品有马、牛、狗等。这些四足动物造型生动,身长分别在14厘米~55厘米之间,都是以分部制作黏合而成的办法雕制的。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成为当今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宠儿”。明清时代的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现存于世的木雕作品“沉重木雕鸳鸯暖手”即是其中代表作。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各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福建木雕艺术从民间建筑家具、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而来,形成了福州、莆田泉州等地同中有别的风格:福州龙眼木雕着重仿古,刀法细腻,注重神韵,风格淳朴,造型简练概括,稳重大方,具有劲健浑厚的艺术特色;莆田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则以精致的透雕见长,风格古朴典雅、刻画细腻、层次分明;闽南一带的金木雕流行以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金彩,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泉州的彩木雕主要以飞禽走兽为题材,追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木雕伴随着福州先人铿锵步伐,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从构木为巢到刳木为舟,从揉木为耒到剥木以战。大至殿堂楼阁、佛像雕刻,小至案几陈设、把玩小品,都有福州木雕深沉的痕迹。现在,福州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木雕、广东潮州木雕一起,并称中国四大木雕流派,福州也成了中国三大木雕产区之一。福州木雕,代表并反映了福建木雕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水准,它以龙眼木、黄杨木、荔枝木、樟木、红木、茶树木等为主要材料,雕刻成人物、动物、花鸟等工艺品,能借木形纹理,以刀法流畅、衣饰生动、具象精美、体态身姿变化丰富而著称,富有深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韵味。

根据志书的记载和文物普查的有关资料、福州市古城区原有百余处古坊、巷,然而沧海桑田,岁月变迁,目前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屈指可数。其中一处就是“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最早萌芽于距今约1600多年前的西晋晚期。其传统格局、坊巷纵横,大墙大院,流畅的曲线山墙,舒展的门罩排堵,极富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民居的特色。许多民居门窗漏花的木雕,采用透雕而成,不仅工艺精美,而且图案花饰丰富。在木穿斗构架中,插斗、重柱、月梁等部位常饰以重点雕刻,增加对比。雀替吊柱,精雕细刻,立体起伏,层次丰富,形态各异。花鸟山、人物走兽、吉祥图案、故事情节的雕镂比比皆是。不少橱、柜、床、桌、椅等家具也雕刻精致,古色古香。

《觉者》龙眼木

福州木雕源于唐宋时期的寺庙建筑和神像雕刻,题材丰富,表现广泛,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明末清初从佛像及建筑、家具等雕刻分支发展到供室内陈列、欣赏的雕刻艺术品。时有客居福州的长乐孔某另辟蹊径,利用天然树根疤节,相形度势,巧施刀斧,制成各种典雅古朴的人物及情趣盎然的禽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他的同乡木雕艺人牛仔和福州象园村木雕艺人等无不受其影响。众人争相仿效,历数十载之盛。

《参禅》楠木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客居福州的长乐人孔某(佚名),据记载,孔某是象园村的女婿,经常往返于长乐及福州之间,因此对象园天然造型的木雕有深远的影响。

利用各种树根的天然疤节,相形度势,稍加雕饰而成各种人物、动物,为龙眼木雕之始。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福州东郊象园村一带木雕艺人争相仿效,以茶树根和樟木的自然形状雕刻人物、走兽作品。鸦片战争后,象园村艺人柯传钟,以雕塑人物自然逼真闻名,人称塑佛钟,他精于木雕技艺,不仅在象园村收徒传授木雕技艺,还传艺于邻村的陈天赐(大坂村)、林希增(莲宅村)、庄尚贵(东门外竹屿村)等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福州辟为“五口通商”口岸,木雕艺人制作的产品与停泊在闽江口和马尾港外国轮船上的水手、商人交换实物。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象园村已有近300多人以雕刻为业,此后专营木雕的“古董商”应运而生。(www.xing528.com)

清末,象园村成为闻名的木雕之乡。木雕技艺日趋成熟,技法以圆雕为主,及浮雕、透雕、薄雕、镂空雕等,擅刻老翁、仕女等人物题材。树根资源供不应求,艺人陈天赐等人发现龙眼木材质坚实、纹理细密、木色古朴、且材源充足,从此改用龙眼树的枝干作为雕刻材料,形成龙眼木雕行业。不久,由于佛像雕刻品不景气,陈天赐,俞开仁等人创制各种人物圆雕欣赏品,并用从越南进口的红树皮,用清水、微火、慢煮浓缩液作为天然的色彩颜料红褐色,而后上中国大漆,再镶嵌以骨制的牙齿和眼睛,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天然的蜜蜂蜡刨光,使作品显得古朴浑厚,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为便于订货,还制定产品规格尺寸。在始创龙眼木雕刻的同时,柯传钟、柯世仁等人又创用黄杨木雕刻古代人物、动物等圆雕作品。柯世仁曾应聘赴印度尼西亚传艺。他的创作态度严谨,作品稍有不如意均弃之于火,因此传世作品极少。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的《男观音像》《长眉佛》《弥勒佛》《伏虎罗汉》与《伏狮罗汉》等作品,人物性格鲜明,刀法古朴简练。象园村柯庆元的黄杨木雕以精工细刻的镂雕见长。大坂村陈道灿师承陈天赐的传统技法,吸取瓷塑人物表现手法,独创其艺术风格,并代代相传。

《禅语》花梨木

此时,福州木雕名家高手辈出,形成象园、大坂、雁塔三支流派,其艺术各具特色,世代相传。象园流派(又称柯派):人物刻画注重神韵,衣纹线条柔顺飘逸;动物作品丰富多姿;人物面具为一枝独秀。杰出艺人有柯传钟、柯世仁、柯庆元等。柯世仁传世之作有《男观音像》等,柯庆元以具有故事情节的活动作品轰动艺坛。大坂流派(又称陈派):以人物雕刻为主,在传统木胎贴金的“金佛体”基础上发展起来,吸收戏剧人物的舞台艺术,作品神形兼备,装饰意味浓厚。杰出艺人有陈天赐及其徒弟陈道灿等,以擅长雕刻观音仕女著名。雁塔流(又称漆器派):雕刻技艺分支发展为镂雕,浮雕等花饰图案雕刻,后与福州脱胎漆器相结合,作为漆器框架垫座的装饰,刀法流畅,雕镂玲珑剔透。杰出艺人有陈良礼、王则清等。王则清创作的《叹气弥勒》(又名探手弥勒)作品,成为历史保留品种,长盛不衰。

《羊头骨》崖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策的扶持给福州木雕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1958年,南公园合作社成立,此后成立的福州木雕厂集合了象园头三大流派的众多名艺人,使20世纪60年代成为福州木雕最鼎盛的时期。三大流派也迎来了合作的模式,带来了规模的扩大,也与其他种类手工艺结下了不解之缘。“牙雕、软木画、寿山石雕、脱胎漆器都与木雕有渊源。比如,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福州牙雕厂和石雕厂都是由木雕厂抽掉技术骨干成立的,而软木画中佼佼者郑立溪、吴启要等都曾经搞过木雕;原脱胎漆器厂里给漆器上色的工人原先很多就是给木雕上色的。至于寿山石雕与木雕更是同属一门。”上色是福州木雕独特的染色工艺,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福州木雕厂充分利用这一特色,结合龙眼木、荔枝木的特性,打出“古董牌”,使产品上了档次,海外销量也节节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上街一带木雕业发展迅猛,福州木雕也发展到一个辉煌的时期。现有上千家左右的个体木雕企业,前店后坊,从业人员就达万人之多,且规模大、品种多,形成木雕一条街,已成为福州木雕业的主要力量。

福州与台湾两岸的木雕产业在历史上也是紧密关联的。台湾的木雕行业如今发展甚好,当地许多从事木雕行业的人也都称自己仙师的技术是由福州来的木雕老师传授的。对台湾来说,这些传授自福州的技艺对其整个木雕产业都进行了有力补充和丰富。台湾的木雕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和创新,现普遍呈现出写实、简约风和几何这三种风格,他们擅长从自然中提取创作元素,以自然的简化组成造型结构,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真挚之情。而这些与早期赴台传授手艺的老一辈木雕老师们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因此现台湾木雕工艺品市场的升温与良好态势是与福州木雕分不开的。

蒲团达摩》荔枝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