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筝艺术历史与流派

中国古筝艺术历史与流派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以后古筝艺术不断完善,并得到持续的发展,尤其在元、明、清时,古筝艺术和各地的戏曲有机结合,地域特色明显加强,促进了中国古筝艺术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注重发掘、整理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古筝艺术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中国古筝艺术主要有以下几大流派,即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陕西等。

中国古筝艺术历史与流派

筝,是一种用梧桐木剖凿成长方形音箱、面板呈弧形的弹拨乐器,因“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后汉刘熙《释名》)而得名。其音色优美,富有意境雅俗共赏,被誉为“仁智”之器。筝起源于秦地(今陕西、甘肃一带)。故后人把筝统称为秦筝,而称“古筝”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秦筝自早年传入中原,在赵、郑、楚、吴地相继流行。后来,又随着客家人的三次大迁徙传到了闽粤。传统的古筝艺术在汉代随着相和歌的兴起而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时期。此时的古筝艺术不仅种类繁多,如卧筝、十三弦筝,而且流传到了日本、朝鲜;造筝技术也有所提高,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并出现了薛琼琼、李青青等许多弹筝名家和众多古筝大曲,如《广陵散》《行路难》等,它们结构宏大,调式丰富,有的流传至今。隋唐以后古筝艺术不断完善,并得到持续的发展,尤其在元、明、清时,古筝艺术和各地的戏曲有机结合,地域特色明显加强,促进了中国古筝艺术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注重发掘、整理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古筝艺术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先后有曹正、赵玉斋、高自成、韩廷贵等一大批民间艺人被请入高等艺术院校,走上讲台,专门从事培养古筝艺术人才的工作。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涌现出大量的古筝艺术后备力量,不仅丰富、完善了古筝艺术的理论,而且大大提高了古筝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如今的古筝艺术大家庭里,绚丽多彩,正如老前辈曹正先生所说:“流行全国各地的民间乐曲……丰富多彩。风格之全诚可谓茫茫九派流中国矣。”

中国传统的古筝艺术通常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细腻、婉转;北派豪放、悲凉。当代艺术家们则划分得更为细致、详尽。中国古筝艺术主要有以下几大流派,即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陕西等。较为突出的河南流派风格高亢、粗犷;山东流派深沉、朴实;潮州流派华丽旖旎;客家流派古朴典雅;浙江流派清香中荡漾着泥土气息,恰似一幅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陕西流派则委婉中多悲怨,缠绵悱恻,激越中有抒情,慷慨急促,如同在给人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陕西是筝的故乡,2000多年来,或宫廷或民间,一直延续不断,从最早的组成秦声,到明末的秦腔伴奏,从唐代音乐的广泛应用,到西安鼓乐中的存留,以及眉户、榆林小曲等说唱音乐的伴奏,都有可靠的记载和例证。但与别的地方比较,在陕西榆林城内也保存了古筝,且技艺还停留在原始的弹奏上,近代以来,虽未彻底绝响,但已濒临灭绝。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的筝人便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即将秦人始创的筝,又还归秦人,并继承、发扬古筝艺术,让秦声在秦地重新获得生机,为今人服务。几十年来,陕西人已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巧,从伴奏陕西地方戏曲代编创具有秦地风格的作品,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且成效显著。如今,陕西流派不但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技法特点,而且有大量的秦筝代表曲目(《秦桑曲》《香山射鼓》)和代表人物(周延甲、曲云)。古城西安、咸阳等地,学筝、弹筝者众多,且热情高涨。“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的面前。(www.xing528.com)

中国古筝艺术,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她以其独特的光辉闪耀了2000年,历代筝手层出不穷,遍及上至皇帝、下至乐伎的各个阶层,经历了孕育、生长,直至开花、结果,能发展到今日的“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局面,充分表明了中国古筝艺术已趋向成熟!

(原文发表于《今日中国》(中文版)1996年第08期、《对外大传播》(英文版)1996年第Z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