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凤岗村围海造田,防潮海堤成通道

凤岗村围海造田,防潮海堤成通道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拓展生活生产空间,加强村域外围的堤防,改善对外交通,从民国时期开始,凤岗先民便开始围海造田。防潮海堤成为凤岗村第三条对外通道,横穿村南的五南水现仅留存一道五南沟,但该水道仍然是马滘、滨海片区重要的排灌沟渠和渔船避风港。

凤岗村围海造田,防潮海堤成通道

据1936年的《汕头地图》和1954年的一份美军地图显示,以及村中老人的口述可知,民国时期的凤岗村是一个“准岛屿”,东有濠江,南有五南水,西北有港道、池塭与大陆相隔,唯有一石板桥与马滘村连接,有俗语称“自古凤岗出入一条路”。

为拓展生活生产空间,加强村域外围的堤防,改善对外交通,从民国时期开始,凤岗先民便开始围海造田。

民国中后期,凤岗先民在村北接马滘村的濠江水域建堤围塭,而后两村堤坝相连形成凤岗第二条对外通道,围内开发建设成为近千亩的池塭和盐田。1969年,该堤段因水毁重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集体在村西南外围(即溪头尾至南畔炮楼以西)的浅水滩上,筑土堤围“大池”,开拓大面积的养殖池和盐田。

2016年凤岗航拍图 林泽槟/摄(www.xing528.com)

20世纪60年代,凤岗大队克服9个月大旱(1962年10月—1963年6月)的自然窘境,克服生活物资紧张和建筑物料匮乏等诸多困难,克服建闸筑堤技术不足和劳力紧缺等诸多问题,决然举全乡之力,在村南与南山村之间的五南水域建一座四墩五孔大闸,围筑堤坝长近1千米,围填土地超3000亩,并将其开发改造为农田、盐田和池塭。围内的水利农田改造工程直至1972年才完成,而后大部分土地被征为南山湾产业园区。防潮海堤成为凤岗村第三条对外通道,横穿村南的五南水现仅留存一道五南沟,但该水道仍然是马滘、滨海片区重要的排灌沟渠和渔船避风港。

凤岗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筑堤建闸和围海造田,不单给后人留下一大片农田、盐田、池塭,还为保卫围内马滘、滨海街道片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防御海潮侵害的人工屏障,为群众往返南山与凤岗、马滘与凤岗之间开辟了两条便捷陆路,同时为近年来南山湾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开拓了用地空间,意义积极而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村西、村北的大部分盐田、水域、港道也被围填为住宅用地。原来的“准岛屿”现已与大陆完全连接,达南路、河中路、疏港大道等市政道路交错而过,交通便捷。

凤岗渔村新貌 郑耿生/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