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闲间文化:凤岗村的文艺交流与武术练习

闲间文化:凤岗村的文艺交流与武术练习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个年代,有个别家庭居住条件较为宽松,就会有许多年轻人聚集到他家里,扎堆在一个房间中,自然而然地将其占据为闲间。闲间人多以兴趣相投、地缘相近而汇集在一起,大部分是男生闲间,也有个别是女生闲间。由于那个年代能上学的人很少,闲间里的文化人,便备受村民们敬重。不少青年好武,闲间便成为他们练习武术的阵地。闲间之间不时还会切磋武艺。闲间文化里的崇文尚武和互助精神,至今还温暖着闲间人。

闲间文化:凤岗村的文艺交流与武术练习

改革开放前,农村住房普遍紧缺,居住环境恶劣,大部分家庭少则几口、多则十几口人,只能生活在一两间旧屋之中。在此生活环境下,许多年轻人不得不聚集到一些“闲间”,给家人腾出生活空间,凤岗村也不例外。经历那个年代的人,闲间是他们回忆的重要标签。

那个年代,有个别家庭居住条件较为宽松,就会有许多年轻人聚集到他家里,扎堆在一个房间中,自然而然地将其占据为闲间。闲间便成为一帮年轻人的“集体宿舍”和学习、消遣、生活的场所。

闲间人多以兴趣相投、地缘相近而汇集在一起,大部分是男生闲间,也有个别是女生闲间。由于当时文娱生活较贫乏,闲间里的人除了学习、消遣,有条件的还会弄来一两件乐器自娱自乐,或摆下文房四宝练起书画,或搞来一些海鲜农产品,自制美食……如果某一闲间创下什么新的玩法,就会迅速在其他闲间传播开来,成为闲间人的新时尚。

闲间人还有一些记忆犹新的片段。每到渔季,闲间里的人就会三五成群一起“落溪仔”(即简单的涉水捕捞)、“扒刹仔”(即到浅滩扒取壳类)、“抠车罾”(即以网具在浅水捕捞),等等,生产所得一方面添作家用,另一方面可供闲间里的伙伴美餐一顿。每到夏季,由于闲间室内闷热,容不得太多人过夜,回家又没地方睡,许多人会到祠堂、牧场、城垅顶、大池堤、大户人家门前等空地露宿,因人多地少,不少人还得卷着草席早早到这些空地抢占“地盘”。夜晚露宿免不了被蚊虫叮咬,偶尔夜间下雨,更是折磨人,露宿的人都得卷着席被逃回闲间。

闲间往往也是一个互助会,每逢闲间有成员家里需要帮忙的,伙伴们都会出手相助,比如农忙收割、晒花生、做蜂窝煤、操办丧事等。不少闲间里的人还自发组成“父母会”,参加“父母会”的人就有义务帮助“会员”操办丧事。清末民国期间,凤岗人有不分族界辈分组“会”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九人会”,该会因由19个人组成而得名,这个组会不单是互助会,后来还发展为经商团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因禁止民间社团组织,乡里的“父母会”解散,而后各生产队分组成立“掩埋队”,队员家庭之间形成殡葬互助机制。(www.xing528.com)

由于那个年代能上学的人很少,闲间里的文化人,便备受村民们敬重。空闲之余,文化人就会教导一些爱学习却读不起书的人,讲故事、练书法、谈论时事……闲间成为那些爱学习的人的业余“学校”。生活环境虽然艰苦,但好文练字之风甚盛。

乡里的文化人也喜欢以闲间为据点,开设“讲古台”,讲述《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中的故事,甚至有逐夜连续讲述的,更受年轻人的欢迎。“讲古”人不时也会讲述《聊斋》一类的神鬼故事,如于夜间讲述,常让听众不寒而栗,有的还吓得不敢独自回家。

不少青年好武,闲间便成为他们练习武术的阵地。民国末年至20世纪70年代,为强身健体,消遣时间,大部分闲间兴起习武之风,当时还有不少外聘拳师前来教导武术。据传南枝拳高手丁月波曾应邀到凤岗传授南枝拳艺。一个个闲间便成为一个个“小武馆”,青年们食葱粥(拜师仪式)、蹲马步、打沙包、行梅花桩、练拳花(练习武术套路),习武略有所成。闲间之间不时还会切磋武艺。不过习武之风虽盛,却很少见凤岗人逞强好斗。

经历闲间生活的人,脑海中还有许多有趣的记忆,而共同的记忆便是“闲间”。闲间文化里的崇文尚武和互助精神,至今还温暖着闲间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