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个机会,唐朝功臣的自我修养与领土统一

半个机会,唐朝功臣的自我修养与领土统一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时一个机会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李渊在无奈的情况下,最终给了大侄子李孝恭半个机会。让李孝恭做山南招慰大使,而不是山南道行军总管,李渊显然经过了深入思考。纵观唐朝整个建政过程,完成领土统一的手段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征讨,一种是招抚。李孝恭怀揣阶段性成果,向远在长安的李渊汇报:可以把巴蜀当做大后方,向东征讨,因为东面忽然冒出一个异端,顶着个吃米的名字,竟干着吃人的勾当,应该教训一下。

半个机会,唐朝功臣的自我修养与领土统一

公元618年,隋太上皇杨广江都(今扬州)死去之后,远在长安的隋恭帝杨侑将皇位“禅让”给了李渊

李渊一坐上皇位,立刻放眼未来,准备四面出击。他很清楚,太原起兵以来进行的大大小小十几次战争,一再印证了“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一千古名训。但自己坐上了皇位,受身份限制,已无法自由驰骋疆场;大儿子李建成身为太子,不能“轻举妄动”;二儿子李世民倒是很能打,可仅凭他一己之力,似乎还不够;四儿子李元吉是一个给他个玩具就能玩半天的主,只能做配菜,做不了主勺。至于其他儿子,就武功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李渊考虑完儿子之后,开始考虑侄子——他始终认为,所谓的国家机器,本质上是家族企业,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军事领导权交给家族以外的人。

将侄子们遍览一番之后,李渊很伤心。他做出决定:李世民虽不是三头六臂,可在当前形势下,也只能当三头六臂用。

李渊给李世民下达了军事计划:以长安为中心,西部、北部、东部,都由李世民来负责,争取几年之内,让大唐管辖的国土面积翻上几番。若是人手不足,可以让李道宗与李道玄(均为李渊堂侄)做配菜。

南部呢?

南方的巴蜀之地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得关中只能偏安一隅,得汉中与巴蜀,方可觊觎天下。大唐既然已准备觊觎天下,就不能不先经营巴蜀,可派谁去呢?

只能碰碰运气。

很快,一道圣旨下给了文职干部李孝恭:带上山南(今秦岭以南)招慰大使的帽子,再带上一些兵马,到巴蜀去经营一下,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贪多图快。

其实英雄是时势造出来的,你不给人家时势,怎么出英雄?有时一个机会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李渊在无奈的情况下,最终给了大侄子李孝恭半个机会。

为什么说是半个机会?看看李孝恭头上的那顶官帽,便能知晓其中答案。

让李孝恭做山南招慰大使,而不是山南道行军总管,李渊显然经过了深入思考。(www.xing528.com)

纵观唐朝整个建政过程,完成领土统一的手段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征讨,一种是招抚。如果是征讨,就派行军总管(或元帅)过去直接开打;如果是招抚,就派招慰大使过去直接谈。

在大唐的最高决策者看来,征讨的结果只能有一种——必须成功,但招抚的结果可以多一种——允许失败。万一谈不拢怎么办?接着谈,一遍遍谈,实在谈不下去的时候,再改派武将过去征讨。

征讨意味着强大,招抚意味着先要装得很强大。

打着大唐的旗号,去巴蜀走走,能吓住几个就算几个吧,反正带兵打仗也不是你的强项——李渊没说出来,李孝恭却猜得出来。

不过李孝恭很清楚,想吓住巴蜀人,可能比走蜀道都难。只有另辟蹊径,才能确保成功。温文尔雅的李孝恭一踏上了巴蜀的土地,立刻做了一套完整动作,这套动作竟然让巴蜀人为之疯狂,三十余州不久纷纷归附!什么动作这么厉害,大力金刚掌还是北冥神功?都不是。

李孝恭对着巴蜀山川,来了“温柔一刀”。他没有将叔父的“招慰”精神贯彻到底,而是稍稍做了点变动,修了一字,添两个字:招携以礼。

李孝恭带来的不是“慰”,而是“携”。“慰”使人忧伤,“携”才会带来希望。淳朴良善的巴蜀人民等来的不是豺狼,而是“阿礼郎”。

只要让我们大步流星走康庄大道,这片热恋的土地究竟姓杨还是姓李,并不是不可商量——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人,最终也会受惠。李孝恭凭借着他的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征服了蚕丛的子孙。

李孝恭怀揣阶段性成果,向远在长安的李渊汇报:可以把巴蜀当做大后方,向东征讨,因为东面忽然冒出一个异端,顶着个吃米的名字,竟干着吃人的勾当,应该教训一下。

李孝恭的意思很明了,“文”已经动过了,他想动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