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完美团队:唐朝功臣如何自我修养?

打造完美团队:唐朝功臣如何自我修养?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不能创造一个完美个人,那就创造一个完美团队。但完美个人与完美团队,在特定的时候,是一对矛盾——房玄龄准备用宽广的“爱”,去包容一切,理解一切,但李世民适时提醒他:“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这是李世民对完美团队的完美解读。对于官员体制,李世民的战略思维是少而精,现在“少”的问题完美解决,“精”的问题立刻摆在房、杜两位宰相面前。

打造完美团队:唐朝功臣如何自我修养?

既然不能创造一个完美个人,那就创造一个完美团队。

但完美个人与完美团队,在特定的时候,是一对矛盾——房玄龄准备用宽广的“爱”,去包容一切,理解一切,但李世民适时提醒他:“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

皇帝把话说得很明白:官员不图多,要精;治吏不能松,得审。

太宗将话说得又很含蓄:作为宰相,还需要将自己心中的爱,再放大些;与对国家的爱相比,对下属的爱,都是小爱。

这是李世民对完美团队的完美解读。

作为优秀政治家的房玄龄,当然理解领导的意图,于是很快,大刀阔斧的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第一波,就是政府机构部门全国大裁员。

李世民指示房玄龄,直属中央的政府机构任职官员达到两千名,有点不正常,应该大力裁减。

话说起来简单,上下嘴皮一碰,就能出来,可真正把它付诸实施,实实在在地做出来,绝对不容易,因为裁员意味着要有人丢掉饭碗,要有人心痛。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手中的饭碗属于流水线铁质产品,此处弄丢,别处找找,没准还能找回来,但对于京都长安中央级别的官员们来说,拿在手中的,可都是私人订制的纯手工金质饭碗,一旦弄丢,再到哪儿去找?

但太宗皇帝说得很明白,本次中央政府机构大调整的主要目的是“裁”,不是“轮”,是回收饭碗,不是相互交换一下继续盛饭吃。

眼看着房宰相磨刀霍霍地要对自己下手,一些不愿“坐以待毙”的官员们开始坐卧不安,开始四处奔走,最终形成气候——一股若有似无的抵抗势力,正逐渐形成。

这注定是冷冰冰的较量。那种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谈谈心,展望一下未来,便让人乖乖交出金饭碗的想法太过浪漫。房玄龄很明白:夺了人家的碗,就是碎了人家的仕途未来,得罪人是必然结果。

房玄龄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找到杜如晦,打算商量一下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房玄龄首先提出几种具体实施方案,但感觉都不合适。特别是对于先拿原秦王府的人开刀的想法,房玄龄讲出来之后,自己都不住摇头苦笑。

杜如晦握紧老搭档的手:咱就这么办!

杜如晦认为,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最大阻力不是来自于偏僻角落,而是来自于皇帝周边。只要将皇帝身旁的近亲旁支修剪整齐了,再对付其他招展着的花枝,就要好办得多。

不过秦王府可是皇帝梦开始的地方,原来府内不断隐现着的脸庞,对于太宗来说,可都是满满的回忆与情感,因此在将皇帝剪成“一枝独秀”之前,一定要征询一下本人的意见。毕竟,他是本次裁员运动的始作俑者。

结果李世民的回答简单而明确:人君当以天下为公,而不能为己之私产,你们放手去干,我决不会因私人徇私情,为私人谋私利!

皇帝的话是风向标,是尚方剑。

有了李世民的支持,两位宰相开始对秦王府大刀阔斧起来,针对当事人哭爹喊娘、上蹿下跳的挣扎表现,房、杜二人毫不理会,直接拎起来,菜市场走走,不值几个钱的,立马舍掉——不是老百姓的菜,就不是国家的蔬,老百姓心里的秤称不出斤两的,压根儿就不往国家天平上放!

李世民躲在幕后,对于前台传来的阵阵哭泣声,假装没听见。

秦王府的事情一解决,其他的都不是事儿。一番动作下来,两千京官被裁去近七成,只剩六百四十三人。六百四十三这个数字读起来也不少,然而,有比较才有鉴别,宋朝仁宗时期的京官,达一万七千人。

唐太宗依据事情设官,宋仁宗依据人情设官。

中央的事儿一了,房玄龄,杜如晦便开始着手整治地方,针对“两多一少”(行政机构多,官吏多,老百姓少)的情况,大加并省,裁减州县,将全国仅划分为十道、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个县。

唐初的这次裁员无疑是成功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奠定了贞观之治乃至有唐一代的政治基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裁员运动,它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朝代。可历史上第二次大裁员运动,却葬送了一个伟大的朝代——明朝末期,面对日益庞大的官僚集团,崇祯皇帝雄心壮志,义无反顾地走上政府机构改革之路,并一去不复返。与李世民自上而下的改革相反,朱由检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改革方案,过程中狠抓次要矛盾,对贪污成性、腐败成风的大官僚置之不管,对处于官级最底层的驿站小吏却痛下杀手,最终将那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生存的驿站小吏逼疯。驿站被无情取缔之后,失业人员李自成喝着西北风揭竿而起,将崇祯逼死在树影婆娑的景山之巅。

对于官员体制,李世民的战略思维是少而精,现在“少”的问题完美解决,“精”的问题立刻摆在房、杜两位宰相面前。“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李世民掷地有声。

如何让余下的官员“精”起来?皇帝的指导性意见是“审”与“省”。

房玄龄、杜如晦简单商量之后,有关政治体制的第二波改革开始,重点是治吏,手段是立法,目标是保证各级官吏一心一意搞建设,两袖清风建功业。

先立法,再“立”人。房玄龄、杜如晦在《武德律》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论证,编制了一部划时代的、类似现代刑法的依据性文件《贞观律》,并分别在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给出了专门用于“治吏”的五十九条,合称《职制律》。

这部由房、杜二人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亲手创制的《职制律》,内容广泛而具体,可操作性强,使用起来非常方便。(www.xing528.com)

《职制律》涉及 “五刑”,为了保证接下来的内容能够被充分理解,需要先科普一下有关“五刑”方面的知识。

在中国奴隶社会,存在墨刑、劓刑、大辟、宫刑、刖刑五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均是通过对人体组织做减法来达到惩治目的:墨刑是对脸上的肉做减法,劓刑是对鼻子做减法,大辟是减去人的头颅,宫刑是减去人身体的某一部位,刖刑是减去人的手足。

到了封建社会人类文明得到发展,刑罚方面,相对于古代五刑来说,要“温柔”些。隋文帝时代颁布的《开皇律》规定了五种法定的刑罚:笞、杖、徒、流、死。简单理解,就是抽你、拍你、劳你、走你、灭你。

笞刑,是用细荆条抽屁股,按照抽打次数分为五个等级: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每等加十。

杖刑,是用粗荆条抽屁股,按照抽打次数也分为五个等级: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每等加十。

徒刑,是戴着镣铐参加义务劳动,按照劳动时间,分为五个等级: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每等加半年。

流刑,是戴着镣铐去远方参加义务劳动,按照空间距离,分为三个等级:离家两千里、离家两千五百里、离家三千里,每等加五百里。

死刑,即剥夺人生存的权利,按照身体的完整程度可分为两个等级:绞、斩。

房玄龄、杜如晦在编制《贞观律》时,充分借鉴了《开皇律》中有关刑罚的内容,在量刑定罪上,相对于《开皇律》,又有所减轻。

科普完毕。

为了防止出现官员数量再次泛滥,路边的野官儿遍地开花的现象,《职制律》明确规定:诸官有员数,而署过限及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两年。

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职位,人员编制的方式、数量都有明确规定,倘若哪位领导一时头昏脑热,搞了许多编外人员进入仕途,一定会有人被打屁股。编制超一人打一百,超三人打一百一十,超过十人,干两年苦力。

打谁?当然不是进入编内的“编外人员”,打的是为特定人群狂开绿灯,动辄就签字盖章,黑夜中频频收取好处费,身体与精神受到严重污染的贪官腐吏。

当然,打人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维持官员的去留平衡,避免求职者连绵不绝,官员泛滥一发而不可收的情况发生——既然好不容易将全国的官吏裁减到正常状态,就要采取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去维护。

针对官员在正常上班时段内的迟到早退现象,《职制律》也有相关规定,官员每日都要“点检”(类似于学校学生的点名,单位员工的刷卡或刷脸),“若点不到者,一点笞十”。迟到或早退一次,细荆条会狂抽屁股十下。

如果不慎迟到,为了减轻皮肉之苦,能不能暂时让屁股背一下黑锅?

当然不能!屁股与黑锅又不是无缝契合,揭下来很容易。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国家正式干部,平时有头有脸的人物,倘若总是迟到、早退,时间久了,不止屁股红,脸也会红。

是不是存在有制度不遵循、有法度不执行的现象?肯定存在,但不会多。房宰相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人,该打而不打,让他知道后,后果会很严重。

点检只是“特征点”控制,在上班、下班两个时间点上,点点名,如果都在,就算满足要求。

一早一晚都在,不早不晚时溜号怎么办?

那就要进行全过程控制。

所谓全过程控制,就是不仅仅控制你的工作过程,还要控制你的休息过程。

《职制律》的规定很明确:“诸在官,应直不直,笞二十;应宿不宿,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

该上班不上班的,要打;不该上班却上班的,也要打;上班上瘾,忘记休息的,更要打!

黎明时分放下手头的工作,在身心疲惫中努力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的躯体被人拖出去狂扁,这是什么节奏?

加班非但不给加班费,还要挨打,房玄龄、杜如晦的做法,似乎太不近人情。

不过二人几乎是异口同声:政府分配的工作,只要合理利用上班时间,均可顺利完成,为什么还要加班?加给谁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晚上加一宿班,白天撒半天癔症,这不是什么好模式。

国家刚刚裁去那么多人,留下来的可都是精英,如果你们前仆后继地想通过加班来透支身体,我们决不答应!为了更好地工作,你们要更好地休息!房玄龄、杜如晦没学过辩证法,也没研究过方法论,但是他们懂。

可两位宰相只会将该项条款用到别人身上——为了国家,他们“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一如既往地加班加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