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朝功臣的自我修养:凌烟阁的重要影响

唐朝功臣的自我修养:凌烟阁的重要影响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玄武门之变使得李世民更加确信,尽管未来的路依旧蜿蜒曲折,但自己有杜如晦这个方向盘,一定可以正确驾驶。起初李世民并没在意,可打小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官场秩序。盖棺定论,简单的一个谥号,却是对一个人一生的高度总结。生前数一数二的杜如晦,死后依然数一数二。受弟弟牵连而被流放岭南的杜构,最终也死于边野。既然杜如晦令李世民如此刻骨铭心,为什么不让他陪葬昭陵?

唐朝功臣的自我修养:凌烟阁的重要影响

玄武门之变使得李世民更加确信,尽管未来的路依旧蜿蜒曲折,但自己有杜如晦这个方向盘,一定可以正确驾驶。

等待杜如晦的,又是一轮封官浪潮:太子左庶子、兵部尚书、侍中、吏部上书、尚书右仆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杜如晦身兼数职,每一个职位,他都干得很出色,于是有人开始嫉妒。

起初李世民并没在意,可打小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官场秩序。李世民拍案而起:能者多劳,劳者多得,天经地义。贞观刚刚起步,百业待兴,正是用人的时候,杜如晦聪明能干,我让他替我多分担些又怎么了!你们台上台下嘀嘀咕咕,有本事你们上!

嫉妒,是一种潜伏的罪。

在领导抬举之下,身为宰相的杜如晦满怀感恩之情,在自己身体里注入大量鸡血之后,开始忘我工作,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最终呕心沥血。

杜如晦透支着自己的身体,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人的身体,水占55%,蛋白质占20%,体脂肪占20%,无机物仅仅占5%——代表力量的无机物,占比少得可怜,而其中的铁元素仅仅占了人体重量的0.0083%——人真的不是铁打的。

可悲的是,人在健康的时候,往往将自己当钢铁用。

贞观以后,杜如晦仅仅做了四年的钢铁巨人,便轰然倒下——公元630年的冬天,杜如晦一病不起。

杜如晦请求辞职,李世民只能哭着同意。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李世民以国家的名义,遍访名医奇药,想要维持杜如晦的生命。不过由于杜如晦身体透支太过严重,所有医药已无力回天。杜如晦奄奄一息时,李世民先是派遣太子李承乾到杜如晦家里慰问,随后亲自登门,抚摸着杜如晦已经干枯的手,痛哭流涕,并趁着杜如晦清醒时,分别升杜构(杜如晦大儿子)、杜荷(杜如晦小儿子)为尚舍奉御、尚乘奉御(尚舍奉御与尚乘奉御均为皇帝亲信)。

杜如晦形容枯槁,气尽人绝。李世民失掉了臂膀,呆在内宫,三天没有上朝。

三天以后,李世民走出门去,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追赠杜如晦为司空,封莱国公,谥号(文)成。

盖棺定论,简单的一个谥号,却是对一个人一生的高度总结。

需要说明的是,谥号也分等级,唐朝初期文职干部的谥号,按照等级,排名前十的依次是: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

生前数一数二的杜如晦,死后依然数一数二。不过死都死了,杜如晦已不在乎名利。他所在乎的,应该是他的儿子们能否安安稳稳,有始有终。

公元643年,也就是杜如晦死去十三年后,身为驸马都尉、尚乘奉御与襄阳郡公的杜荷(娶太宗第十六女城阳公主为妻),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杀。受弟弟牵连而被流放岭南的杜构,最终也死于边野。

儿子的失败,无法磨灭父亲的功绩。晚年的李世民总是时时忆起杜如晦。有人进献一颗香瓜,李世民啃了两口便落下泪来:好的东西应该分享,将香瓜一分为二,一半留下给我,一半给如晦吧!

当李世民因房玄龄劳苦功高,要赏赐他银腰带时,又想起了杜如晦:要是如晦现在活着,该有多好!烦劳你跑一趟杜陵,替我给如晦送过去一条金的吧,他不喜欢银的。

既然杜如晦令李世民如此刻骨铭心,为什么不让他陪葬昭陵

很简单,杜如晦死得太早,他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不知道位于陕西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处的九嵕山,风景竟是如此的好。(www.xing528.com)

【大事记】

公元585年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

公元617年,被召为秦王府曹参军,后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

公元618年,随军参赞军事,大破薛仁杲;

公元619年,辅助李世民击败刘武周宋金刚

公元620年,随李世民先破窦建德,后破王世充

公元621年,官拜从事中郎,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

公元626年,参与玄武门兵变;

公元628年,以检校侍中之职兼任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

公元629年,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仍旧管理官员的选拔,与房玄龄一起辅佐朝政。

公元630年,因病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被追封为莱国公。

八方说辞

唐代贤能的宰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其他人都比不过他们。

司马光(生于1019年,卒于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到了唐朝,最著名的宰相就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了。

曾巩(生于1019年,卒于1083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均有突出贡献)

杜如晦睿智聪慧,做事干练果断。

孙承恩(生于1619年,卒于1659年,清朝顺治时期状元,著有《映雪山居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