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大唐:北朝政权的遗产

中国大唐:北朝政权的遗产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背景下,北魏政权与北方汉人世族之间,当然充满恩怨情仇。崔浩被杀是北方汉人世族遭受的重大打击,从此造成汉人世族的保守与退缩心态,北魏皇帝与中央政府的威权则大增,超过南朝。北魏汉人世族再度大展鸿图,要等到孝文帝改革的时期,因为这位鲜卑血统八分之一、汉族血统八分之七的皇帝改弦更张,全力促使各鲜卑家族变成汉人世族,于是北方汉人世族门阀与鲜卑政权矛盾的问题才得到解决。

中国大唐:北朝政权的遗产

北魏兴起时,北方早有汉人世家大族存在,并已延续甚久,经济实力雄厚,社会、文化地位崇高。当北魏在鲜卑拓跋氏的领导下政治力量越来越大,最后统一北方时,这股新兴的胡人政治与军事势力要如何与汉人的世族势力互动,就成为北朝初年的重要大事。拓跋皇室对汉人并不苛刻,早期打天下时更是倚重汉人,但结束五胡十六国的分裂状态后,北魏鲜卑政权与拓跋皇室立刻面临一个新问题:黄河流域的汉人族群极为庞大,统治者作为人口悬殊的少数一方,要如何看待汉人?怎样处理与汉人的关系?

任何专制极权的统治者都希望能直接控制全国民众,故在北朝初期,北魏鲜卑拓跋氏的统治集团很快遇到二选一的抉择:这个国家可以沿用魏晋以来的旧贯,保留世家大族的地位与权利,与世族充分合作,以通过世族间接统治,这样阻力小,容易达成,但将长期无法充分掌控全国。当然也可以效法秦朝西汉,设法建立中央政府直接掌控大量小型自耕农的国家体系,这样皇帝与中央政府不受世族掣肘,享有直接而且真正的最高权力,但如此一来,势必与世家大族发生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北魏政权与北方汉人世族之间,当然充满恩怨情仇。大体而言,在统一北方以前,北魏政权尊崇汉人世族,进用汉人世族领袖,汉人世族也乐于为鲜卑拓跋氏效命,双方合作愉快。然而统一北方以后,鲜卑族与拓跋皇室开始倾向于直接掌控全国,而相反地,汉人世族则致力于确定门阀系统,以保证他们传承多年的地位。这两股力量由合作到冲突的过程,可以从当时北方首屈一指的汉人世族领袖崔浩身上清楚看出。

崔浩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8]人,出身清河崔氏,母亲出身范阳卢氏。崔家联姻皆为世族,门第高贵已极,是北方第一,范阳卢氏则排名第二。崔浩长相秀丽如美貌妇人,学问渊博精深,文学经学、史学、玄学阴阳卜算、百家之言无不通晓,当时的人都无法企及,他也胸怀大志,自比张良。北魏建国后,崔浩接受道武帝的礼聘出山,为北魏朝廷服务,历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北魏统一北方有重大贡献。在北魏对各国用兵的过程中,崔浩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太武帝也都言听计从,北魏得以依次消灭胡夏、北凉,并出击柔然成功。

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解除了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北凉灭亡后,北魏打开通往西域商道,得以从丝路的贸易中获取大量利益。北朝开始之际,也是北魏全盛时期的开端,鲜卑拓跋氏能够获得如此丰功伟业,崔浩贡献甚大;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以崔浩为代表的北方汉人世族与鲜卑拓跋氏合作的成果。

鉴于崔浩的学问与文名,早在429年,太武帝拓跋焘就任命崔浩率领一众文人编辑国家纪录,写成《国书》三十卷。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国家规模完全确立,太武帝拓跋焘又命崔浩主持修纂正式的北魏国史。崔浩率领史官、文士,将当年完成的《国书》加入续篇,写成一套北魏国史。此书对于鲜卑早期的情况秉笔直书,并不避讳,书成后有两个僚属建议将全书刻石,公开陈列,崔浩同意,于是花费三百万钱后,一大堆刻着北魏历史的石碑在平城竖立起来。

这部北魏国史全面公开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鲜卑人知道书的内容后,认为崔浩等汉族文人在故意出鲜卑族的丑,而且公开为之,于是群起而攻,纷纷到皇帝面前告状。太武帝拓跋焘大怒,下令将崔浩捉拿,囚于木笼内,送出城南,又派几十个卫士对着崔浩身上小便,极尽侮辱之能事,崔浩嗷嗷呼叫,沿路都听得到。450年,崔浩被诛九族,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及太原郭氏,世族被杀的甚多,尤其崔浩以宰相之尊,即使有过错被杀,死前还被皇帝如此公开侮辱的,尚属空前。(www.xing528.com)

由于这件事太过戏剧化,历代都有人研讨它的原因。对此一般曾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华夏、夷狄之辨”的民族问题,另一种认为是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则明确指出,其主要原因应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崔浩一直希望“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在北方确立门阀制度,遂与鲜卑族发生冲突,北魏国史事件只是最后的导火线

从社会阶级去解释崔浩及其计划与行为,会发现他是北方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是北方世族的思想,即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历代传承,以此作为家族特色。《魏书·崔浩传》提到崔浩对于儒家礼制如家祭等特别注意,但不喜好《老子》《庄子》这些玄学的书,正是东汉以来北方儒家大族的典型传统。崔浩为北魏政府选士,也是家世与人伦并重。在他心目中,能具备高官及儒学二条件的姓族,才是他理想的一等门第,实际上他也在通过选士向这个目标前进。

然而北朝的基本状态与南朝不同,南朝世族自从东晋以来,其地位已牢不可破,何况历代皇室都是汉人,没有民族差异问题。北朝则不然,其统治阶级是鲜卑贵族,而且刚进入中原不久,他们凭军功起家,认为土地由他们打下,国家因为他们才能存在与发展,当然难以忍受汉人世族来分享权力,尤其是永久分享权力,对于汉人世族希望建立门阀制度深感不满。崔浩虽然历事三朝,居功甚伟,却因为屡次力排众议——虽然都经皇帝采纳,也获得成功,但早就使鲜卑贵族因忌妒而产生了反感。等到他坚决主张实施门阀政治时,鲜卑贵族对他的厌恶与痛恨终于浮出水面。果然到撰修国史时,崔浩就因秉笔直书北魏早年隐私,被指为蓄意“暴扬国恶”,导致全族诛灭,姻亲家族也连带遭殃。

崔浩被杀是北方汉人世族遭受的重大打击,从此造成汉人世族的保守与退缩心态,北魏皇帝与中央政府的威权则大增,超过南朝。这次事件也使北朝学术发展产生转变,从此汉人知识分子面对北魏政权变得极为谨慎,不愿在理论层面放言高论,北魏的学风也因此以实用为原则,一直传承了整个北朝。

北魏汉人世族再度大展鸿图,要等到孝文帝改革的时期,因为这位鲜卑血统八分之一、汉族血统八分之七的皇帝改弦更张,全力促使各鲜卑家族变成汉人世族,于是北方汉人世族门阀与鲜卑政权矛盾的问题才得到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