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棣:中国通史中的天子守国门者

朱棣:中国通史中的天子守国门者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知道,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从出生便注定了基本没有被定为皇位接班人的可能性。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一方面便于抵御漠北蒙古诸部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是用“天子戍边”的行动来表明自己誓死守卫边疆的决心。此外,他还命人还在北京依托山势修建长城来防备北方蒙古人的骚扰,加上恩威并重的边境政策,以及贯穿一生的北伐行动,可以说他很好地践行了“天子守国门”的迁都初衷,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朱棣:中国通史中的天子守国门者

按照惯例,中国古代的王朝一般是开国皇帝建都在何处,继任的皇帝多会跟随着在哪里设都,出于种种原因而迁都的王朝,还是比较少的,这其中就包括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开国时,建都在南京,而明成祖朱棣把都城迁往北京。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朱棣的出身说起。要知道,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从出生便注定了基本没有被定为皇位接班人的可能性。洪武三年(1370),刚满十岁的朱棣就被封为燕王,十七岁(在古代算是成人了)时正式被派往北平(后称北京)。从那之后,年轻的朱棣参与了看守大明帝国北方门户的重任,期间曾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行动,两次率领大军北征蒙古,战功赫赫,奠定了他戎马生涯的人生基调。

朱元璋去世之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龙椅还没有坐热,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削藩运动。感受到危机的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率领手下士兵发动靖难之役,用了四年半的时间,从藩地北平一路打到应天(今南京),最终夺取了皇位。

我们可以这么说:身为燕王,朱棣是从自己的领地北平起家的,从刚刚成人前往北平就任藩王,到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强者地位,再到发动靖难之役登上皇位,藩地北平对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相当于根据地大本营。而朱棣从内心对北平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和考虑,比如,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都,周边的军队和将士都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自己在北平经营了二十多年,各方面基础深厚。

因此,朱棣一直认为还是回大本营北平为好。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朱棣登基做了皇帝之后,认为明朝设都南京过于靠南,从疆域安危的层面而言,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当时的主要边境问题多出在北方的蒙古人身上,自己在做藩王的时候,对付的也主要是蒙古人。

当时的鞑靼和瓦剌部落经常骚扰明朝北方边疆,对明朝而言是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明朝的发展。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一方面便于抵御漠北蒙古诸部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是用“天子戍边”的行动来表明自己誓死守卫边疆的决心。(www.xing528.com)

事实上,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不仅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务,而且推行积极友好的外交政策。这种“恩威并重”的策略造就了繁荣稳定的边境环境

鉴于以上这些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朱棣登基的头一年,就开始着手提升北平的政治地位,先是在名称上把“北平”改为“北京”,然后又把大量江南和山西的富人等迁往北京,以充实北京战乱中急剧减少的人口。

永乐四年,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和皇城为蓝本,开始兴建北京的皇宫和皇城。永乐七年,朱棣甚至决定把自己未来的皇陵也建在北京。这个时候,朱棣的大部分时间已经是在北京了,日常处理国家大事的各级官吏和行政机构也在北京基本完善,可以说“南北两京”的政治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正式建成,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作为“留都”来使用。

此外,他还命人还在北京依托山势修建长城来防备北方蒙古人的骚扰,加上恩威并重的边境政策,以及贯穿一生的北伐行动,可以说他很好地践行了“天子守国门”的迁都初衷,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明成祖迁都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