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西发现姜氏族群的考古成果

山西发现姜氏族群的考古成果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姬姓之族多在山西,与姬姓关系最密切的姜姓之族,从古史上看,最初也多在山西。姜姓的申、吕等国即出自四岳,可能就是住在山西南部霍太山附近的部族。这又是姜姓最初应当是山西中南部的部族的最好说明。可见姜姓之戎也应在晋地。周宣王既是与姜氏之戎战于此地,我们猜想姜姓之戎,在周宣王时也在山西境内,这种推测应是不过分的。后世看到这部分姜姓之族在陕、甘一带,因而名之为西羌。

山西发现姜氏族群的考古成果

姬姓之族多在山西,与姬姓关系最密切的姜姓之族,从古史上看,最初也多在山西。

姜姓的古部族最著者有齐、许、申、吕四国。四国的渊源均来自四岳。《国语·周语下》曰:

共工氏弃此道也……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申吕虽衰,齐许犹在。

从这段史文中可知,姜姓的齐、许、申、吕,都出自四岳,并且与传说上的共工有关系。若知道共工建国的地方和四岳的所在,姜姓部族最初的根据地,自然也就推知了。徐旭生先生曾考古地名,水以共名者三:一在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一在今山西芮城县界,离黄河东曲处不远;一在今河南新安县界内,去“莘、虢之间”不远。国以共为名者二:一在今陕西泾川县与灵台县之间;一在今河南北部的辉县。徐先生最后说:

这分处四省的五个地方,全有为共工氏旧居的可能性。但是,共工在古代传说中特别同水有关系,又同颛顼很有关系。《潜夫论·五德志》以至于把他同颛顼相混。“颛顼之虚”为帝丘,今为河南的濮阳县。共工氏如果远在西方,就不会同颛顼发生关系。独辉县与濮阳邻近,颛顼常与共工战(《淮南子·兵略训》),才有可能。它同漳水发源的发鸠山,赵、代间的空桑,全相去不很远,所以炎帝少女精卫溺海和衔木石填海的神话,同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的神话才有发生的可能。它们旧地在今辉县境内,大约可无疑义。[845]

传说中的共工建国既是在黄河北岸的冀州区域,而姜姓部族的远祖在传说上和共工有密切的联系,这自然就使我们推想,古代的姜姓之族也有发祥于冀州的可能性。

《国语》所说的齐、许、申、吕均出自四岳,所谓“祚四岳国”,盖因姜姓最初住在四岳区域之内,所以说其祖先为四岳。四岳一地又见于《左传》昭公四年,司马侯之言曰:“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杜预注四岳谓“东岳,岱;西岳,华;南岳,衡;北岳,恒。”这是以后世之五岳地理释之,未必为古代四岳的原义。并且据《周语》所说祚有吕以四岳,明指吕国所居之一方域。那时小小的吕国,焉能有如杜注所定四岳广包好几千里呢?四岳决非指四座大山明矣。

古文献上“四岳”的异文又作“太岳”,《左传》中有两处:

夫许,太岳之胤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姜,太岳之后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这两处记载若和前引《周语》之文比较一下,就知道“四岳”实即“太岳”。按“太”或“大”《说文解字》中籀文作,与战国时的四字形极相近,大概古原作“太岳”,后因形近而讹为“四岳”[846]。太岳一地确知在今山西境。《禹贡》: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按岳即嶽,史迁岳作嶽)

郑康成《诗谱·唐风》谓:太岳在河东故县彘东,名霍太山。《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彘下班氏自注曰:“霍太山在东。”是知河东彘县的霍太山称太岳,也就是说四岳即今山西南部霍太山,极为明白[847]。姜姓的申、吕等国即出自四岳,可能就是住在山西南部霍太山附近的部族。《诗经·大雅·崧高》就说:“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引作《甫刑》,是其证。《毛传》谓:“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赞美太岳山之高大灵异,故能生吕、申等国[848]。这又是姜姓最初应当是山西中南部的部族的最好说明。

姜姓的齐、许、申、吕等国源于山西霍太山一带,但春秋以前,他们的主要族众早已迁出山西。当然在他们迁徙时,可能有部分遗民仍留在山西境。春秋时晋人有吕甥、吕相,地名有吕乡、吕城(霍县附近)。建国于山东的齐国,原出自吕国,如其始祖太公望曰吕尚,其子丁公曰吕伋(《尚书·顾命》亦有吕伋),还是用最早居地名为氏。大概他们自商末就住在山西,周武王平定天下,又重封之。周人灭商,吕尚出力大,于是从山西太岳山区的吕国,改封到山东的营丘[849]。吕国的另一支族和申国,则到周宣王时才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此段史实见于《诗经·大雅·崧高》,诗中申与甫(即吕)并举。但因申伯是周宣王之舅(即《诗经》谓“丕显申伯,王之元舅”),故诗中只对申伯加以赞颂。诗句有“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登是南邦”,“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从这些诗句中可知,他们所封之地为谢,在今河南南阳一带。诗中一再称谢为“南”,则其原居地必在北无疑。诗句谓“王饯于郿”之“郿”,《毛诗传》只注为地名,不详其所在。后世注疏家多以陕西古扶风之郿县说之,这是错误的。实此郿也在山西境[850],故得于郿饯之。(www.xing528.com)

西周春秋时有姜姓之戎也自称是四岳之后。《左传》襄公十四年姜戎氏言曰:“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可见姜姓之戎也应在晋地。《国语·周语上》记周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按千亩一地,《左传》桓公二年谓,晋穆侯夫人姜氏,以千亩之战时所生之子名成师。《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界休有千亩聚,大概就是古之千亩。周宣王既是与姜氏之戎战于此地,我们猜想姜姓之戎,在周宣王时也在山西境内,这种推测应是不过分的。

姜姓之族还有一部分文化比较落后,一直过着游牧生活的部族,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羌人或称西羌。《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姜与羌古原为一字,已成定论。后世看到这部分姜姓之族在陕、甘一带,因而名之为西羌。

羌人在商代称为羌或羌方,当时是势力强大的部族,大致位于商都的西面、北面。伐羌的记载,见之于甲骨卜辞者极多,摘录几条如下:

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一万,呼伐〔羌〕。(《库》310)

癸卯卜,贞,呼令沚方。十月。(《前》6.60.6)

商方步立于大乙,羌方。(《粹》144)

商人伐羌方动用13000人,规模之大可以想见。羌族的地望卜辞中也有反映:

己酉卜,王北羌伐。(《前》4.37.1)

王乎伐马羌。(《林》2.15.18)

贞令多马羌。(《粹》1554)

丁未卜争……告曰马方……河东。(《前》4.46.4)

这里的“马方”,陈梦家谓“可能是马方之羌”[851]。此说若确,则这种马羌活动范围在河东。卜辞中的“河东”可能即汉代的河东郡一带,称“北羌”应在殷墟之北。如此,则姜姓的羌方在商代大概在山西境内的中北部。

上面所论姜姓之族,不论是属于诸夏的姜姓诸国,还是属于姜姓的戎狄和羌方等,自商末到周初,都活动于山西境内。我们又知道姜姓之族自始就与姬周有极密切的关系。姜与姬累世婚姻,两族必自古就住在一起,或者为相邻部族,才能维持这种密切关系。从姜姓族居地也可证明先周族必亦源于山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