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辽代珍贵文物考古成果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辽代珍贵文物考古成果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辽代珍贵文物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山西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山西省应县木塔文物保管所提要在木塔塑像内发现的辽代文物共计160件,其中辽刻经47,写经、杂抄30,刻书、杂刻8,绘画、板刻印刷佛像7,七珍、舍利佛牙68。施工过程中,在塑像内陆续发现了一批辽代的珍贵文物。1979年7月,山西省文物部门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组成“应县木塔文物整理组”,负责整理研究工作。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辽代珍贵文物考古成果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辽代珍贵文物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山西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

山西省应县木塔文物保管所

提要 在木塔塑像内发现的辽代文物共计160件,其中辽刻经47,写经、杂抄30,刻书、杂刻8,绘画、板刻印刷佛像7,七珍、舍利佛牙68。这批珍贵文物的发现,对探讨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雕版印刷,填补了我国印刷史的空白,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多年来所企盼能见到的珍贵实物。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塔),建于契丹清宁二年(1056年),规模宏伟,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1961年3月4日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塔建立900余年来,由于地震、风雨剥蚀及战争等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影响,致部分承重构件压损劈裂,易损构件残缺腐朽,阶基局部塌毁,塔身已见扭转变形。十年动乱之初,塔内塑像又遭破坏。根据建筑专家杨廷保等同志的意见,从1974年起,对木塔进行了抢险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塑像内陆续发现了一批辽代的珍贵文物。

文物的发现与修复整理

1974年7月28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和省、地、县的文物工作人员6人,在祁英涛同志主持下,自上而下逐层检查木塔塑像的残破情况。发现四层主像(释迦)(图一)胸背部开洞。从残破处看到,塑像系木构骨架,装板缠绳,外敷薄泥后装饰包型。木架中柱宽20、厚15厘米。中柱上端相当于塑像胸部,有一约15×15×10厘米的凹槽,槽外原有铁皮罩板。罩板及槽内藏物已失,装钉置板的铁钉部分尚存。木架中柱的凹槽以下,前端出有一宽、厚与木柱略等的木板围制的长方形竖槽。竖槽内,下距凹槽约80厘米处,有泥土覆盖。以木棍探之,觉内中有物。经设法提取,得到卷轴两件。一为刻经,一为绘画《神农采药图》。后继续进行清理,又发现一批卷轴文物分层立放于竖槽之内(图二)。竖槽下端与塑像盘膝部位的木架相接,其间散乱放置刻经、写经、刻书及大量经书碎片,并有黄鼠骨架一具。显系文物入藏后,曾受到黄鼠的严重扰乱。1974年9月14日,在二层主像(释迦)木构骨架中柱上端之凹槽内,发现银盒一件,内盛七宝与舍利佛牙,惜已残毁。凹槽约10×10×10厘米,做法与四层主像内的相同,其外部罩薄铁板。

图一 四层释迦像

图二 四层释迦像剖面图

1966年6月18日,在三层佛座下,发现一花式银盒,内盛七宝、舍利佛牙与折叠的《南无释加牟尼佛像》三件。此银盒似以后放置于此处。从木塔各层塑像的残痕判断,四层主像木构骨架之中柱上端有一凹槽,银盒入槽,尺寸吻合。可以推断此花式银盒,可能是十年动乱初期,有人从槽内移藏于三层佛座之下。在检查木塔各层塑像时,我们注意到二、四层的主像,虽经后代粉饰重妆,但未见二次塑痕迹。可见塑像中所出文物,都是塑像时原装之物。

1979年7月,山西省文物部门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组成“应县木塔文物整理组”,负责整理研究工作。这批文物在塑像内秘藏800余年,屡经鼠患,部分经卷、画幅已残断折裂,有的撕成碎片,有的糜烂成团。整理工作的第一步,是将残污经卷及数量庞大的碎片清洗、展平,校核复位。我们参照《影印宋碛砂藏经》和《新修大正大藏经》等,相字形,观纸质,量碴口,逐经逐句,查找拼对。用了近一年时间,拼复了绝大部分残片。荣宝斋裱画车间的技师,与文物部门密切合作,充分运用我国传统的古籍、书画装裱经验进行修复,坚持以保护为主,恢复原貌的原则,从1978年冬至1981年春,历时两年,使残破不堪的经卷古籍,整旧如旧,为这批文物的长期妥善保存,做出了贡献。

文物内容

修复后的辽文物共160件,其中有:

一、辽刻经47件(见表一)

这批刻经以统和八年(990年)雕印的《上生经疏科文》为最早;《涅槃义记第八》(原八十纸,现存总长3331.4厘米)为最长。辽刻经以卷子本为主,也有蝴蝶装本。《妙法莲花经卷第一》Ⅲ式[1](图三)原为卷子,当时已改为经折装,并用纸补加书口,墨画边框,可能是由于卷子破损,僧人为便于诵读改装的。此种现象,可以看出印刷品由卷到册的演变情况。刻经用皮纸或麻纸,至今无一虫蛀,足见防蠹技术水平之高。皮纸入潢后称硬黄纸,用于大藏,也称藏经纸。

图三 卷子改册的《妙法莲花经第一》Ⅲ式

千字文编号的藏经共12卷,皆是卷子本。如《大法炬陀罗尼经卷第十三》,编号为“靡”;《中阿含经

表一 辽刻经

续表

卷第三十六》,编号为“凊”(图四),其为大藏,无庸置疑。至于这批藏经的雕印年代,参照款式相同、保存完整的《称赞大乘功德经女》的题记,知是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刻于燕京。由刻工穆咸宁、赵守俊、李存让、樊遵等四人同雕。我国全藏的雕版,以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为最早。木塔所出辽统和藏,是我国刻印大藏较早的版本。辽代自圣宗统和元年至道宗清宁十年(983—1064年)的82年中,以契丹为国号,故辽藏亦称契丹藏。

图四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妙法莲花经卷第四》(Ⅰ式)之卷首画上,有“燕京雕历日赵守俊并长男次弟周雕记”题字。此卷款式与《称赞大乘功德经女》相同,故两经的刻工赵守俊当是一人。据此推断,同一塑像所出诸经,凡属硬黄纸、卷轴装、无讳、燕京雕印者,均是同一时期,即辽圣宗统和时期完成的。《法华经玄赞会古通今新抄卷第六》卷尾题记中有“云州节度副使”。按云州于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为西京,节度使改西京留守,知此经应刻于重熙十三年以前。

刻经之讳字缺笔者,有:光(太宗耶律德光)、明(穆宗耶律璟,后更名明)、贤(景宗耶律贤,小字明扆,故亦讳明)、真(兴宗耶律宗真)。其特点是:诸刻经凡有圣宗统和、太平纪年者,皆无讳;凡有道宗咸雍七年纪年者,四字俱讳。明字讳缺两笔。

诸经刻印地点以燕京为最多,官刻私刻皆有。辽在燕京设印经院,专门从事刻经。《释摩诃衍论通赞疏科卷下》(图五)、《释摩诃衍论通赞疏卷第十》两卷,都是咸雍七年奉宣雕造的。经背均有“宣赐燕京”戳记。坊间刻经有“燕京檀州街显忠坊门南颊住冯家印造”、“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等。刻经中还存在一经多版现象,如:《妙法莲华经》卷第一、第三、第四、第八均见两个以上刻版。此外,《法华经玄赞会古通今新抄》卷第二、第六,都长达47纸,刊有刻工姓名,参加刻工有45人之多,可见当时辽燕京印刷业是相当发达兴盛的。

图五 《释摩诃衍论通赞疏科卷下》卷尾题款

二、写经、杂抄共30件(见表二)

写经是佛教信徒为传播佛教而做的一种功德。或抄录,或注疏,广征博引,内容丰富。高手所写,成为艺术珍品。如《成唯识论卷第一尽》,欧体字刚劲古朴,与辽刻经同一风格。辽代名僧守臻、孝思(《房山云居寺石经》称思孝)解经的抄本,书写隽秀,为木塔所发现写经中的精品。重熙十年抄写的《法华经手记第七》,长达40余纸,书写整齐,未避辽讳。杂抄中有戒仪、借贷记录、辩解状、习字之作等,内容包罗万象。《大方广佛花严经答问》中,有尚未完成的七言诗一首,存18字:“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法(发)垂,何故水边……”反映了抄经者的心情。而此类杂抄与习字,竟与经论一起共藏释迦像中,这一现象值得注意。

此外,尚有一部分讲经文、俗曲等,是木塔内发现的重要俗文学史料。这为研究辽代俗文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刻书与杂刻8件

《蒙求》(图六)一册。框高20.4、板广25.8厘米。麻纸,蝴蝶装。存七叶半,自“燕昭筑台”起至卷终。卷后音

表二 写经、杂抄

注:表内部分名称系暂定,表内罗马字为区别版式所加。

图六 《蒙求》(www.xing528.com)

义之天头上有儿童戏作墨绘人像,益证此书是儿童读本。《蒙求》为唐李翰撰。敦煌石窟曾发现唐人写本《蒙求》残卷,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此辽刻本中“明”、“真”缺笔,据同出刻经推断,此书刻印时间应不早于道宗时期。

卜筮书残叶。纵17.2、横14.5厘米。麻纸,仅存不足半叶,似为蝴蝶装。

《燕台大悯忠寺新雕诸杂赞一策》(图七)。框高22.3、板广30.5厘米。麻纸,蝴蝶装。书皮麻纸入潢。未避辽讳。燕台大悯忠寺即今北京法源寺,自唐代以来就是我国佛教重地,辽代燕京刻经多与悯忠寺有密切关系。从木塔发现的辽刻经,可以看出辽代悯忠寺在传播佛教中的重要作用。

图七 《燕台大悯忠寺新雕诸杂赞一策》

此外,还有《玉泉寺菩萨戒坛所牒》、《菩萨戒坛所牒》及所附牒封共4件。骈体牒文,未填受戒人及日期。牒封为筒子封,封背合缝处有传戒僧押署。

五台山松子欲(峪)下水院讲经律论沙门”封套残纸,上有“大康□年□□□僧果”等字。按,五台山当时隶宋。宋辽自澶渊之盟后,近百年和好相处。虽关禁甚严,但商旅僧俗,往来不断。五台山松子峪寺院文书封套在应州发现即是一例。

四、绘画、板刻印刷佛像7件

《神农采药图》一件。麻纸,原为挂幅,天杆为细薄竹片,无轴。纵54、横34.6厘米,四周墨框。图中彩绘人物,面形丰满,赤足袒腹,披兽皮,围叶裳,负竹篓,举灵芝,行于山石间。其人待考,或谓神农,或谓太乙。此画用笔豪放,技法上继承了唐代壁画传统。装潢简易,显系民间作品。

《炽盛光九曜图》一件。纵94.6、横45.9厘米。麻纸,原为挂幅,天杆地轴已失,画身多处伤残。内容为佛与九曜星宿。原有题榜,残存“降九”字样。四周有双线边框,刻工精细,线条遒劲,是我国古代木刻立轴中的优秀作品。

药师瑠璃光佛说法图》二件。麻纸,木板墨印,朱膘、石绿两色填染。榜题“药师瑠璃光佛”。内容为药师说法,上部有十二大愿相,下部为十二红叉大将相。纵77、横36.5厘米。两轴尺寸略等,系同版所印,均有伤残。

《南无释迦牟尼佛像》三件。纵65.8、横62厘米。绢地,似木版彩印(一说为丝漏彩印)。原折叠存放,为佛说法图。佛及弟子面部及其它细部,均用朱、墨两色描绘开光。全幅系木刻半版,折叠印刷。原版边侧上方有楷体阴文“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三件为同版所印。此种辽人绢本,水印红、黄、蓝三色版画,在我国目前还是首次发现,在雕版印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五、七珍与舍利佛牙68件(见表三)

佛教七珍,亦称七宝。即金、银、琉璃、玻璃(水晶)、硨磲(贝类)、赤珠和玛瑙。故储七珍的佛塔亦称七宝塔。

佛牙、舍利俱指佛身后之遗骨。木塔二、四层主像中各出一枚。其牙根凹处镶嵌有舍利子。

表三 七珍与舍利佛牙等

文物的入藏年代

关于这批文物进入塑像的年代,根据实物考察,有以下几种情况:

1.辽代题记中以天祚帝耶延禧的天庆纪年(1111—1120年)为最晚。

2.文物中见有北宋末年徽宗赵佶时期的宣和(1119—1125年)金币

3.北宋、辽代同年终结,其时间是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

4.木塔二、四层主像风格与晋北现存辽金塑像相似,均未见二次塑痕迹。

5.根据《山西应县释迦塔牌题记的探讨》(《文物》1979年4期)一文,结合山西朔县发现辽杭芳园棲灵寺碑记载和应县木塔的碳14测定考订,木塔系辽建,但部分塑像可晚至金初。

因此,这批文物的入藏时间,应与塑像同时,即在辽末金初。

小 结

木塔辽代文物的发现,对于探讨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仅以雕版印刷而论,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刻书刻经以敦煌古籍证明,不应晚于唐代中叶。而全藏的雕版付刊,以北宋的的开宝藏为最早,惜现仅存残卷。《辽史·道宗纪》载,辽代曾刊刻大藏与经史典籍,但未见流传。多年以来,国内学者尝叹辽刻之不可得。今木塔发现辽代刻47件,刻书与杂刻8种,版刻印刷佛像6件,只此一端,已大大填补了我国印刷史的空白。其中契丹藏的发现,尤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多年来所希望见到的珍贵实物。至于其在历史、文学、艺术、宗教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贡献,均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根据刻经和写本题记,这批文物经统和迄天庆,绵延近120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纸质优良、印刷精美的契丹藏和大部分刻书、刻经,是在燕京雕版印制的。辽的燕京,或称南京,为辽五京之一,即今之北京。当时的燕京是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木塔辽文物的发现,为北京史的研究,木塔的兴建历史的探索都提供了重要资料。

执笔:张畅耕 毕素娟 郑恩淮

制图:李竹君

摄影:顾 棣 高礼双 李文奎

(原载《文物》1982年6期)

◎毕素娟(女),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郑恩淮,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

【注释】

[1]辽刻《妙法莲花经》经名的“花”字与“华”字杂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