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政权的危机:中华远古史的一大成果

周政权的危机:中华远古史的一大成果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武王克商后,封同姓,立三监,即班师西归。表面上似乎周已代商而有天下,但实际上当时武王本人已感到“天下未集”,周的政权尚未巩固。这就意味着武王崩时成王不过是个无知的童孩。《荀子·儒效》称武王逝世,成王幼。周公为了稳定新政权,毅然决定担当此重任,暂时躬自以身代替成王治理国事,历史上称之为“周公摄政”,或称“周公受命称王”。本来周初政权已濒临危亡,通过周公这样艰苦地黾勉从事,才又转危为安。

周政权的危机:中华远古史的一大成果

周武王克商后,封同姓,立三监,即班师西归。表面上似乎周已代商而有天下,但实际上当时武王本人已感到“天下未集”,周的政权尚未巩固。所以,武王真是如芒在背,夜不能寐。他很清楚,虽然把纣杀掉,而商是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其东方的潜在势力依然存在,“天保”未定,如何不忧虑呢?武王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曾对他弟弟周公旦说,河南伊、洛之间是过去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带,是“天下之中”[952]。他的话似乎已暗示今后应在这里建立统治东方的据点。

可惜周灭商刚刚两年,大局尚处在风雨飘摇之秋,武王便一病不起了[953]。当时儿子成王年少,武王如果一旦死去,这个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如何应付呢?所以,《史记·周本纪》记载说:“群公惧,穆卜。”情况之紧急,公卿之怵惕,可想概见。据说,作为武王弟弟的周公旦更是忧心忡忡,亲自为武王的病向上帝、祖先祈祷,愿以身代武王死,命令太史代他向先祖太王、王季、文王祝告:

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是”与“实”通)有丕(《史记》“丕”作“负”)子之责(按即古“债”字)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按王念孙谓“若”为“而”之转,“考”与“巧”通。仁若考即仁而巧。见《经义述闻》),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尚书·金縢》)(www.xing528.com)

这个祷词大意是说,假如三王实负一子之债于天,我本人自身仁巧过于武王,我自己愿代武王归天以事鬼神。这种行动与言词虽然非常幼稚可笑,然三千年前之社会心理大抵如此,观其质朴,正可证明其真实可信。文献记载,周公祈祷之后,武王的病似有些好转。但终因病体沉重,没过多久,武王还是死去了。

这时成王年岁不大,《周本纪》载武王在克商之后曾说:“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954]克商时武王在六十岁以下,而汉人却谓武王年九十三而崩(《礼记·文王世子》),又称武王崩,成王幼,在襁褓(《尚书大传》、《史记·蒙恬列传》、《淮南子·要略训》并同)。以九十三岁之父而尚有幼在襁褓之子,揆之情理,必非事实。盖武王享寿若干,古书已无可考,但“九十三”说决不可信。《古本竹书纪年》谓武王崩时“年五十四”。朱右曾考证“文王崩,武王年三十七,即位五年而生成王”[955]。这就意味着武王崩时成王不过是个无知的童孩。《荀子·儒效》称武王逝世,成王幼。《尸子》逸文也言成王少(《毛诗·灵台》疏引《尸子》)。是其年岁当在成人以下。正当周政权处在这个摇摇欲坠的时刻,若由这样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即王位,能否膺此大任?确实是会令人担心的。周公为了稳定新政权,毅然决定担当此重任,暂时躬自以身代替成王治理国事,历史上称之为“周公摄政”,或称“周公受命称王”。本来周初政权已濒临危亡,通过周公这样艰苦地黾勉从事,才又转危为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