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矫治性目标,是从学生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出发,针对缺乏自尊自信、过分依从或盲目自大、情绪不稳、情绪调控力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过于焦虑忧郁、对人缺乏信任、多疑、不善于与人合作、社交退缩、难以与人亲近以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具体问题进行设计。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一)精准的目标设计

目标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的预期,是集体活动的导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目标制定的。同时,目标又对学生起到凝聚作用,团体目标与成员的主观需求密切相关,其一致性越高,目标的凝聚力越强。拟定心理健康活动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应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聚焦于自我意识、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学习行为等方面。设计目标分为矫治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矫治性目标,是从学生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出发,针对缺乏自尊自信、过分依从或盲目自大、情绪不稳、情绪调控力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过于焦虑忧郁、对人缺乏信任、多疑、不善于与人合作、社交退缩、难以与人亲近以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具体问题进行设计。而发展性目标,是从发展性和积极性的方面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波折,一般用积极性思维对活动进行命名,目标设定为怎样增强记忆力,如何发现更好的自己、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等。

2.目标应明确具体

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应明确具体,切忌笼统抽象,比如某活动目标确定为:调适不良情绪。这样的设计含义过于含糊,不便于具体的活动设计,调适不良情绪这一活动目标可以明确为认识不良情绪对自己生活、学习所带来的危害,寻找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增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时,在活动课程中就更容易操作。

3.目标应得到学生的认同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明确知晓学生希望从集体活动中学到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磋商可能形成和达到的目标,这样探讨出来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看作是“自己”的目标。因此对活动的参与度和体验度会更好。

(二)精心选取活动素材

在心理活动课中,为了达成课程预先的目标,需要选取活动素材,这些素材包括故事、视频、游戏、典型个案或角色扮演,这些素材是引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的有效载体。因此,在选择素材时要做到精挑细选,切不可“拿来主义”。

1.新颖

有新意的素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深入思考,老师们需要结合当下发生的新闻或是学生们关注的热点事件来寻找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深入思考,了解素材背后的含义。

2.深度

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知识面宽广、具有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素材的选择中要注重内容的深刻性,过于简单或没有挑战性的活动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贴切

运用素材时对应的知识点一定要鲜明,要能有效链接到主题内容上,避免素材呈现后,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教师生硬地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也无法起到素材原有的作用。

(三)把握团体动力的构建

心理活动课是否能够达到目标、取得实效,取决于学生主体的自主参与和真情流露,也取决于学生同伴的积极倾听、分享与互助。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运用团体动力学的原理,只有在足够安全的氛围下,让学生放下防备,触及和表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和体悟,才能真正让学生打开内心,主动分享,达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的目标和激发潜能、助人与自助的目标,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教师需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4个阶段:

1.团体暖身阶段

(1)通过热身游戏或其他媒体手段,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www.xing528.com)

(2)充分展现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

(3)必要时,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

实践表明,通过暖身活动可以实现以下目标:首先,促进学生之间的初步互动,使学生消除防御心理,在团体内营造一种安全、轻松、开放、接纳的心理氛围。其次,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活动上来,引发学生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使其在心理上为之后的活动和讨论做好足够的准备。再次,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2.团体转换阶段

(1)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出团体成员的不同观点和不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

(2)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积极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回应。

3.团体工作阶段

(1)设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反映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

(2)继续催化正向的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

(3)鼓励团体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换,在支持与面质之间取得平衡。

(4)注重团体的组织调控,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共同研讨有效策略。

4.团体结束阶段

(1)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

(2)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

(3)设置富有新意、余音袅袅的团体结束活动,为本次主题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团体动力运作的规律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含“起”:开启和激活团体动力;“承”:催化团体动力,使团体围绕主题互动激荡;“转”:运用团体动力指向问题解决,使团体动力呈现高潮;“合”:团体动力凝聚,张力逐渐消退,冲突化解,团体共识基本达成4个阶段。

心理活动课是一个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看起来丰富多彩却没有紧扣主题。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思考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以及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整个环节的设计才会倍加清晰,活动推进的过程才会流畅自如。

(四)加强团体规范的设置

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团体规范的设置,包括设计好活动版块、控制讨论的时间、注意分合的节奏、及时制止调侃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讲清游戏规则、想清楚活动的细节、指令明确、注意照顾全体学生,这些都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对于团体规范的问题,在中国大陆享有盛誉的金树人教授在《班级辅导活动设计指引》一书中指出:为什么在教室中需要教室常规?这个问题就像为什么社会中需要法律的执行一样。答案是:少了它就总有一些人会制造麻烦,侵犯他人的权利,欺负善良的人。班级辅导活动的常规主要目标是维持班级秩序,但维持秩序本身并非终极目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室秩序可以促进学习、增进社会化、培养民主精神、满足心理需求、增进学习乐趣。

(倪娜 袁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