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文明理念与历史演进

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文明理念与历史演进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规划的产生是针对传统规划忽视人居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整体生态系统安全、生态效益和资源使用与再分配问题而开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创新探索。生态规划的历史演进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同时,生态学思想也更广泛地向社会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以及其他应用学科渗透。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MAB报告提出了生态城规划的五项原则是: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

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文明理念与历史演进

生态规划的产生是针对传统规划忽视人居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整体生态系统安全、生态效益和资源使用与再分配问题而开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科学创新探索。生态规划作为规划学科序列的专业类型,其定位涉及对自然的科学判断,对人类行为活动能力的综合评价,以及人类保障自身生存环境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提高人类科学管理、规范、控制能力的法定依据而开展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探索。生态规划的历史演进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1.产生阶段

生态规划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叶,以玛希(G.Marsh)、鲍威尔(J.Powell)和格迪斯(P.Geddes)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他们在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方法以及规划实施途径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为后来生态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展阶段

在20世纪初,生态学自身已完成其“独立”过程,形成了一门年轻的学科。并在植物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演替、湖沼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等分支领域快速发展。同时,生态学思想也更广泛地向社会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以及其他应用学科渗透。生态规划在这生态学自身大发展与生态学思想传播的氛围中达到第一个发展高潮。在这一时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还涉及许多论题,如生态规划的最佳单元、城市交接带的生态功能、环境保护运动的对象与目标、整体规划的发展、实现与自然共同规划与设计等。

3.繁荣阶段(www.xing528.com)

20世纪60年代至今,高涨的环境运动与生态系统理论为人们认识环境危机的生态学本质提供了理论基础,生态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中走向第二个发展高潮。在60年代伊恩·麦克哈格(Mc Harg)和他的同事对生态规划的工作流程及应用方法作了较全面的探讨,为生态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人和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MAB),在此计划指导下开始了国际性的城市生态规划协作。梅热(MaZur)和鲁奇卡(RuZicka)等景观生态学家的研究工作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生态规划逐渐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和模拟方向发展,从单项规划向综合规划方向发展,更加侧重基于城市生态对策规划研究。

4.新阶段——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它代表了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苏联生态学家亚尼茨基(Yanitsky,1981)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城(Ecopolis)的思想。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MAB报告提出了生态城规划的五项原则是: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

1975年美国生态学家瑞杰斯特(Register)和他的朋友们在美国伯克利(Berkley)成立了“城市生态(Urban Ecology)”组织,参与了一系列的生态建设活动。该组织从1990年开始在美国伯克利(Berkley)(1990)、澳大利亚阿德莱德(Adelaide)(1992)、塞内加尔约夫(Yoff)(1996)、巴西库里提巴(Curitiba)(2000)、中国深圳(2002)组织召开了五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此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示范建设逐步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