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对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生态分析、整合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滨水区休闲空间廊道包括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1.5.1.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Troll)于1939年提出的。景观生态学提供给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并于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把土地镶嵌体(land mosaic)作为研究对象,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它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如火灾、虫害)的空间扩散等。

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等的排列与组合构成景观,并成为景观中各种流的主要决定因素,同时,也是景观格局和过程随时间变异的决定因素。地表上的任何一点均处于斑块、廊道或基质内。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景观斑块是地理、气候、生物和人文因子影响所组成的空间集合体,具有特定的结构形态,表现为物质、能量或信息的输入或输出。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斑块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基础。斑块与廊道均散布在基质之中。斑块、廊道、基质三大结构单元中,基质是主要成分,它是景观生态系统框架和基础,基质的分异运动导致斑块与廊道的产生,基质、斑块、廊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

下面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对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生态分析、整合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了更好地阐述,有必要将其基本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中的基本概念详细加以论述。

1.斑块(patch)

斑块是指存在的有一定面积的自然区域,以维系一定的动、植物群体及涵养水源。具有相对的均质性(homogeneity),既可以是动物群落或植物群落,也可以是岩石、土壤、道路、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在滨水区中存在自然斑块(如自然山林、自然河道等)、次生自然斑块(如游憩公园、滨水公共绿地等人工自然环境)和功能斑块(如商业办公、节日广场、休闲娱乐设施等人工建筑物或构筑物)。

滨水自然斑块由于植被覆盖好,涵养水源广阔,其外观、结构和功能明显不同于周围建筑物的其他区域。

次生自然斑块是在自然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斑块,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斑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和努力维护,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功能斑块是人类生存的主体空间,满足人们最直接的功能需求。功能斑块虽然具有很强的人工景观特征,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景观,但只有将其纳入到为人服务的景观生态系统中,才能体现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真正意义。近年来一些设计思潮开始注重生态材料的应用,根据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位原理进行建筑设计,在有意无意中已将生态学的原理、观点落到了功能斑块中。

2.廊道(corridor)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所联系,这种双重而相反的特性证明了廊道在景观和生态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滨水区休闲空间廊道包括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

自然廊道包括河流、自然岸线以及自然植被带;人工廊道是以交通为目的的铁路、公路、街道等。在规划设计时,应该注重对自然廊道的保护利用和对人工廊道的生态景观塑造,如道路绿化带、河流绿化带。直观地看,廊道(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这些廊道是承担着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区域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同时,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对整个滨水休闲空间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景观意义。

3.基质(matrix)

基质是指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本区域所固有的物质属性,是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它的高度连接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观的背景性质。人工景观、自然景观都属于一种区域固有的基质。

一个景观是由几种类型的景观要素构成的,其中,本底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的功能起的作用最大的那种景观要素。尽管斑块和本底在概念上很容易弄清楚,但实质上有很多困难。

为此,提出区分本底和斑块的两个标准,即相对面积和连通性。相对面积是指当一种景观要素类型在一个景观中占的面积最广时,即应该认为是该景观的本底。(www.xing528.com)

一般来说,本底的面积应超过所有任何其他的总和,或者说,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如果面积在50%以下,就应考虑其他标准。关于连通性,在这里指的是如果一个空间不被两端与该空间的周界相接的边界隔开,则认为该空间是连通的。当一个景观要素完全连通并将其他要素包围时,则可将其视为本底。当然,本底也不是完全连通的,也可能分成若干块。

1.5.1.2 城市绿地景观的特性

城市景观是一种人为景观,完全由人类活动所创造。城市景观在区域尺度上,往往只被当作斑块来研究,其镶嵌、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规律性。城市景观是一种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为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工业斑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扩大,内部绿化和水域等环境资源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如何治理城市环境,提高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景观是人为与自然融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景观包括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道路绿地、庭院绿地、河湖绿地等。这些绿地保留了城市一定的非市场价值空间,改善着城市环境质量。公园绿地是在自然残存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人工斑块,长时间人为干扰而形成的人为景观。道路绿地和河湖绿地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色廊道。绿色廊道交织构成的网络为实现城市生态景观性质的再次转换、城市环境的彻底改变以及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逐步实现提供了可能。

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城市绿地景观的功能及其生态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城市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正常运转。在研究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时,首先是考察个体单个空间形态。

依据绿地景观的空间形态、轮廓、分布和功能等基本特征,可将绿地景观区分为缀块(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缘(Edge)4种空间类型。这4种空间类型反映了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个体单元的基本空间特性,因而被称为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结构元素。

1.城市绿地景观的破碎性

由于城市对交通和能源的依赖,城市景观单元将城市绿地景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嵌块体,与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农田、森林等自然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为了适应人们工作、生活需要,城市各功能区更加离散化,从而导致城市绿地景观的高度破碎性。

2.城市绿地景观的不稳定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城市绿地景观变化很快。旧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扩展,使城市的绿地景观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城市绿地景观的不稳定性在其边缘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一范围内,城市具有动态扩展的特征,城市外围的绿地景观不断地被蚕食,城市扩展区又增加了许多人工绿地斑块。

3.城市绿地景观的梯度

城市是人为影响相对集中的区域,市中心区地价比较昂贵,远离城市中心区域的地方地价比较低廉。因此,市中心区公共绿地相对较少,一般仅布置一部分小型公园,在远离市中心区的城市边缘部位布置较大的公园、动物园风景区等。同时,市中心区的绿化覆盖率一般较低,而在远离市中心区的城市边缘部位的绿化覆盖率一般较高,表现为明显的梯度性。

4.城市绿地景观的缀块性

缀块性是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中最为普遍,也是最为重要的现象之一。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应由其生态过程中相应的缀块性和缀块动态来决定。缀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缀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均衡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如森林斑块、农田斑块、建成区等。而无论景观的格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相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